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九上)9【教學目標】:1、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及古文知識積累,體會課文大意。2、體會唐雎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勇士形象。3、體會文章選材善於突出重點、突出中心的寫法。4、課外拓展有關戰國策的知識。【教學重點】:1、積累古文詞語:謂、易、其(作語氣詞) 、雖然、雖、休、寢、錯、倉等及出自戰國策的常見成語。2、文章對“士”的作用的強調;選材的突出重點。【教學難點】:積累古文詞語:謂、易、其(作語氣詞) 、雖然、雖、休、寢、錯、倉等及出自戰國策的常見成語。【教學設想】:對於一篇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酣暢淋漓的文章,教學時不宜作過多的分析,以免破壞文章的整體感,要通過不
2、同形式的讀去領悟文章的種種妙處。通過“讀”去感受唐雎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精神和高超的說話技巧;通過“讀”去感受秦王驕橫兇殘而又懦弱無恥的本質;通過“讀”去感受故事精彩紛呈的矛盾衝突。【教學方法】:朗讀(多種形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學課時】:三課時【教學輔助資料】:ppt, 晏子使楚 短片, 唐雎不辱使命音頻朗讀【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課外拓展有關戰國策的知識。2、培養圈點勾劃的閱讀習慣,克服不願動筆的毛病。3、積累生字詞,讀準普通話發音。【教學過程】:導入新課由“春秋五霸” 、 “戰國七雄”入手簡介戰國形勢、 “士”及說客的重要性。播放晏子使楚短片,進入情境。解題、tip
3、 習作筆記唐雎不辱使命,辱,辱沒、辜負。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任務。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寫的一本以記言為主的國別體史書,專門記載“高才秀士”的“奇策異智” ,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楚漢興起為止,共二百零二年(西元前 403-前202 年) ,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此書最可喜可觀之處在於文辭,鋪陳的偉麗,叱吒的雄豪,連那曲折微妙的聲口,也絲絲入扣,千載如生,讀之如聞其語,如見其人。課文記敘了戰國末期的一段故事:西元前 230 年和西元前 225 年,秦先後滅亡了韓魏兩國;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想用詐騙手段併吞安陵。安陵君拒絕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悅的情況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國,目的就在於保全國土,解
4、除與秦國之間的矛盾。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a圈出不認識的生字詞; b本文出現了幾個人物? 用橫線一一劃出。 2、Tip 詞解。藉助課文注解及習作 tips,初步認識生字詞的讀音、字義,嘗試自行疏通文意,同學之間可以討論。3、生齊讀生字詞:弗 f 敢 唐雎 j 怫 f 然 徒跣 xin 搶 qing 地 傀 gu 休祲 jn 縞 go 素 色撓 no 諭 y補充詞解:熠熠生輝(y y shng hu ):形容光彩閃耀的樣子。4、聽音頻,揣摩人物語氣,集體模仿朗讀。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通過複習有關內容,做到溫故知新。2、學會從語言入手,通過朗讀,把握人物的性格閱讀方
