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3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 每课一练(北京课改版九下).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458959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3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 每课一练(北京课改版九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3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 每课一练(北京课改版九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3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 每课一练(北京课改版九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3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 每课一练(北京课改版九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3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 每课一练(北京课改版九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郑板桥的两封家书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背景知识】作者简介廖沫沙(19071990),原名廖家权,湖南长沙人。1922 年入长沙师范学校,曾和贺绿汀组织文学社,办文学刊物,做过报纸副刊的助理编辑。1927 年到上海,在田汉主办的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旁听,在南国月刊等杂志上发表了燕子矶的鬼等戏剧小说作品。1930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2 年任职于上海明日书店,后又任远东日报编辑。1934年加入“左联”。1938 年至抗战胜利前先后在湖南抗战日报、桂林救亡日报、香港华商报晚刊、重庆新华日报任编辑主任。抗战胜利后去香港恢复华商报,任副主编、主笔。抗战时期写过一些历史小说,1949 年结集为鹿马传,由三

2、联书店出版。解放后先后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教育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1962 年加入中国作协。人民日报曾为他和夏衍等人开长短录杂文专栏;北京市委刊物前线曾为他和邓拓、吴晗开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1966 年 5 月和邓、吴二人被错定为“三家村反党集团”,遭到残酷迫害。1979 年初平反。【相关资料】关于郑燮郑板桥,名燮,字克柔,自称郑大、郑大郎。板桥是其号,或题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晚年自署板桥老人。他是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板桥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终年 73 岁。综观其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44 岁以前,在贫困中

3、成长;44 岁以后至 61 岁以前,中举做官;61 岁以后,卖画终老。(一)家业衰败,刻苦求学郑氏祖上本属书香门第,先世原居苏州,明代洪武年间始迁扬州府属兴化县城东之汪头。曾祖新万,字长卿,是个庠生。祖父浞,字清之,是个儒官。父亲名之本,字立庵,号梦阳,是个品学兼优的廪生,先后教授过几百名生徒。舅父汪翊文,奇才博学,隐居不仕。生母汪氏,在郑板桥出生三岁时就去世,故板桥有“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的凄恻诗句。以后,父亲娶继室郝氏,郝氏对板桥也很疼爱。他在七歌中追念:“无端涕泗横栏干,思我后母心悲酸,十载持家足辛苦,使我不复忧饥寒。”板桥的叔父之标,字省庵,

4、也很爱板桥。叔父有一子,名墨,字五桥,也是庠生。堂兄弟之间感情很好,有如亲兄弟一般。从郑板桥与舍弟郑墨的通信中可看出,郑家原有典产三百亩,还雇用过佃户、女佣。板桥做秀才时还从家中旧竹书箱中找出不少前代家奴的契卷。但当板桥出世时,家业渐次衰落。板桥是由乳母费氏照养大的。费氏原是祖母蔡氏的侍女,当板桥生母去世后,费氏把板桥视为己出。在灾荒年景,费氏也总是驮着板桥上街,先买块饼塞在他手里,再去料理家务。故板桥后来写有乳母诗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表示了对乳母的怀念。板桥对乳母的感情很深。费氏有段时间暂别郑家到他处谋生,临走前,把板桥老祖母的旧衣服洗好补好,把缸里的水汲满,买几十捆柴草堆积灶下

5、,就走了。板桥早晨跨进费氏的房间,里面空荡荡的,摸摸灶上尚有余温,锅里放着一碗饭、一盆菜,就是费氏平时给板桥准备的。板桥一见这情景,只是痛哭,连饭也不想吃了。费氏勤劳的一生及其高尚情操,潜移默化,深深感染了板桥,他后来为官清廉公正,能够体恤百姓的疾苦,与这也不无关系。板桥小时在家里,一直受着他父亲的直接教育和舅家的影响。三岁时,父亲就开始教他识字、写字,五六岁时教他读诗背诵。六岁以后,教他读“四书”“ 五经”,要他抄写熟记。八九岁时,父亲教他作文联对,还常去舅父家聆听舅父汪翊文的开导与教诲。板桥自序称自己“幼随其父学,无师也”。又说:“ 板桥文学性分,得外家气居多。 ”直至十七八岁时。板桥才离

