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兵卫与葫芦 课文分析这是一篇思想深刻、描写细致的短篇小说。主人公清兵卫的命运令人同情,前途令人担忧;家长的武断专制、扼杀个性的做法更令人气愤。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将1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注重发展自己的个性。2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体会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志贺直哉(18831971) ,日本作家。1904 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 ,继续创作速夫之妹 、 荒娟等小说。1910 年,与有岛武郎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
2、“白桦”一派。志贺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1912 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 ,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所瞩目。1917 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 ,写他立志于文学,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作者从此进人创作旺盛时期, 在城崎 (1917) 、 佐佐木的场合 、 好人物夫妇 (1917)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蛎太 (1917)相继问世。从 1921 年开始,他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历时 15 年之久,于 1937 年完成。这是他的代表作,写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生活中与苦闷的思想道路上的探索历程。主人公时任谦作是祖父和母亲的私生子,在兄弟间一直遭受歧视,在
3、母亲死后,他与祖父及其年轻的妾共同过着寂寞的生活。为从事文学事业与父亲发生冲突,婚后又发现妻子不忠,便独自流浪,最后在旅途中病倒。妻子赶到时,只见病床上的丈夫睁开柔和而充满爱意的眼睛。他后期的作品还有万历红瓷瓶 (1933) 、 台风 (1934) 、 早春的旅行(1941) 、 寂寞的一生 (1941)以及战后创作的灰色的月亮和被腐蚀的友情等。二、相关知识1白桦派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由以文艺刊物白桦(创刊于 1910 年)为中心的作家与美术家组成。他们主张新理想主义为文艺思想的主流,因此也称为新理想派。20 世纪初在日本兴盛起来的自然主义文学,已逐渐趋向末流,成为仅仅刻板地描写琐碎
4、丑恶的日常生活的文学。大部分贵族子弟学校出身的年轻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对此表示不满,他们举起理想主义的旗帜,独创一派。参加这一派的作家主要有武者小路实笃、有岛武郎、有岛生马、志贺直哉、木下利玄、长与善郎等人。武者小路实笃在白桦运动一文中提出:“白桦运动是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类的意志,探索个人应该怎样生活的运动。 ”他主张“通过个人或个性发挥人类意志的作用” 。这是紧接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思潮之后的新的主观主义运动。他们的理想无一定的方向,仅以个人与个性的成长作为运动的口号。除了这一根本主张,流派中主要的成员,绝大多数在道德与伦理上保持高度的一致,富有人道主义的色彩,因而容易被看作一种人道主义者的团体
5、。他们反对文学艺术上的自然主义流派,也自称精神的自然主义者。这一派的作家,有的站在严正的现实主义的立场,有的则具有空想的非现实主义的倾向。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的资产阶级文学,曾哺育了不少在思想上艺术上处于高峰的作家。他们是彻底自由主义的个性尊重者,能够从各种旧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作品的形式与表现方法上有许多创新。直接受白桦派的影响而成长起来的,有以剧作家仓田百三、诗人千家元口等为首的一大批知名作家,还包括后来成为无产阶级作家的江马修等人。19041905 年的日俄战争后,日本资本主义飞速发展,文化艺术方面接受了欧洲 19 世纪文艺思潮的影响。属于白桦派的上层社会青年知识分子,摒
6、弃了自然主义文学对现实生活所作的阴暗的描写,充满发挥个性的光明与希望。以1914 年所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契机,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民主主义思想运动的高潮,强烈地影响了日本。日本知识分子对人类光明的理想与不断前进的可能性怀抱希望。白桦派的文学艺术在这种思潮下进入了全盛时期,成为大正时期文学的主流,并给以后的日本文学留下深远的影响。由于有岛武郎倾向于唯物史观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张,与白桦派唯心主义的观念逐渐地发生矛盾。这一流派的主持者武者小路实笃从事组织空想的“新村运动” ,遭到失败。1924 年的东京大地震导致了白桦的停刊。特别是唯物主义思潮的发展,使白桦派的文学艺术思想逐渐衰微。2志贺直哉的作品
