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案( 粤教沪版八年级上)【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了解乐音的三要素。2、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响度因素;会用声音的三要素来区别声音的不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安排,是通过实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即以实验为基础,而不要求具体的数量关系。本节安排了二个活动、一个信息浏览,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实验、学生的交流讨论,让学生知道乐音,知道乐音的三要素,并能用这
2、三要素来区别声音的不同。【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2、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教学方法】讲解、实验、交流讨论。【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音叉、刻度尺、笛子、电子琴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复习提问:什么是音调?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调节弦乐器的音调?引入新课:我们还可以用响度和音色来区分声音的不同二、新课教学(一) 、 声音的强弱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响度的含义、意义。我们通常说声音的强弱不同、大小不同,用物理语言来说,就是响度不同。活动 1: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1、在发声的录音机喇叭上撒些小纸屑,观察喇
3、叭在不同响度时,小纸屑的振动情况。教师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教师注意引导纠正。2、用手轻按自己喉部的两侧,张开嘴小声喊“啊” ,再大声喊。让学生比较两种情况下手的感觉。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教师注意引导纠正。3.教师讲解振幅的概念,知道其含义。可结合课文 P35图 2-27的用波形比较振幅来帮助同学们认识振幅,比较振幅。4、通过上面的活动, 。让学生自主归纳,得出结论。并完成 P35的文中填空。即: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5、启发: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有关,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进一步证明吗?例如:弹拨琴弦时,琴弦的振幅越大,发出声
4、音的响度越大。6、教师:结合实例及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体会,归纳出声音的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P36,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及零分贝的规定。7、思考:“响鼓还要重锤敲”是什么道理?(二)、声音的品质活动 3:辨别不同物体的声音1、让学生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教师提问: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让学生回答。2、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P37,学习音色的概念,决定因素。知道不同的物体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三) 、乐音的含义及其三要素指导学生结合本节的学习过程,自学这部分内容。形成认识:我们正是根据这
5、些特性都能区别不同声音的。(四)巩固练习“自我评价与作业” ;1人耳感觉到声音的_叫响度,响度与_和_都有关系。2 “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女高音歌唱家” 和“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3在敲鼓时,用力敲可以使鼓发出的声音 变大。4交响乐队中有各种管弦乐器,当我们听交响乐时,能够把这些乐器的声音分辨出来,主要依据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频率 D.响度5如图a所示,伍实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振动发声。实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的声音轻,他同时观察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幅度分别如图b、c所示,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反思】本节的教学主要是乐音的三要素,同学们学习的效果较好,基本上都知道三要素是什么及其影响因素。但在运用这三要素进行声音的区分时,有的弄不清楚是利用的哪个要素。对这一点,下节课要举例进行解释,区分声音时,有时三者都不同,关键是认识到主要因素的区别。例如,敲击瓷器辨别好坏,它发出的声音音调和音色都不同,有的资料上说是利用音调,有的资料上说是利用音色,我认为这里主要是利用音色来判别,因为好的与坏的,其自身结构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