6、开兴化老家到真州(今仪征县) 的毛家桥去读书。板桥读书很刻苦,且善于独立思考。他不相信有过目成诵的神童。他在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中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他还认为,无所不诵不是好事,对书要有选择,即使好的书,也要选择书中好的来读,有些章节,令人可歌可泣,更应该“反复诵观”。所以,他能在熟读上下苦功夫,经常一部书要读上多遍,务求能背得下来。板桥读的书也很广泛。他虽不喜欢考证烦琐的经学,但仍然花很大的功夫去攻读。他喜欢读历史、诗词、散文等作品。“少年游冶学秦柳,十年感慨学辛苏。”他不是个束缚在经书教条

7、中的书呆子,也不总坐书斋死读书,而是喜欢走出家门,面向大自然。板桥自序中说:“板桥非闭户读书者,长游于古松、荒寺、平沙、远水、峭壁、墟墓之间。然无之非读书也。”20 岁时,板桥从真州回到家乡,拜陆种园老先生为师。陆种园品行高洁,文才横溢,书法很有个人风格,尤擅长填词。板桥就跟他学习填词。与此同时,他还结交了许多诗朋画友。由于板桥天分较高,学习勤奋刻苦,再加之名师尽心指点,他不仅通读了“四书”“ 五经”,且在绘画、书法、作诗、填词诸方面都有了名声,很快他就成为当时兴化县有名的秀才了。板桥 23 岁时,与徐氏结婚。徐氏是个贤惠温顺的女子。婚后为了养家糊口,板桥只得辍学了。板桥年轻时喜欢写字,爱好学

8、画。他特别爱画竹。他家原有两间茅屋,茅屋的南边有些空地,种了许多竹子。每天早晨,板桥起床后就去看竹。竹,“劲节可风,潇洒不俗”,“历四时而长茂,值霜雪而不凋”,时时引起画家的共鸣。此外,他还画兰、画石。在 20 岁左右,板桥的兰、竹、石已画得十分出色。随着年事增长,阅历丰富,功夫日深,兰、竹、石在他笔下越来越不同凡响。于是他就常常以卖画鬻字来解救生活的贫困,所谓“日卖百钱,以代耕稼,实救贫困,托名风雅”。但是,由于他的竹画立意高雅,借竹咏志,能欣赏他字画的人并不多。卖字画不行,不得已办起了塾馆,教几个蒙童。起初,他在兴化东门宝塔湾开馆。婚后第四年,他离开家乡,前往真州的江村教学,过着“傍人门户

9、渡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的生活。但灾荒年景,学生肚子都吃不饱,哪来束修献给老师!所以,卖画无人要,教书无人来,“几年落拓向江海,谋事十事九事殆”,结果仍是一事无成。大约 30 岁上,板桥的父亲去世了,家中境况更是艰难,揭不开锅是常事,门前债主不绝,儿子送先生的束修也出不起,只好辍学回家。没法子,连老父遗留下的一些书籍也只好贱价出售,“今年父殁遗书卖,剩卷残编看不快;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板桥陷入了穷途末路的境地。接着,又是爱子早逝。至 39 岁时,他的结发妻徐氏也不幸病殁。这一连串的打击,直使得郑板桥对前途感到了失望,甚至产生了“我已无家不愿归,请来了此前生果”的悲观思想。在这艰难

