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 0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目标:掌握从汉代到元代加强专制主义皇权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清从世卿世禄制度到察举制到科举制,监察与谏议制度的发展 、演变历程并对其 进行评价。学习重点:三省六部制、选官制、监察和谏议制的演变过程 ,汉代、宋代、元代如何对地主进行管理的。学习难点:分析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趣味导引皇帝的烦恼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从汉到元的皇帝们是采取了哪些措施,创立了哪些制度来试图解决这些烦恼?知识梳理: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代(1)中央:建立中朝,削弱
2、相权。武帝时“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东汉光武帝设立尚书台,取代三公权力。 (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4、西汉王国 问题 唐末藩镇割据问题有何异同西汉王国问题 唐末藩镇割据问题 相同原因 汉初实行的分封制 唐朝国力衰弱以及安史之乱的影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地方势力的恶性膨胀影响 七国之乱 藩镇割据继续发展,五代十国解决 (1)削藩,平定七国之乱(2)设置刺史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都通过分散地方权力和加强对地方的监督2(3)实行“推恩令”(4)酎金夺爵来加
3、强中央集权影响 积极为主 积极和消极都明显5、北宋是如何轻快也彻底地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首先在军事上设立中央禁军, 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夫悍将的权力,强干弱枝经济上设立转运使司,夺地方财权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由中央掌握.行政上文官知州,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 高考真题演练场1.(2018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
4、藩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2.(2018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 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3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
5、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 C,排除 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 B 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 D。3. (2018 年全国卷文综历史 2)表 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 南宋(62)高级官员 20 8中级官员 15 10低级官员 12 8无官职记录 24 36表 1 据学者研究整理而
6、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 宰相权力日益 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 4 (2018 年江苏卷文综历史 2)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 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 “爵”相通, “猴” “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4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答案】B【解析】古代“雀” “爵” 相通,“猴” “侯”同音, “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
7、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 B 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 ,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够不成威胁,故 A 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 C 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 D 项错误。 9.(2016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 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
8、真实言行【答案】A11.(2016 年全国新课标 2 卷 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5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选官用官制度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最重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这就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因此选择 D 选项。C错在“排除”二字上,不应该是排除世家子弟入仕而是避免垄断政治,富贵人家的学生依旧可以通过考试来进入官僚系统。B 选项是九品中正制和
9、察举制考察的要点,所以科举制度并不具备优势,故排除。A 说法过于绝对,选拔官吏的优秀程度不能仅仅通过科举制度体现出来,只能说可制度扩大了招生范围,有利于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官场。11.(2016 年全国新课标 3 卷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 ,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承秦制。做此题要抓住对文书的补充说明“国家档案文献”的含义,即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重视秦朝的文书(国家
10、档案文献) ,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道家思想,排除 A。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与材料表述意思相反,排除 C。官吏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只是表面现象,排除 D。12.(2016 年浙江卷文综历史 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答案】B 【解析】东周诸侯国独立性很强,元朝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二者地位和职权区别较大,故 A 项错误;唐朝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宰相,宋朝的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行政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故 B 项正确;西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明朝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大体不相当,故 C 项错误;宋提 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明通政司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因而6二者地位和职权不相当,故 D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