5、法。3、積累文言詞彙。【教學過程】:一、新課講授:1、生齊讀課文。回顧上一節內容,回答問題:a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 主要人物是哪個? b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麼?最後的結果是怎樣的? 2、疏通文意。學習課文第一段,疏通文意之後思考以下問題: a.細讀秦王的話,體會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於好心嗎? b.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麼?請恰當推測一下。 c.安陵君以什麼理由拒絕了秦王的要求? 用課文原句回答。d.請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e.學生齊讀第一段。 學習課文第二段 。 a結合注釋翻譯全段,引導學生理解以下詞句: 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請廣於君 而君逆寡人,輕寡人與 雖千里之地弗敢易也,豈直五
6、百里哉b討論以下問題: 細讀秦王對唐雎說的話,回答:秦王認為自己對安陵君是什麼態度? 安陵君對他又是什麼態度? 用課文原句回答。你認為秦王說的是真心話嗎?為什麼? 唐雎是如何反駁的? 注意比較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他們的態度有何異同?c齊讀第二段。學習課文第三段。思考:秦王說的“天子之怒”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秦王為什麼要說“天子之怒”呢? 唐雎一連舉了專諸、聶政、要離等三個人物,其目的是什麼? “若士必怒今日是也。 ”表現了唐雎的什麼精神? 討論:唐雎說,懷怒未發,休棱降於天,你認為正確嗎?為什麼呢? 生齊讀。學習課文第三段。思考:面對唐雎嚴厲反擊,秦王有什麼行動和言語? 明確:面對唐雎的
7、反擊,秦王軟弱了, “色撓” “長跪而謝之”以及他說的 “徒以有先生也” ,都說明瞭他的外強中奸、色厲內荏的內心世界。秦王的反映對刻畫唐雎的形象有什麼好處? 明確:從側面刻畫了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氣逼人的大 無畏精神。(1) 、詞語解釋:虛詞:其:句中表希望的語氣詞。與:嗎,表疑問語氣。因:於是。 雖然:即使這樣。 雖:即使。然:這樣。豈直:難道只是。直,只,僅僅。 人物稱謂:公:相當於“先生” ,古代對人的尊稱。布衣:平民。士:這裡指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庸夫:平庸無能的人。(2)通假字:說:(yu)通“悅” ,高興。錯意:注意,放在心上。錯,通“措” 。倉鷹:倉通“蒼” ,青色的
8、。寡人諭矣:諭:通“喻” ,明白。(3)詞類活用:廣:擴充,形作動。輕:輕視,形作動。縞素:白色的絲織品,這裡指穿喪服。名作動。第三課時【教學目標】:養成大膽質疑,深入探究的習慣,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一、分角色朗讀。如果你是導演,你將如何處理某一段中唐雎(安陵君)與秦王的每句對白?請標明其語氣語調。TIPS:1、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的話是何居心?語氣是怎樣的?是以易地為藉口設騙局,但秦國勢力強大、故語氣強硬,是命令式的。2、安陵君是以怎樣的方式回答的?語氣是怎樣的?安陵君因為國勢衰微,所以說話語氣委婉,以退為進,據理守土3、秦王對唐雎說話時語氣有怎樣的變化?唐雎的回答與安陵君有怎樣的 不同?因
9、為唐雎為臣,所以秦王說話盛氣淩人,有質問性的。唐雎的回答首 先是直接否定,然後是反問,語氣比較硬朗。4、遭到回絕後秦王的反應任何?唐雎是怎樣回應的?秦王佛然怒、以武力相威脅;唐雎不畏強暴、挺劍而起、針鋒相對。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一名讀秦王,一名讀唐雎,一名讀安陵君,一名旁白。要求:語氣要符合人物的地位和性格特徵,秦王的蠻橫,唐雎的不畏強暴,義正詞嚴,安陵君語氣委婉。秦王仗勢淩人終於自取其辱,唐雎不屈不撓氣蓋強嬴。對秦王要讀出他的驕橫狂妄,讀出他心理變化的層次“強騙不悅質問怫然蔑視色撓” ;二、體會課文大意、理清故事情節:思考:唐雎出使秦國的原因是什麼?結果呢?唐雎與秦王的較量分幾個回合?起因秦王因易地的騙局沒有得逞而不悅;開端:秦王不悅,唐雎使秦 發展:質問施壓 斷然回絕 ( 雖千里不易,豈直五百里哉?)高潮:武力威脅 針鋒相對 (挺劍而起)結局:秦王色撓不辱使命 唐雎折服了秦王。三、深入探究,大膽質疑:這個故事是真實的嗎?請說說你探究的結果。(時間,地點,人物等方面的漏洞,強秦有必要設置這樣一個騙局?唐雎之劍從何而來?)四、 【作業佈置】:1、習作。2、問答。【板書】:(故事開端)秦王不悅(生氣了)唐雎使秦之因(受命)(故事發展)秦王施壓(冒火了)唐雎堅定回絕(力爭)(故事高潮)天子之怒(憤怒了)唐雎布衣之怒(拼命)(故事結局)秦王色撓(道歉了)唐雎不辱使命(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