10、困顿、消沉颓唐中,幸而遇到江西程羽宸,慷慨解囊,以一千两银子相助,才“扫开寒雾”,“一洗穷愁” ,使他解脱家庭的牵累,得以出游庐山、燕京、杭州等地。板桥在 40 岁中举之前,曾有三次出游。先是,板桥在 32 岁时出游江西,结识无方上人于庐山,板桥为之写竹、题诗,以后时有交往。33 岁时,板桥又出游燕京,写下了著名的燕京杂诗:“不烧铅汞不逃禅,不爱乌纱不爱钱;但愿清秋长夏日,江湖常放米家船。”板桥在诗中直率地提出了“ 不爱乌纱不爱钱” 的主张。郑方坤 郑燮小传在记述板桥此次旅京情况时也说:板桥“壮岁客燕市,喜与神宗尊宿及期门、羽林诸子弟游,日放言高谈,臧否人物,无所忌讳,坐是得狂名”。还有一次是

11、在板桥 40 岁那年秋天,出游杭州,漫步在风光明媚,“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堤上,怀古咏今。他还多次来往钱塘江边,领略潮涨潮落、云起云飞的壮观,兴之所至,不能自已,吟出了韬光庵观潮行弄潮曲等壮丽诗篇。板桥的前半生,就是这样度过的:读书、授课、著文、卖画、出游。此时的心情,正如他在落拓中自我写照的那样:“乞食山僧庙,缝衣歌妓家。年年江上客,只是为看花。”(二)清廉为官板桥虽然落拓不羁,济世之志却未泯灭,40 岁以后还在为功名奔走。他不愿一辈子仅做个“锦绣才子”,曾说:“ 凡所谓锦绣才子者,皆天下之废物也,而况未必锦绣者乎!” 在他看来:“读书作文者,岂仅文之云尔哉?将以开心明理,内有养而外有济

12、也。得志则加之于民,不得志则独善其身。”他也有进入仕途之心,因为这不仅能安身立命,而且能兼济天下,这才算不枉读了半生诗书。板桥自己虽然也很想成为匡时济世之才,然而几次赴考,均名落孙山,所以一度心灰意冷,行迹散漫。不过他认为,做官应读书,但读书不一定做官:“凡人读书,原拿不定发达,然即不发达,也不可以不读书。”即使不做官,也应该好好读书,“东投西窜,费时失业,徒丧其品,而卒归于无济,何如优游书史中,不求获而得力在眉睫间乎!”板桥进入中年后,曾有两段时间专心读书,一次是在雍正六年(1728)他 36 岁时,住兴化天宁寺,主要是攻读“四书”“五经”,同时学习研究书法艺术,曾手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各一部

13、;书中真、隶、行、草相参的雏形已初步形成,尽管还嫌稚俗,却已显出一定功夫。第二次是在雍正十三年他 43 岁时,由于得到朋友的资助,他再度离开家乡,到焦山别峰庵、双峰阁发奋攻读。这回学习内容则更广泛了,除读“四书”“ 五经”外,还读左传史记庄子离骚及贾、董策略,诸葛表章,韩文,杜诗,二十一史等,可谓经、史、子、集通观博览。这样系统的学习,为他后来的参政、论世、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雍正十年,板桥 40 岁时曾赴南京乡试,中了举人。而经过这次焦山借宿苦读,终于在乾隆帝即位那年(1736),赴京都应试,中了进士。他得意地画了一幅 秋葵石笋图,并题上一诗:“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调和宰相样。我亦终葵称进

14、士,相随丹桂状元郎。”此时,他已 44 岁,虽不能像牡丹、芍药在春天与群花争艳,却能像秋葵那样与丹桂齐芳。在封建社会里,“学而优则仕”是通行的法则,郑板桥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当然也不会回避这一条路径。但他自乾隆元年中进士后,直至乾隆六年他 49 岁时,才被选为七品县令,去山东范县就任。范县是鲁西的一个小县,地处黄河北岸。板桥骑了毛驴,带了书僮,一捆行李,几包书,一张琴,来到范县县衙。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叫人把县府衙门的墙壁打了百来个洞。大家莫名其妙,他解释说是“出前官恶习俗气耳”。因为在他看来,县衙与外面隔着厚厚的墙,新鲜空气进不来,衙里龌龊空气出不去。前任县官们偏爱空气污浊,房间发霉,他却

