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取生辰纲教案(新人教版九上)20学习目标、小说的情节结构。、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个性、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重点、难点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性格的方法。 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建议:、本文是节选,有必要对小说相关的情节进行必要的交待,这样有助于了解杨志“失意得志幻灭”的性格发展历程。可安排学生课下阅读有关章节,在课堂上复述有关内容。 、注意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以及情节的结构安排把握人物性格,了解水浒刻画人物的技巧。 、根据学生学过的内容,选取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人物,比较他们与杨志性格的不同以及逼上梁山道路的不同。评价策略及样题设计:以学生复述检测学习情况复
2、述课文的故事情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水浒传大家都较熟悉,你对这部名著及作者了解多少?哪位同学说一说?(师补充明确。 ) 在水浒传诸多英雄中,不乏武艺高强,具有一定教养的军官,青面兽杨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学习杨志命运转折的关键一节。 二、新授 第一步,阅读小说,整体感知。 第二步,初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用圈点法划出文中生僻不理解的词语。 第三步,再读课文,划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思考其对情节的作用,准备讨论。 、合作研讨探究(小组互动) 哪位同学简略地说一说故事的情节,并划分一下情节结构? 明确:两分法和六分法。 小说中环境描写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找
3、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小组内明确后,班上交流。 ) 环境描写对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明确:反复写气温,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还有以“凉”衬“热” ,写法也多变。许多情节,都被炎热的气候条件所决定,写炎热,才使故事情节的展顺理成章。 、鉴赏反馈: 借助课文注释或工具书理解文中较生僻词语的意思:纲、权且、趱行、端的、舒头探脑、尴尬、去处、口浅等。 赏析句子对天气描写的作用: 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 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 那十一个厢军雨汉通流,都叹气吹嘘 、学习小结: 内容小结:本
4、文叙述了杨志押送生辰纲最终被晃盖等智取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方法归纳: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巩固练习:复述故事情节。三、板书设计 智取生辰纲内容:押送智取 自然环境:天气炎热 作用:铺垫和推动情节发展 第二课时一、导入 原为殿司制使的杨志,已丢失了一次石纲,为什么这次押运生辰纲再次失陷,其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分析讨论这个问题。 二、新授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文题“智取生辰纲” ,说明两方在斗智,请同学们划出表现双方人物“智”的句子,比较说明,看看谁更“智”高一筹? 小组互动探究: 晃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智用天时(指生叙述)
5、;智用地利;智用矛盾;智用计谋。 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明确:杨志并非无“智” ,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 、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 、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惟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杨志在黄泥风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惟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以上
6、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 明确:症结就在杨志内部分化,而晃盖内部团结一心。 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间接描写:反面衬托,侧面衬托。、反馈练习:就杨志这个人物的某一方面的思想性格,写一篇字的短评。 、学习小结: 内容小结:小说有两种矛盾:一种是杨志与军健虞侯、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亦即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的矛盾,要喝酒与不喝酒的矛盾。别一种矛盾是杨志押送与晃盖等好汉智取的矛盾,即压迫与反压迫的矛盾。 方法归纳: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正面描写,可侧面描写;可通过语言表现,也可从行动表现,可从人物的心理透视,也可从人物的神态中流露等等。 、巩固练习:想象作文:假若吴用、晃盖等人在黄泥风直接用“力取”的办法,能否夺得生辰纲?请大胆想像,在写作中重点突出“力取”的场面描写。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学写的小说最精彩。板书设计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生辰纲处处小心 都管掣肘押送失败 吴用智取生辰纲预设机关 团结合作智取成功反思:这篇课文内容学生比较熟悉,所以在教学中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学习体会文章的写法、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校多比较好,学生既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又有了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