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变化。(2)领会象征手法在剧中的运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品读老人与男孩的对话,感悟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2)通过联想、想象体会“枣儿”的象征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并正确认识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村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变化(包括家庭关系的变化、情感和精神状态的变化等),弘扬亲情和乡情。【重点难点】 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分课时备课)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幻灯片,呈现剧本开头童谣描述的情
2、景,播放童谣,营造气氛,然后引入:同学们,聆听着朗朗的童谣,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在那高大的枣树下,爹娘打下片片枣儿,娃娃仰着笑脸,吃着枣儿,甜在口中,香在心头。虽然爹娘没有吃,可这乐融融的情景比枣儿的味道更香甜!然而,假如娃娃想吃枣,爹爹常常没回家,或者爹妈打下片片枣儿,娃娃常年没回家,即使吃到了枣儿又会是什么味道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枣儿, 看它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整合感知,把握剧情。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人读老人的台词,一人读男孩的台词,二人读舞台提示,读后作点评。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
3、范,读出人生的沧桑感。 2、请学生思考:剧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个故事围绕着什么展开情节? 明确: 剧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学生可能会回答:等人,枣儿,亲情等。教师给与积极的肯定,并表明自己的看法:假如要以一个具体的物品名称来回答,我会答“枣儿”(板书:枣儿)。 三、梳理情节,品味语言,体会对话的深层含义,理解人
4、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以师生谈话的方式进行。 (一)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那些事情?这些事情都与什么有关? 2、老人在讲述这些事情时,心情是怎样的? 3、文中有这么一个片段(P131),让我们一起来体会老人的感情(放幻灯片): 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学生先自己朗读,体会老人话语中的情感。 讨论话语中包含
5、怎样的情感,并明确该以怎样的语调来朗读。 请学生自荐表演,师生作评点。 集体朗读。 (4)4、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他为什么会这样对待小男孩? 5、“枣儿”包含着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5)明确: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枣儿”的来历,尿脖子,尿树。 回忆了“枣树”的来历,以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爷儿俩靠枣儿活命的故事,这些事情都与枣儿有关,枣儿是文章的线索。 2、老人在回忆儿子时,心情是愉快的、自豪的,又夹杂着眷恋和伤感。在回忆自己的经历时,流露着一种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对故土和老伴儿的感恩。 3、老人的第一句台词中包含着对年轻
6、岁月、年轻生命的珍爱和怀念,对时光匆匆的唏嘘感慨。第二句台词中“甜”的可能是自己,虽然自己对儿子满怀深情,但儿子还是把自己忽视、遗忘,心中有无限的失落和伤感。“甜”的可能是故乡,虽然它曾经盛着这么多美好的回忆,儿子还是把他给遗忘了,老人的心中有无限的遗憾。“甜”的可能是亲情,虽然它香甜,然而儿子繁忙的生活未必非常需要它,老人的心中有些许迷惘。 4、老人对男孩是十分疼爱的。剧中对老人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 。特别是舞台提示,对表现人物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些舞台提示大都是人物动作、表情的简要说明,例如,写老人“威严地”“命令”“蓦然温和”“将枣儿擦干净”“掸去
7、男孩身上的灰尘”“清清嗓子”“心事重重”“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等等,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剧中男孩几次要离开,都被老人叫住,更可以看出老人将亲情投射到小男孩身上。 5、小结:对于老人来说,枣儿既包含亲情的甜蜜又包含着思念的苦涩,以及被亲人忽略的孤独和伤感。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老人 怕是你嘴甜吧?那我问你,我树上的枣儿全光了,你还来不来? 男孩 也来。 老人 不骗我? 男孩 骗人是小狗。 老人 我们拉勾。 4、对于小男孩来说,枣儿包含、寄托着怎样的感情? (1.5)讨论、明确: 1、剧
8、中写了男孩捡枣,留枣儿等爹爹回来吃,盼爹爹带回巧克力,搀扶老人,听老人讲故事等。 2、因为他思念父亲,企盼父亲回来,相信父亲回来。 3、在这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到男孩是一个善解人意的、懂事的孩子。他体会到了老人对他的疼爱,也体会到了老人的寂寞,想安慰老人。这种类似于亲情的情感慰藉了两颗苦苦等待的心。 4、对于男孩来说,枣儿是香甜的,因为有一位长辈通过枣儿表达了对他的疼爱:枣儿也是苦涩的,因为他几乎要被父亲遗弃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1、剧中的两个人物都在等待,他们等待的亲人在哪里呢?请联系时代背景,设想一下。 2、在男孩的理解中,枣儿叔叔为什么没回来?引导学生品味片段,体会“迷路”的深