7、主要取材于个人身边琐事,通过点滴的生活现象的描写反映日本现实的黑暗,具有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和现实主义倾向。 到网中去(1910)描写了一个被封建旧礼教束缚的普通妇女的生活艰辛痛苦,表现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十一月三日午后的事 (1918)以目睹一次日本士兵法西斯式的军事训练的惨状,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晚年的灰色的月亮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45) ,用列车中习见的小事,表现了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苦难。志贺直哉文笔清新隽永,生动洗练。他的描写像水墨画一样,以寥寥的几笔勾画出生动的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因此,他在近代日本文学中是一位颇具特色颇有影响的作家。融入文本一、跨越障碍1字音字形
8、热衷(zhng) 茶卤(l) 熠熠(y) 檐(yn)廊呵叱(h ch) 喘(chun)气 干涉(sh) 战战兢兢(jng)砸(z)碎 校役(y) 乖觉(gui ju) 薪(xn)水隐瞒(mn) 嘀咕(d gu)2词语注释热衷 十分爱好某种活动。战战兢兢 形容因为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了。乖觉 机警、聪敏。寄托 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3多音字辨析觉:读 ju 时,可组“乖觉、听觉、觉得、不知不觉、觉悟”等词;读 jio 时,可组“睡觉”等词。二、整体解读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
9、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第一部分:交代了清兵卫的爱好发生了改变,抛出悬念。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
10、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
11、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清兵卫居住的小镇,是个商业码头,虽然算个市镇,其实是很狭小的,一条细长的市街,只要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所以卖葫芦的店铺纵使多,像清兵卫这样几乎每天都跑去看,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看过了。【第二部分:交代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到了痴迷的程度。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常的东西。“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 ”一位客人来看望他做木匠的爸爸,看见清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就这样说。“是呀,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向他那边看
12、了一眼。“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 ”客人说。“这样的好呀。 ”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清兵卫的父亲与客人就谈到了葫芦。“今年春天开评品会时,有人拿出了马琴的葫芦来做参考品,那才是出色的呢。 ”清兵卫的父亲说了。“是一个很大的葫芦吧。 ”“又大又长。 ”听见这样的话,清兵卫偷偷地发笑。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他也去看了看他不知道马琴是什么人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样好,就掉头走了。“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 ”他插嘴说。听了这话父亲就圆睁着眼呵叱:“什么话,你懂得什么,也来多嘴!”清兵卫沉默了。【第三部分:突出清兵卫独立的个性。 】有一
13、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让我看一看。 ”说着走过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他心头发着跳,问了:“这个葫芦卖多少钱?”“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 ”老婆婆回答。他喘着气:“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 ”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
14、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 ”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这时候,教员夹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
15、。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清兵卫又被骂做“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约摸过了两
16、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古董店老板横捧坚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向校役一推:“要卖就算五块钱吧。 ”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五块钱可不卖。 ”古董店老板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他当然不会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想到古董店老板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第四部分:记叙了文章的中心事件教员没收了清兵卫最钟爱的一个葫
