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设计第三课时)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鲁教版)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的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中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二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作好了铺垫;通过分组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种类群的生物各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极为重要。二、学情分析本届学生是取消小升初考试的学生,由于没有通过选拔考试,学生的程度参差不
2、齐,两极分化严重,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欠缺、学习习惯较差,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倡导分层次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三、设计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要突出“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人与生物圈”这一主题。 标准明确规定,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进行生物学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以问题为先导,改变学生的学习
3、方式,注重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模型、图片、视频、PPT 课件等资源,引导学生主动体验、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软体动物?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3.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技能性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 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 实验能力情感性目标: 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丰富多彩,培养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意识。五、教学重点 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2.通过观
4、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六、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七、教学准备 1.到市场购买各种各样的软体动物2.到蝗虫养殖基地收集蝗虫,饲养蝗虫。准备蝗虫的有关实验。八、课时安排 1 课时九、教学过程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资料,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寓言故事,并提出问题: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怎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这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软体动物。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资料,积极思考,交流展示。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课题, 贴切
5、自然。软体动物1.阅读课本,指导学生结合学案完成下列问题:(1).蜗牛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运动器官是什么?(2).河蚌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运动器官是什么?(3).乌贼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贝壳退化为什么?2.实物展示:观察与总结(1).在观察活的海螺、花蛤、牡蛎扇贝、乌贼时,指导学生用镊子触一触它们的壳,触一触它们 的身体,自己亲自感受一下。(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 察讨论交流。(3)总结出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组织学生进行回答,通过观察实物及 前三个问题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 征。 (对于前三个问题,可有意识的让一部分后进生回答)适时点拨,并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过渡:我们的生活中
6、接触过软体动物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PPT 课件展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第一组:食用、装饰、药1.学生认真阅读课本 中的相关内容,并 进行圈点勾划。2.结合学案完成三个 问题。展示自学成果亲自动手触摸它们的贝壳和身体,如实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特征,并进行交流。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2、 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表达能力。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 让学生认识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通过有意识的提问后进生及适时的鼓励,增强后进生同学的自信心,培养其学习的
7、主动性。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认识软体动物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 节肢动物用、工业原料第二组:危害农作物、传播疾病。根据图片完成下列问题:1.说出图片的内容2.总结与人类的关系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软体 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思考下列问题:视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1. 视频讲的是哪一个故事?2.故事中的螳螂和蝉是哪类动物?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世界上种类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的一类动物。那么到底什么是节肢动物呢?下面,我们以蝗虫为例介绍节肢动物。分组实验:观察蝗虫1.找一名同学阅读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器具、方法步骤、实验材
8、料、方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资料,积极思考,交流展示。思考并回答问题课前培训的小组长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好分工进行实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过观看视频,提出问题,自然过渡到节肢动物的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积极合作,勤于动手,乐于探究。 法步骤,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2.教师进行简要介绍。3.教师讲解,并引入实验:首先我们观 察蝗虫的形态特点。阐述课本 77 页的目的要求,介绍材料器具,让学生认识并清点材料用具,注意仪器使用的讲解。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物演示操作(实物投影)PPT 课件展示:合作探究一:观察蝗虫的身体(小组合作)教师强调注意事项:(1)用手或镊子捏
9、蝗虫时用力不易过大(2)在观察时防止蝗虫逃跑(3)正确使用放大镜和镊子引导学生结合学案完成下列问题:(1)蝗虫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2)说出 1-9 的结构名称。(3)轻轻地捏一捏蝗虫的身体,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思考:坚韧的外骨骼对蝗虫有什么意义呢?学生用手或镊子捏蝗虫,使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身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交流。进行比较,小组讨论 ,达成共识。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注意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组织各学习小组之间的学习成果展示,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适时点拨,并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
10、解。在观察蝗虫身体的这个实验过程中,学 生观察的很认真,很仔细,完成的很好。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完成下面的任务,接着观察蝗虫翅的特点。PPT 课件展示:合作探究二:观察蝗虫的触角(小组合作)教师强调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蝗 虫的触角。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合学案完成合作探究二。PPT 课件展示:合作探究三:观察蝗虫的翅(小组合作)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放大镜观察蝗虫触角的特点。学生根据观察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二的内容 。学生根据 PPT 课件的提示,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了解蝗虫触角的特点,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通过直观教具,变抽象为具体形象,进一步质疑,激发学生探观察方法:用手展开蝗虫的翅;用手捏一捏蝗
11、虫的翅。观察内容:1.翅的数量2.翅的长度3.翅的硬度教师巡视指导,使更多的学生掌握实验的技巧。对实验过程和结果适时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并结合学案总结出蝗虫翅的特点。引导学生回答,给予评价。过渡:引导学生思考蝗虫的胸部除了两对翅外,还有哪些结构,接着观察足的特点。PPT 课件展示:合作探究四:观察蝗虫足的特点 (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观察结合学案完成下列问题:1.足的位置2.足有数量3.足的特点4.足的功能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四的内容。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三的内容。小组间进行讨论足的特点,统一本组意见并进行交流展示。究欲望。对学生的
12、回答先不做出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实物实验,观察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巡回指导,及时评价、小结过渡:请同学们来看老师手中的蝗虫,它的呼吸器官在哪?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探究一下。PPT 课件展示:小实验(小组合作)将甲乙两只蝗虫放入两支装满水的试管中,甲头部朝下,乙胸腹部朝下,观察哪一个先死亡?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交流。组织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评价,对学生的疑问作出解答,适时的点评过渡:我们一起观察了蝗虫的身体、足、翅和触角,由此同学们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PPT 课件展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过渡:
13、我们的生活中接触过软体动物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PPT 课件展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第一组:食用、药用、仿生第二组:直接危害、间接危害根据图片完成下列问题:观看老师演示, 小 组成员合作演示,讨 论问题,得出结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小结,交流:节肢动物主要特征:1.身体分部2.足和触角均分节3.体表有外骨骼快速识记学生观看图片:模仿蜻蜓的翅痣用于消除飞机颤振,利用萤火虫发出的冷光制作荧光灯等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科学态度和归纳概括能力,明确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原因。了解节肢动物与仿生的知识,认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动物的利用将朝着越来越人性化的
14、方向发展。学会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自觉形成关爱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反思与评价1.说出图片的内容2.总结与人类的关系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及时发现问题,点拨,创设浓厚的研讨氛围,激发学 生思考的积极性。组织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给予客观评价。结合课本、学案对本节课进行梳理、归纳,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通过让学生自己归纳、描述、表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表达能力。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归纳,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随堂反馈略 略 对所学知识巩固训练。附:板书设计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 软体动物1. 主要特征: 身体柔软 外壳为贝壳,有的贝壳退化为内壳。 有益2. 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2、 节肢动物1. 主要特征: .身体分部 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有外骨骼 有益2. 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