收藏 分享(赏)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新人教版)16.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482972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新人教版)1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新人教版)1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新人教版)1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新人教版)1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新人教版)1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新人教版)16【教学设计 A】 创意说明:本文的阅读可以从文题人手,先弄清楚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哪些内容,再启发思考引发作者产生这些联想的根源是什么。这样层层深入地追问思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就把握住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 ”这首诗很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自然景观地下森林。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 50 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感知文本 1释题:断想即片断感想。 2提出主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

2、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然后用“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的句式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读文所得。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在遥远的年代这里也许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许是一个肥美的湖沼。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亿万年前这里火山爆发,然后这里就成了没有生命没有颜色的地方。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泥土。又捎来了种子。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灰黑的火山石变绿,悬崖上、山岭间又是一片郁郁葱葱。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幽暗的峡谷因为阳光的不公和无情,依旧死气沉寂。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长风、清泉终于理解了峡谷,伸出援助的手。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山顶的鱼鳞松、白桦、青

3、杨、黄菠萝们仗义行侠,送来了成千上百粒的种子。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在经过了几万年的努力与考验后,峡谷里终于成了现在的情形:柞木苍郁,松树成林。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这峡谷及地下的森林不抱怨阳光,不艳羡赞美之声,而是历尽磨难百折不挠地存活。 三、把握文脉 1教师先小结学生上一环节的发言,再提出新的问题。 作者面对地下森林,思接千载,驰骋万里,想到了地下森林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意境,文章好像因此显得很琐碎零散,那么,在这看似宽泛零碎的内容里,有没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连缀?或者说引发作者产生这些片断感想的根源是什么? 2学生再读课文,四个人一小组合作探讨。 3集中交流。 作者想象的内容都在

4、围绕一点进行,那就是对峡谷及地下森林顽强生命力的礼赞,对那些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地下的“种子”的礼赞。 4教师点拨归纳:我们所思考的这两个问题正是反映抒情散文很鲜明的特点。抒情散文题材非常广泛,而且选材非常自由,材料的布排非常灵活,显出“散”的特点。但是抒情散文表面看很率意,其实“意在笔先”的写作规律支配着每篇成功的抒情散文的构思。这个“意”又使得文章凝练,虽形散却神聚。 四、拓展延伸 请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谈谈读完本文之后的感受。 如:生活不是永远平静的、和平的、顺利的。会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和痛苦。人在困难和痛苦时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信心,坚韧的毅力和耐性,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教学设计

5、 B】 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文质精美的散文,语言优美、内蕴丰富。学习时应紧紧抓住诵读品味这点展开。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反复地朗读,深入地品味。理性地思考,从而加深对文章的解读。 教学步骤: 一、话说森林 1多媒体展示森林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森林。 2师生漫谈森林作用。 3以“地下森林”引入文本。 二、走进文本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 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请谈一谈文章留给自己最深刻的印象。 然后请学生听读课文,理清思路。 2探寻文章美点。 用发现阅读法品赏文章精美的语言。 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快速读课文,先用浪纹

6、线标记美妙的句子或段落,然后用“我发现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说话。 提示:可以从句子修辞、叠字运用、对称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合作探究文章炽烈的情感。 出示要求:文章不仅语言精美,而且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的点评。 体会文章深邃的哲思。 教师提问:本文不是简单地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了一个什么主题。(以上三个层次的探究都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要在学生充分的个性化阅读基础上进行,教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适时地进行评价、

7、引导。) 3难点突破。 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 教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再联系实际思考。 三、读出自我 文章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你们学完这篇文章以后,一定有很多的感触,你能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教益吗?你能用一个事例来验证这一道理吗? 四、课堂总结 树以各种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与人类相伴,或街树,或林地,或森林。森林是一个记忆库,储存了有关生命的资料,森林还是一个精神源,发散着高尚健美的精神。我们一起去造访森林吧,用心灵倾听它的诉说,让灵魂接受它健美精神的洗礼! 【教学设计 c】 创意说明:站在科学的角度用说明

8、性文字诠释地下森林,然后将关于地下森林的科学小品文与原文对比,在比较中体会文学作品与说明性文章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增加学生在语言学习和情感体验方面的收获。 教学步骤: 一、问题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亲眼见过森林吗?你能描绘一下森林印象么?没有亲见的,就凭着已有的知识想象一下吧 1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导言:正如同学们所说,森林是雄伟壮丽的,它遮天蔽日,浩瀚无垠。而同学们所描绘的都是屹立于地面上的森林,你们可知道生长于地下的森林? 二、释题,介绍写作背景 “断想”意即“片断感想” ,该文是张抗抗女士在游历了黑龙江宁安县后所写的关于地下森林的记忆。 三、解说地下森林 要求:学生

9、充分熟悉课文,摘录文中相关语句,再参照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解说什么是地下森林,以及其形成过程、现状。 1学生自主学习。 2集中交流:请一学生解说,其他人补充完善。 3多媒体显示关于地下森林的说明性文段。学生齐读。 四、比读,把握文章灵魂 主问题:同是写地下森林的文章,二者在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特点?由此可看出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描写和说明有什么不同? 要求:分析问题时以本文为重点,详细地用实例阐说本文某一方面的特点。 操作过程:学生分组活动,集中讨论,教师归纳提炼。 明确: 抒情散文是用有情的笔调写成的;说明性文章是用理性和客观的笔调写成的。 抒情散文中处处充满鲜活的生动的形象;说明性文章无须执著于描写生动的形象。 抒情散文的语言是富有文采的,句式富于变化;说明性文章要求平实、准确。 抒情散文描写时不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性文章要求准确地说明,常使用数据。 抒情散文旨在借描绘形象抒发情感;说明性文章旨在介绍某一事物、阐说某种事理。 五、布置作业 积累文章优美词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进行仿写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