17、芦】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第五部分:交代故事的悲剧性结局清兵卫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爱好,又热衷于绘画了,但结局难料。 】抛出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使“清兵卫和葫芦断了关系”?清兵卫制作葫芦的方法独具一格。清兵卫把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错看作葫芦,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连他自己都吃了一惊。“总是呆呆地”突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 。这里极力描写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更加深了读者的疑问:既然这么喜欢葫芦,为什么又放弃了这个爱好呢?写清兵卫独立的个性,他只喜欢形状
18、周正的平常的葫芦。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独特看法,为下文写清兵卫挑选的葫芦最终卖了六百元作铺垫。借客人与父亲的对话,表现客人与清兵卫的父亲对清兵卫不了解,而且他的父亲还很专制,为下文写悲剧的发生作了铺垫。一个天天到街上看葫芦的孩子,能够对某个葫芦发生浓厚的兴趣,这个葫芦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急匆匆”地“跑回家” “拿钱”表现他急于得到葫芦;“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表明他急于对葫芦进行一番创造。清兵卫把葫芦带到学校,并在修身课上摩擦,被教员发现,引出了下文。教员的“生气” ,并不是因为清兵卫上课违反纪律,而是加入了个人的“好恶”“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 ,于是他就要“借题发挥”
19、了。表明清兵卫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事实证明,清兵卫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厄运”最终还是降临了。清兵卫的父亲的简单、粗暴的做法令人发指。这种做法最终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清兵卫的父亲还“一个一个”地“砸碎”了葫芦,其实,他破坏的是孩子的审美力与创造力。交代“葫芦”的去向先被校役以“五十元”的价格卖给了古董商,又被古董商以“六百元”的价格卖给了当地的富家,突出了这只葫芦的价值,使悲剧的意味更浓。这一段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结尾一句意味深长:清兵卫对绘画的爱好会不会像他对葫芦的爱好那样短暂呢?会不会又一次迫于“武力”而改变呢?三、问题研讨1作者运用哪些材料表现了小说
20、的深刻的主题?作者先后运用以下材料表现了小说深刻的主题: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清兵卫对葫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清兵卫上课摩擦葫芦被教员发现;教员进行家访,导致清兵卫的父亲砸碎所有的葫芦。总之,作者既正面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鉴赏力、创造力,又从侧面表现了清兵卫的审美力,以及周围的人对他的不理解,并最终葬送了他的爱好,从而表达了小说的主题批判封建家长制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唤发展个性,尊重个性。2文章结尾写过:“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你认为清兵卫热衷绘画的结局是什么?为什么?清兵卫热衷绘画的结局是在家长粗暴的干涉下又一次放弃。依据是:清兵卫热衷葫芦,就是在家长粗暴的干涉、武力的胁迫下,不敢再坚持
21、而放弃的;文章结尾的“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表明清兵卫热衷绘画的前途堪忧。3这篇小说有哪些简练传神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甲生:对于客人的批评,清兵卫只是淡淡的一句“这样的好呀” ,这足见他的执拗。乙生:当教员没收了心爱的葫芦,清兵卫“连哭也没哭一声” , “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既生动地表现了他惊愕、害怕的心理和手足无措的表情,又强调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之大。丙生:面对父亲的呵斥, “清兵卫沉默了” ,作者的用词多么凝练、精妙,把清兵卫在有理无处辩的情况下执拗地坚持己见、不愿屈服、不予理会的心理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而当揍他、辱骂他的父亲“一个一个”地
22、砸碎他心爱的葫芦,清兵卫“只是脸色铁青,不敢做声” ,经历了震惊、恐惧、痛苦和绝望之后,他认命了,永远地放弃了自己的喜好。师评:好。正是这些简练传神的神情、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塑造了清兵卫这个鲜明生动又有个性的人物形象。4以图表形式写出清兵卫和周围人的关系以及他的表现。四、语言品析1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这句话表现了什么?)由于清兵卫对葫芦“热衷得这么厉害” ,所以“每次” 、 “总是” “呆呆”地“望” ,哪怕是这个店铺“仅仅”门口挂着葫芦,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
23、迷。2 “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 ”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粗体词语表明了什么?)清兵卫为了买一个葫芦, “急匆匆”地“跑” , “不多一会儿” , “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 ,表明清兵卫对这个葫芦的喜爱,生怕这个葫芦被别人买走。 “跑着回去”则表明清兵卫急于对这个葫芦进行一番改造。3 (父亲)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清兵卫又被骂做“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的父亲的