15、需要自由自在与人交往,打破县令与百姓间的隔膜。范县百姓对官府避而远之,小小衙门倒也清静。板桥无所事事,作画看花,饮酒解闷;醉后激奋,不免引吭高歌。声音传到门外,引起衙役议论,说这个县官真有些癫疯。这个议论给小丫头听到,急忙奔告板桥的家属。家属劝说板桥:历来只有狂士、狂生,没有听说还有狂官,应当引起注意。此后,板桥就改在黄昏之后喝酒,酒后即睡,不再像开始时那样了。不久,板桥走出衙门,接触社会,了解民情。当时“父母官”出门,总得鸣锣开道,大张旗鼓,喝令百姓肃静回避。板桥却一反惯例,免去这些排场:“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一杯白水荒涂进,惭愧村愚百姓心。”他经常不在衙门里而是在乡下巡视:“几

16、回大府来相问,陇上闲眠看耦耕。”由于板桥与农民接触,使他认识到了农民的作用。他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说:“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板桥办事公道,有较明显的爱憎观点。一次,有个姓李的四川籍学生,在县试考中第一名,但是考生们因他不是本地人,大家哄起来,不准李生应考。李生找板桥大哭了一场,诉说他已迁居范县 17 年了,如果要回原籍应试,一则路途遥远,蜀道难行,二则即使回原籍后,语言不通,实在无法可想。板桥听了十分同情他,立即向府宪报告,请求解决。府宪反而诬说板桥“私有所徇,乖违公义”。板桥如哑子吃黄连,有苦没处说,只得忍痛将他除名;但为了李生的前

17、途着想,就把他收做画徒,热心教育栽培他。又如,范县有崇仁寺,和大悲庵邻近相对。有一对年轻的和尚、尼姑相爱,村上人因为他们触犯了“清规戒律” ,将他们抓去见官。板桥看看他们两人年龄相仿,情投意合,就“令其还俗,配为夫妇”,并且写了一首律诗送给他们,其中有两句:“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这表明板桥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成人之美。板桥是个耿直的读书人,他不爱巴结上司,而对贪官污吏则十分憎恨。小豆棚杂记还记载着这么一件事:板桥有次因公到省城济南去办事,上司都很器重他,请他去趵突泉赴宴,一边喝酒,一边观赏“天下第一泉”,并嘱他作诗。板桥应声道:“原原有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剑海边浑是卤

18、,更难人辨识清泉。”大家听了很不高兴,说是在讥讽上司。这首诗的确很有胆识,一下刺痛了那些贪官污吏。由于板桥不摆官架子,办事公道,廉洁爱民,范县百姓把他当作谆谆善诱的长者敬重他。他在范县一共五年,五年知县任上他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做了不少有益于百姓的事,所以被后人称颂为:“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乾隆十一年,板桥已 54 岁了。他离开了范县,被调到潍县当县令。像在范县那样,板桥常常穿着便衣到潍县四乡去访察民情,关心着民间疾苦,且能秉公办事。有一次他夜里出门,听到茅屋里传来朗朗读书声,一问原来是个名叫韩梦周的,家里很穷,板桥就用自己的薪金帮助他,使他攻读中举,

19、成了进士。韩梦周后与板桥结为知己。潍县地处渤海边,盛产海盐,盐商很多。大盐商有钱也有势,经营官盐,往往倚势欺压小本经营的私盐小贩。板桥遇到这样的诉讼案,总是“右窭子而左富商”,保障了私盐小贩的利益。板桥对自己施政的失误也是敢于正视的。当时潍县地方每到冬天,偷盗抢劫的事很多,为了维护社会治安,板桥就招集当地人编成小队,专事巡查,防范和缉捕罪犯。这本来是好意,不料队里有些不纯分子滥用职权,对无辜农民进行敲诈勒索,而对坐地分赃的罪犯却放纵不管,弄得百姓怨声载道。板桥发觉后,一面派人暗中调查处理,一面沉痛地检讨说:“殊令我愧对子民也!”立即把小队解散了。板桥在潍县共住了七年。这七年中最大的功绩就是救济

