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九上)24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和领会本文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谨的行文结构。2 感受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天才预见。3 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课前先让学生查阅,了解诸葛亮的生平事迹、东汉末诸侯割据的状况和三国鼎立的形势图,以期对文本的背景资料有一些基本的感性接触。“激趣导入,营造气氛” ,上课用三国演义的片头歌临江仙导入,营造气氛。然后让学生处读课文,疏通文意。用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等各种诵读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2、。重点字词句先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趣味感知隆中方略,我出示古三国军事地图,要求学生转变角色充当诸葛亮为台下的刘备(由同学们充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学生对照地图解说的时候,启发学生说出诸葛亮那种意气风发的神采,说出诸葛亮那种酣畅淋漓的气势,还要注意说话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先四人小组在台下练习,然后派几个代表上台说,同学们结合课文点评代表们的优劣所在。“品读课文,揣摩妙点” ,同学们精读课文,就文章的结构、条理、语言、详略、战略思想等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虚拟对话,思接千载”由精通三国的同学演绎诸葛亮(也可把全班分成两组) ,同学们可根据课文提炼有趣话题,虚拟对
3、话,古今碰撞,更深刻领会课文内容和古人情怀。教师可提供以下话题:1.在隆中对中,您很重视“人”的力量,为何在您去世后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局面?2.“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 ,你为什么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3.你说,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兵分两路,形成钳形之势,这种形势为何没出现?二、分析长久以来,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巴烂,然后再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平等、没有民主,只有权威和专制,
4、只有传授和被动接受。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消磨,甚至被扼杀,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而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发现、探究和置疑;要以评学为重点,并以此来促进教师转变观点,转变教学。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尝试进行了“问题活动”文言文教学模式。在备课中我设计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激趣导入” 、 “三国地图” ,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角色
5、演读”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和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所提倡的“用贤”有很多相似之处。 “品读课文,揣摩妙点”和“虚拟对话,思接千载”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这种学习方式,很大程度的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其要义是进入文本所描述的具体情境,因知世、论世而评人,又因评人而反观课文的用语,咀嚼语句中的真实内涵最终实现对文言文的有效学习。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文言文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这次隆中对的教学便是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