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和奥秘课题 2 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 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原 子 的 构 成 。 相 对 质 量 的 计 算 。教学难点 相
2、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知道了分子、原子的概念,而且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它方法能不能再分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原子的构成 。二、新课教学:讲述: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离子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现
3、象:绝大部分的 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 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 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 180 度。提问:请大家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讨论:对于这种现象,利用汤姆生的原子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因此作为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几乎所有的质量,而电子带负电,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解释:因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 粒子能够很顺畅的通过;因为 粒子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数的 粒子会有偏转;
4、而因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且体积小,质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机会与 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弹。提问:原子带电吗?为什么?回答:原子本身不带电,由于原子核与电子两者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设问:物质可以分为原子、分子、离子,分子能分为原子,原子又能分为原子核与电子,那么原子核能不能再分了呢?卢瑟福同样通过 粒子散射实验,将金原子改为氮原子,发现了原子中含有质子,经过其他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总结:1、原子的构成情况:2、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带正电荷的微
5、粒:原子核、质子3、电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 ;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4、质量关系: m(原子) =m(原子核)+m(电子)m(原子核)原因是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由于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很小,使用不方便,提出一个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为 6,中子数为 6 的碳原子)的质量的 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基准的比值。公式表达式:Ar(原子)= 12/( 某 碳 原 子 )( 某 原 子 )m三、小结:1、原子的构成情况2.相对原子质量: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为 6,中子数为 6 的碳原子)的质量的 1/12 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基准的比值。四、布置作业: 课本 P72 页习题 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在核外作高速的无规则的运动)(居于原子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