20、灾民。乾隆十一、十二年,山东潍县等地连年灾荒,发生了“人相食”的惨事。板桥目睹现状,痛心异常,决定开仓借贷。当时不少官吏怕出事,阻止他这样做,或是劝他先向上司呈报请示。板桥激动地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 有谴我任之。”随即拨出一批谷子,叫百姓写领条借给,救活了万人的生命。秋后仍无收成,板桥便把借条当众烧掉了。他还沉痛地写下了逃荒行还家行思归行等反映灾民悲惨命运的诗篇。由于“板桥性疏放不羁,以进士选范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又如故,为上官所斥”。他秉性耿直,12 年官场生活,两袖清风,从不送礼孝敬上司,在处理诉讼案中,也不袒护地方富豪。尤其是在灾荒之年,以救民为要而开官仓,没把上

21、司放在眼中,又令城内大户设厂煮粥,救济难民,这就更直接侵犯了豪商富贾的利益,为大官富商所不容。所以在乾隆十八年春,板桥 6l 岁时,竞因 “以请赈忤大吏”,又被诬告有贪污中饱之嫌,而被撤职罢官了。板桥早就不想当这知县官了,“人皆以做官为乐,我今反以做官为苦”。12 年的官场生活,使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民间的疾苦。他虽有“补天”之心,但并不是轻易能够“得志加之于民”的。他的宏图无法实现,他的才智无处施展,对现实极端不满,想改革时弊又困难重重。他只能以嬉笑怒骂之态,诗词书画之笔,既佯狂又隐晦地表露自己的思想。他于 57 岁时编定了郑板桥全集一书。后因健康状况欠佳,“决计告病乞休”,且一辞再辞三辞,

22、但“苦衷不为上峰见谅”。他多次提出要求告老还乡,总不得批准,最后竟落个如此结局,这实在是一起冤案。当他含冤离开潍县时,“止用驴子三头,其一板桥自乘,垫以铺陈;其一驮两书夹板,上横担阮弦一具;其一则小皂隶而娈童者骑以前导。板桥则风帽毡衣,出大堂揖新令尹,据鞍而告之曰:我郑燮以婪败,今日归装若是其轻而且简,诸君子力锯清流,雅操相尚,行见上游器重,指顾莺迁,倘异日去潍之际,其无亡郑大之泊也。”意思是说:我郏板桥是因为“贪污” 丢官的,我这行李又轻便又简单,连我自己也不知道贪污的银钱放到哪里去了。两书夹板,一具阮弦,就是他的全部财产,这对于那些诬告者,是一个绝妙的回答。板桥去官之日,潍县百姓遮道挽留,

23、家家画像以祀,并为建生祠。可见留在当时人民心目中的郑板桥,俨然是一位廉洁奉公的清官。自此后他与官场告别,再也没有重新做官。但总的说来,他在山东任上期间,家庭生活是较以前“稍稍富贵”些了。以后则又“稍稍贫”,先回老家兴化待了些日,然后来到阔别多年的扬州,开始了卖画终老的生活。(摘自中国绘画通史下册)【阅读指导】1重点词语积累嬉(x)戏游戏;玩耍。悱恻(fi c)形容内心悲苦。凌虐(n)欺侮;虐待。飧(sn)饭食。浚(jn)疏通。委婉 (言辞,声音等)婉转。也作委宛。2课文研究这篇课文的作者精选了郑板桥两封关于教育儿子的书信,引用其中的片段,进行剖析评价,表达自已对郑板桥教育观念的赞赏。作者的选材