24、做法导致怎样的后果?)清兵卫的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最终扼杀了孩子的天赋。清兵卫的父亲还“一个一个”地“砸碎”了葫芦,其实,他砸碎的是孩子的梦想。你小时候有过对某一物件特别痴迷的情况吗?你喜爱清兵卫这个人物吗?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的心理感受如何?体验活动阅读课文,说说清兵卫的长辈和老师是怎样对待他的个性发展的,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你的成长经历当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你是如何处理的?这篇小说对你有何启示?你对此有何感想?试和同学们展开讨论。野鹁鸽我喜欢野鹁鸽的形象,也喜欢听它特别粗壮的叫声。在世田谷新町住家时听到过,有几次去大仁温泉时也常常听到。它们总是成对地飞。现在住的热海大洞台山
25、庄地势很高,常常见到一对野鹁鸽飞过齐眼高的空中,已经看得很熟了。这年春天,是猎季的最后一天,住在吉汲锻冶屋的福田兰童君,肩上扛着猎枪跑来,说是刚打鸟回来,拿几只竹鸡、野鹁鸽和白头翁送给我们。战后还没吃过这些野禽,得了这礼物很高兴。“再去打几只来吧。 ”他说了。我便提议:“还是一起上热海打野鸭去吧?”福田君是打鸟、钓鱼、捕鲍鱼的高手,又打得一手好麻雀,我们常常输给他。去打野鸭,那意思也是上热海去看广律和郎君,福田很高兴,马上同意了。“下班公路车几点钟?”问了班车的时间。“还有半小时,你先准备一下,我还可以去打一回鸟。 ”他说着,便把脚上的皮鞋换上水袜子,上后山去了。约过了二十分钟,福田君回来了。
26、我并没有听到枪声,以为他没有打到鸟,可是他却带来了野鹁鸽、白头翁和黄道眉,鸟身上还带着体温,这是二十分钟内的收获。我准备好了,等福田又把水袜子换了皮鞋,便一起下山,搭班车到热海去。第二天,我发现空中那只野鹁鸽,只有一只在飞了。飞的样子也慌慌张张的,隔一段路,后面另有一只拼命赶上来。每天看惯了的,现在成了一只,一天中总有好几次在我眼前飞来飞去。那时我对一起吃了的竹鸡和白头翁倒不以为意,就是对福田君从别处打来的野鹁鸽也没有介意,可是,几个月来天天看惯的野鹁鸽现在成了独自飞行,心里很不好受。打鸟的不是我,可是吃鸟的是我,总觉得心里不安。又过了几个月,我看见又有一对在飞,以为那野鹁鸽已找到了新对象,重
27、新结婚了,觉得有点高兴。可是不对,这对是新搬来的,从前那只,依然孤零零地在飞。这情况一直持续到今天。近来,又到猎季了。住在邻近的一位熟人,养着两头血统名贵的英国种赛特猎狗,我常见他穿着猎装在近处出入。那猎狗虽挺厉害,可是狗主人打鸟的手段,倒是可以使鸟儿放心的。可怕的是那位穿水袜子的福田兰童君,四五天前,他又来了。我对他说:“今年你可别再打了吧。 ”“你是这样挂在心上吗?那我把剩下的那只也替你收拾了吧。 ”他笑着说。对于鸟儿,他就是这样可怕的人。我的母亲“娘,您别送了, ”我喉咙涩涩的, “天不早了,您回去吧!”“娘晓得。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 ”车窗外的娘眼眶红红的,
28、笑着说, “娘没文化,讲不出什么道理。娘只指望我儿今后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要多挺一挺,咬咬牙,也就过去了”“我记住了,娘”我哽咽着,低下头娘终于回去了,一直没有回头我知道,娘一回头,就舍不得走了。娘每走几步,便抬起手擦眼泪。娘瘦小的背景渐渐模糊,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毫无顾忌地流下来。那一晚,我失眼了想娘,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娘不识字。小时没念过书,就因为家里穷。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别人到大山中去砍柴,晒干了晾干了,再挑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卖。收购干柴的老板欺负娘不识字,记数用“壹贰叁肆” ,故意克扣柴的重量。娘气得不行,只有哭。她一边骂,一边暗暗发誓: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
29、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穷人的孩子当家早,理事早。哥哥和我小时念书用功,期中、期末总是每人抱着一叠奖状回家,这是娘最高兴的时候。但一到开学,娘就犯愁了。兄妹三人都念书,三双要钱的手都伸向娘。爹心眼儿实,只能靠卖力气挣钱,可那点微薄的收入仅够敷衍油盐酱醋。娘只有一个办法借!跑东家,串西家,鞋底磨穿了,嘴皮也磨破了。大清早出去借,往往半夜才能回来。好几次梦中醒来,我听见娘和爹的叹息声、交谈声,还有娘低低的抽泣声。娘为凑齐兄妹三人的学费,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却从来没有抱怨过半句娘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誓言。我读高二那年,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欠了一屁股债不说,屋破偏逢连夜雨,娘在干活时又不慎扭伤了脚。赤
30、脚医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医好我娘的脚。由于没钱住进医院,娘从此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可娘粗活、重活照样干。那时,我在校寄宿。礼拜六,我回家拿伙食费,看到娘的表情,我没忍心开口。礼拜天,娘一大早就出去了,今晚还没回来。我苦着脸,正打算返校时,远远地,我看见娘了她拄着一根竹竿,一瘸一拐地走回来了!长长的大路上,夕阳的余晖将娘的身影拉得好长好长。每走一步,娘都要咬一下嘴唇娘分明疼啊!但娘为了省那五角钱的车费,硬是咬着牙从十几里外的亲戚家一步一拐地走回来了!五角钱!就为了省五角钱给儿子做伙食费啊!我跑过去扶着娘,看见娘的嘴唇已咬得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娘从怀里掏出两张 10 元钞票,吃力地笑着说:“儿,总
