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筝(第 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过程与方法 : 1、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2、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 : 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过程设计:一、 听歌激趣 :请大家听一段音乐风筝飞吧,回忆儿时放风筝的情形。导入:放风筝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我们可以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如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惬意之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文章就叫风筝(放幻灯)它,是我国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作品。二、 检查预习:1、请一位同学介
2、绍一下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学生回答:鲁迅1881 年 9 月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教师补充: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 正传。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伶仃:(lng dng ;孤独,没有依靠) 憔悴:(qio cu;瘦弱,不好看) 嫌恶:(w;厌恶) 惊惶:(hung ;惊慌) 瑟缩:(s ;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 苦心孤诣:(y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三、 自学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下列各题。(放幻灯) 1、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听了有
3、哪些感受?2、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怎样划分更合理?(学生默读全文后,四人小组讨论2 分钟,学生回答,教师可作适当点拨。)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 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这件事;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总分总的结构, 1-2 段为第一部分,是总写;3-4 段为第二部分,5-11 为第三部分,是分写;12 段为第四部分,是总写。 四、自主质疑,提出问题: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许多感慨,因此有很多需要领悟的地方和蕴含深意的句子值得研讨:1、学生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把课文的问题分为四组,1-2 段的疑问为一组,3-4段的疑问为一组,5-8 段的疑问为一组,9-12 段的疑问为一组,组长将值得研讨的问题写在白纸上。2、教师巡视,参与 2-3 组讨论。3、收集问题。五、布置作业: 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抄写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