24、是极为精当的。郑板桥是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求学时刻苦奋发,学绩辉煌。为官时廉洁清正,“得志则加之于民,不得志则独善其身”,是深得民心的典型人物。郑板桥关于教育儿子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本意识,体现的是进步的教育理念。以这样的典型为载体,阐明观点,讲述道理,是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作者为运用好这样的材料,先将郑板桥的身份、地位,以及老年得子等情况简洁而明确地进行交代,突出材料的典型性。对于郑板桥的教育思想,不作介绍,而是直接引用他的亲笔书信,直接道来,给读者以真实可靠的感觉。所引的两篇书信片段从不同层次体现郑板桥教育思想中的民本意识。“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这是

25、郑板桥教育儿子的根本目的,不浮华,求本色。在他社会地位的衬托下,这一教育思想更显境界的高尚。“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充满哲理,直接反映了郑板桥正视现实,实事求是,朴素而科学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思想,也表现出郑板桥的宽阔胸怀与鲜明的民本意识。作者在其“十六通家书”中,选择了这样的两个片段,是极精当的。一是体现郑板桥教子之目的,一是体现其无私宏大的教育境界,这是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实施正确教育方法,取得理想教育效果的根本。作者不仅重视材料的选择,而且更重视材料的评点与发掘,以使其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引用了第一片段,作者分析说“他自己是个七品官 ,却认为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教育儿子的

26、目的是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以表转折关系的句子突出郑板桥的“反常”,点出郑板桥教育思想的鲜明个性。然后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好人”具体解释“对待家里用人的儿女当一般爱惜”,挖掘郑板桥的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引用了第二个片段后,同样用转折复句,评价郑板桥“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这一思想是一个真理,并赞叹郑板桥能有这样的思想实在是不容易的因为,这是由现实中的“富人家的悲剧”得来的。点评的语言正符合郑板桥的风格,平实而深刻,说的都是白话,句句都在理,给人深刻启发。3探究和练习提示此题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关联词语的表达作用。两个句子中的“却” 和“ 也是 ”虽然联结的内容不一样,但作用是一

27、样的,都强调了后一个分句的内容。此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准确理解郑板桥信中关键句子的意思,以利于读懂课文。答案略。此题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语言的隐含义。这里的“怪”是赞赏,赞赏郑板桥与一般达官贵人不同。此题的意图在于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发表独立见解。答案略。此题的意图在于引领学生初步鉴赏郑板桥书信的内容美与语言美。答案略。【能力训练】一、知识积累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凌虐( ) 嬉戏( ) 悱恻( ) 淡薄( )2根据拼音写汉字。3下面是“2004 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获奖者刘翔的颁奖词,请在甲乙两处填上合适的词语。12 秒 91,他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跨越,100 年来的记录成了身后的历史

28、,十重栏杆不再是东方人的障碍,因为中国有刘翔,亚洲有刘翔!这个 一样的年轻人,他不断超越,永不言败,代表着一个正在 的民族。他身披国旗,一跃站在世界面前。甲:_ 乙:_4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生命是一条绵延而去的长河,有些朋友来了,去了,淡了,远了,却是你一辈子的知己和财富。他们也许并不伟大,也不富有。但是在你委屈的时候,他们会给你安慰;在你烦恼的时候,他们会为你排忧;_,_这才是真正的朋友。二、阅读拓展阅读下列文字,分别回答问题。(一)演奏快乐曾经有人对我说过:“听说摩天轮的每个格子里都装满了幸福。在我仰望摩天轮之际,是否也能感到些许的快乐?那么,幸福为什么