31、算借到了,天快黑了,快回学校吧!”我拿着钱,无言地跪下了,泪水一点一滴地洒在钞票上。前几天,妹妹来信说,娘收到我在天安门前的照片后,用一块新手绢小心地包着,几乎每天晚上她都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细细的瞅着,看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乐着读着读着,泪水不由得又盈满了我的眼眶,我又想起了娘,想起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练习全解一、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古董商以六百块钱的高价卖了出去。这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那只被没收的葫芦竟然被校役以五十块的价钱卖给了古董商,而古董商又以六百块钱的价格卖给了当地的富家。小说一层又一层地道出那只葫芦的价值,也一层一层地显示了清兵卫的天赋和独到的审美
32、力。这部分又跟前边大人们对清兵卫的批评形成对比,突出了大人们的固执、蛮横和自以为是。二、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你认为哪个地方写得最传神?课文第二至第六段集中写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尤其是课文写清兵卫竟然把老头子的秃顶看成是葫芦的细节尤为生动传神,如果不是痴迷到一定程度,绝不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当然如果你认为是其他地方的描写,只要言之有理也可以。三、作者很善于以简练传神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结合上下文,体味下列句子描写的传神之处,并根据其中的一句写一段话来表现清兵卫此时的心理活动。1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2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
33、火炉边发呆。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小说写教员当场没收了清兵卫的葫芦,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这写出了清兵卫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惊愕、害怕和手足无措的表情和他那种绝境中的惨淡心情。以致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突如其来的厄运对他打击太大了。后来,当父亲回家后,使劲揍了他一顿,又骂他是“没出息的孩子” ,还让他“滚蛋” ,最后“一个一个”地砸碎了清兵卫心爱的葫芦,而清兵卫没有反抗,也没有阻拦, “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这些描写表明清兵卫在经历了震惊、恐惧、痛苦和绝望之后,已经认命了,也不想再坚持自己的爱好了。四、阅读课文和附文,说说清兵卫和婷婷的长辈对他们
34、的个性化的行为采取了怎样不同的态度。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谈谈你的看法。附文:画家和他的孙女王奎山画家有一个六岁的孙女。六岁的孙女叫婷婷。婷婷也喜爱画画。婷婷画了一棵树。他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树枝不对。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对呢?”他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粗呢?”婷婷说:“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还粗呢?”他说:“那就不是树了。 ”婷婷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他无话可说了。婷婷画了一只小兔子。他说:“婷婷,你画的那小兔子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兔子有红色的吗?”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他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婷婷说:“没
35、见过的就没有吗?”他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他没话说了。婷婷画了一匹马。他说:“婷婷,你画的那马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马有翅膀吗?”婷婷说:“马没有翅膀。 ”他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他说:“那就不是马了。 ”婷婷说:“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他又没话说了。婷婷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下了一个蛋,那蛋比老母鸡还大。婷婷就拿那画去参加西班牙的一个国际儿童画展。结果,婷婷得了一等奖。画家心里就犯嘀咕:“这洋人,怎么跟小孩子没两样呢?”本题是引导同学们进行比较阅读。 画家和他的孙女这篇微型小说写的是祖孙两代之间的个性差异。画家爷爷不理解孙女的绘画,自以为是地对她加以指导,但孙女则不予理会,仍然坚持自己的个性。后来孙女的作品竟然在国际大赛上获了等奖。画家爷爷和清兵卫的父亲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虽然不理解孙女的个性,但他没有强迫孙女放弃自己的个性。也正因为这样,孙女的画才能凭借非凡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在国际画展中获奖。同学们通过这种比较阅读,深入思考应如何对待自己的个性,如何对待别人的个性。另外,要注意辩证地对待个性。个性也有好有坏,不能盲目坚持,不能以坚持个性为由拒绝别人善意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