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现象的观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2能在物态变化中识别升华和凝华现象。3通过升华吸热现象的分析,知道用升华可以获得低温环境的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条件。难点: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案 1:问题引入2010 年 12 月 11 日以来,内蒙古出现大范围降雪并遭遇大风降温天气。呼伦贝尔市根河市最低气温达零下 45 ,创入冬以来最低气温。室外行走的人的眉毛、胡子都挂满了白霜,这些白霜的形成属于什么现象?这其中包含了怎样的物态变化?方案 2:多媒体引出播放录像:烈日当空,久旱无雨,为了解决
2、旱情,过去人们往往摆起香案,祈祷“龙王爷”恩赐,结果滴雨未下;而现今,用飞机在高空投撒了一些固态物质,顷刻间下起了大雨。学生不由产生疑问:这种固态物质是什么呢?它为什么能促使雨的形成?推进新课学生交流回答:这是凝华现象,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在高空投撒的是干冰,干冰升华吸收热量。师生共同总结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实验:碘的加热。【提出问题】 它们果真是直接转变的吗?【提醒】 控制碘量:只需少许碘粒。控制温度:需要缓慢加热。强调观察无液态碘的出现。玻璃片要和烧瓶口密封。在学生分组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可以询问学生观
3、察到的现象,对于没有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学生,可以对操作、观察作适当指导。【讨论】 大家看到什么现象?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烧杯内原来有一些固体物质,加热之后这些固体物质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中间过程中物质有变成液态的吗?此现象说明了什么?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给固态的碘加热后,烧杯内出现了紫色的碘蒸气,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说明固态的碘受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碘蒸气。停止加热冷却后,烧杯壁和玻璃盖片上出现了紫色的碘颗粒,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说明气态的碘蒸气遇冷后又可直接变为固态的碘。盖片上的水在碘蒸气凝华时,冒“热气” ,盖片有些变热。说明碘凝华过程要放热。【讨论与交流】1雾凇是怎样形成的?2冰花是如何形成的?冰花是附着在窗子玻璃上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3分析用久的白炽灯泡为什么会发黑,用久的日光灯管为什么在两端也会发黑。小组交流讨论后总结:1雾凇的形成是由于空气中水蒸气较多,而气温突然下降,使水蒸气凝华集结在干冷的树枝上形成的。2玻璃窗上的“冰凌花”是由于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凝华形成的,它们总是在玻璃的内表面。3灯泡使用时,灯丝发热且温度很高,有些钨丝会升华变成钨蒸气,当钨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灯泡壁凝华而成固态小颗粒。久而久之灯泡就会发黑。让学生课下收集关于物态变化的生活实例。本课小结1升华、凝华的物态变化。2能用升华、凝华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