29、离我如此遥远?” 我对这个人说:“既然想要幸福快乐,为什么只是仰望摩天轮,而不去亲身体验一番?只有真正体验过的人,才会感悟到幸福与快乐”的确,快乐的人是会演奏快乐的。演奏快乐,就是品味快乐。不论是巍峨雄壮的高山,广袤无垠的大海,云彩飘飘的蓝天,还是沁人心脾的气味,绚丽斑斓的色彩,感人肺腑的话语这些如宝石一般晶莹璀璨的快乐总是在我们身边盘旋。眺望高山,我们应有心田豁然开朗之感;遥望大海,我们应为生命的宽广而骄傲;仰望蓝天,我们应为云朵飘散后的重聚而高兴懂得品味这些快乐的人,自然会得到快乐的青睐。演奏快乐,就是留住快乐。流星瞬间的消逝,昙花一现后的凋零。蒲公英随风飘零这些转瞬即逝的美好,总会带给我

30、们瞬间的幸福与快乐。快乐的人知道将快乐延续:流星消逝,还有宁静美好的星空;昙花凋零,还有来年绽放的期许;蒲公英飘走了,还有随风飞舞的绚烂即使人生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试图留住这些快乐,学会将快乐延续。那么,快乐的天使终将降临在你的身上。演奏快乐,就是寻找快乐。童年时的我们是那般天真烂漫:一个硬币能让我们玩儿出许多花样;一张纸能让我们折出各式各样的图案;一个易拉罐能让我们踩成高跟鞋;_;_那时的我们有什么忧郁?有什么烦恼?那时的我们总是寻找快乐,沉浸在快乐的梦幻里。现在为什么不能?考试没考好会难过很长的时间,比赛失利了会不停地责怪自己,恋人离开了会惆怅得难以自

31、拔,工作不顺利会一个人生闷气难道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代价?在历经沧桑,饱受岁月的洗礼之后,那份童年时寻找快乐的本能也消逝得无影无踪。万世沧桑,悲欢岁月,痛苦难免,可是,懂得寻找快乐的人,快乐的旋律总会在他的心头回响。要相信,仰起头,就有蓝天!你是否还在仰望摩天轮,期盼些许的快乐?不妨亲自去坐一下吧。独自转动的摩天轮,会带你领略你所想不到的快乐!快拿起你心爱的乐器,从现在起,用你的心灵去演奏快乐。相信你能演奏出无比精彩的乐章!相信:快乐的乐曲可以演奏到地老天荒!(选文有删改)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_6综观全文,作者开篇和结尾都写了摩天轮,简要分析作者写摩天轮有什么作用。_7演奏快乐

32、,就是寻找快乐。相信你在童年时代也寻找到了许许多多的快乐。结合你的体验为第段空白处补写两个句子。 (注意:不要答在第段空白处)童年时的我们是那般天真烂漫:一个硬币能让我们玩儿出许多花样;一张纸能让我们折出各式各样的图案;一个易拉罐能让我们踩成高跟鞋;_8请谈谈你对全文最后一个句子的理解。_9你会演奏快乐吗?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演奏快乐的。_(二)学会做人郭振亚一个初中学生对我说,老师要我们“学会做人”,难道我们这些学生不是人吗?我们有头脑、有五官、有四肢,我们本来就是会说话、会思考的人,为什么还要“学会做人”?这的确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朱熹曾说过,“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曾国藩也说

33、过,“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他们所说的“ 做人”“圣贤”,固然都有着历史的局限,甚至还有着封建礼教的糟粕,但他们强调的是“做人”要有道德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做人”的内涵也在与时俱进。比如“圣贤”“好人” 的标准,在今天都有着不同的诠释和妙解。被誉为“共同致富的红色亿元村”的南街村,镌刻在街头的是:“大公无私是圣人,先公后私是贤人,公私兼顾是好人,先私后公是庸人,损公利私是坏人。”“当代毕昇”王选院士对 “好人”是这样诠释的:“我赞成季羡林先生关于 好人 的标准: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儿就是好人。不过,我以为,这个标准还可以再降低一点儿,就是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的就是好人。”北京师范