9、刻含义。 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3、剧本结束部分告诉我们如果他们真的不认识回家的路,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品味片段。 (3.5)4、作品首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提问、明确: 1、本文写于 1999 年,当时的农村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浪潮,将许多农村青年带离故土,到城里谋求发展,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家园。走进城市的人们,或因为繁忙,或因为迷失,大都不怀念乡村,在他们的心中,枣儿被遗忘了,故乡被遗忘了,甚至一部分的亲
10、情也被忽略、遗弃了。这使留守的亲人倍感痛苦。 2、男孩认为枣儿叔叔迷路了,事实上,枣树好大,家乡好熟悉,叔叔是不可能迷路的,只是他忘了亲人、忘了家乡、忘了亲情和乡情,“迷路”喻指种情感的迷失, 人生的迷失。欣赏文学作品,词语的含义是多重的,得细细地咀嚼、品味。 3、该“天天喊”。“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天天喊”包含着思念的深情,“早晚会回来”包含着无限的企盼和坚定的信念。 4、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
11、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5、小结:无论对老人来讲,还是对小孩来讲,枣儿都是既香甜又苦涩的。四、探究。 1、枣儿寄托着主人公复杂而深刻的思想感情,品读文章至此,重新看这个标题,让我们联想到许多东西,比如亲情,枣儿象征亲情(板书)。除此之外,枣儿还象征什么呢? 2、怎样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小组讨论,记录要点,教师请各组派代表汇报结果,其他小组补充,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的象征“枣儿”意义,作品的主旨时,应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从他们的认识水平和生活体验的层次出发各抒己见,不要生搬教
12、参中那些深刻而透彻的评析。 讨论、明确: 1、也可以象征故乡,中国许多村落的村头都有一棵老树,伫立遥望着她走出的孩子,企盼着孩子的探望。还可以象征精神家园,那背弃了妻儿的男子,那忽视了父亲的青年,始终会在故乡的胸怀中感受灵魂的安宁和温暖。 2、不可简单理解为对走出的人的批评(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他们或许有很多的无奈),可以理解为表现亲情和乡情,反映社会家庭的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的沟通等。 教师小结:优秀的剧本,往往在精练的台词中寄寓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正如老人所说的,“
13、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细细品,才能品出其中意蕴之美,语言之美。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5) 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孤独的老人和孩子,思考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六、总结(放映幻灯片) (1) 枣儿是香甜的,也是苦涩的。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的耐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诗歌,让我们的声音回响在农村,回响在城市,回响在每一个人的心头!师生齐读诗歌:
14、枣儿青,枣儿黄,枣儿老来红脸膛。爷爷树下望,儿孙在远方。枣儿青,枣儿黄,枣儿成熟甜又香。儿子树下望,父亲在他乡。枣儿青青,枣儿黄黄,红红的枣儿甜又香。爷爷奶奶盼儿孙,儿子女儿唤爹娘。枣儿甜,枣儿香,大红枣儿记心上。人间亲情在,天涯连故乡。七、达标训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翘( )首 踌( )躇( ) 咀( )嚼( ) 囫( )囵( )吞枣 2、选择(1)一 枣树上结了数不完 枣儿。 ( A 颗 B 棵)(2)老人将枣儿塞 进孩子嘴里。 ( Asi B s )3、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 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B、 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
15、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C、 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4、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在剧中未出场,他们对于表现剧本的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作业设计】从写作手法的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短评。【板书设计】枣儿(孙鸿)老人 儿子枣儿男孩 象 征 父亲亲情故乡传统生活精神家园【教学反思】从文本的角度读剧本。即本文的学习还是与一般的现代文阅读一样,从基本的人物、情节、主题入手,让学生建立对本剧本的基本理解力。从表演的角度读剧本。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的,一个方面是朗读,即分角色朗读。读是表演的基础读也是理解人物与主题的主要手段。在读中,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与特点。另一个方面就是实在的表演,这种看似简陋的表演形式对学生理解人物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这实际上也符合剧本的真正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