34、大学一位哲学系教授,把“标准”又降低了一点儿:“下品:一辈子损人利己的人;中品:一辈子偶尔损人利己的人;上品:一辈子都不损人利己的人。”对照这些箴言,大家不妨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人。你是大公无私,还是先公后私?是考虑别人和考虑自己一样多?还是一辈子从不损人利己?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即使不像白求恩、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人那样“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也是一个了不起的“ 好人” 。倘若你是一个“损公利私”“考虑自己总是比考虑别人多 ”,抑或是“一辈子损人利己的人”。那就危险了,你“做人” 的资格,就值得怀疑了。虽然你也有头脑、五官、四肢,但你只不过是一个徒具肉身而缺乏高

35、尚灵魂的人;如果你是一个贪官,那么,你就是蛀虫、硕鼠;如果你和歹徒勾勾搭搭,那么,你和他就是狼狈为奸;如果你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那么,你就是变色龙;如果你抢劫杀人,那么,你就残毒如蛇;如果你能把稻草说成金条,骗人上当,那么,你就是狡猾的狐狸;如果你一见权势人物,就点头哈腰,不讲原则,一味讨好,那么,你可能就是一条摇头摆尾的叭儿狗正因为如此,人们将那些行为猥琐、心理阴暗、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人,称之为衣冠禽兽,或者称之为禽兽不如。你看,人和禽兽之间,仅仅就是一纸之隔。人和人都有灵与肉,但不同的却是那个“灵”字,有的灵魂高尚、有的灵魂卑下、有的灵魂亮丽、有的灵魂龌龊,怎样“做人”? 关键是塑自己的

36、灵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我们塑造灵魂的一面镜子。面对是非、善恶、美丑,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要旗帜鲜明,要知荣明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10本文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11第段对“好人” 的诠释有不同的标准,请找出并写在下面横线上。南街村人的标准: 季羡林先生的标准: 王选院士的标准: 北师大教授的标准: 12请简析第段运用一连串比喻句的表达效果。13白求恩、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都是大家心目中的榜样,文中却说即使不像他们,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好人”。对此你有何感悟联想? 写一则 100 字左右的读书笔记。参考

37、答案:一、1lng x c b2峻 竣 浚 俊3甲:风、闪电、箭、飞鹿等。乙:腾飞,崛起等(比喻恰当,与速度有关即可)4参考示例:在你困难的时候,他们会给你解难。在你迷惘的时候,他们会给你帮助。二、(一)5快乐的人是会演奏快乐的。 6作者写摩天轮有三个作用:第一,开篇写关于摩天轮的对话引出了文章的写作中心;第二,结尾写摩天轮与开篇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第三摩天轮在文中象征着快乐,将快乐赋予摩天轮上,形象可感。 7示例:一盒火柴能让我们摆出各种图案;一只蚂蚁能让我们捉弄半天8这一句话总结全文,将快乐比作乐曲,用天长地久的乐曲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快乐可以与人们终生相伴,生生不息。9开放性试题,只要

38、联系生活实际,符合题意即可。(二)10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11公私兼顾。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儿。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一辈子偶尔损人利己。12这一连串的比喻,列举了衣冠禽兽的种种表现,有力地阐明了这些人做人资格值得怀疑的看法,语言形象生动,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言之成理即可) 13示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我的心目中是遥不可及的,总觉得做这样的好人太难了。读了本文后我才明白,只要你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考虑别人的利益,你在利己的同时不损人,就可以成为了不起的好人。可见,做个好人并不难。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普通人,总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不能因为犯了错误,就认为他不是好人或不能成为好人。即使我们犯了错误,没有像白求恩、雷锋那样做到大公无私,我们也要努力争取做到公私兼顾,至少做到“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成为一个好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做人最重要的是能够明辨是非、分清美丑。作为一个中学生,能遵纪守法,尊师敬老,与同学友好相处,不自满自负,不自私自利,不撒谎不攀比,就是一个好学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