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世界巡行(一)三维教学目的1知道光 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2知道光线是表示光的 传播方向的直线。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二)教学仪器:装有水的大水槽、三球仪、手电筒、纸板、白炽台灯、皮球(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光的直线传播难点: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观察分析来源:Z+xx+k.Com(五)教学时数:1 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提问:漆黑的夜晚,我们什么也看不见;站在太阳下,紧闭双眼,仍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师:人们要看见东西,必须要有光,而且光必须进入人们的眼睛。阳光使得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光使得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本章
2、我们将学习光的初步知识。二、进行新课1光源教师: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自然光源:巨大的自然光源是太阳,萤火虫,磷火等。人造光源:指导学生看课本 图 51,介绍各种人造光源使用年代。介绍商店门前的霓虹灯、街道的路灯、激光等。指出人造光源还在继续发展和改进。2光的直线传播演示一: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演示二: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演示三:光在玻璃中沿直线传播。来源:学。科。网用幻灯机或长手电筒(灯泡前的玻璃用划出 12 毫米宽缝隙的厚牛皮纸挡住。 )演示13观察:让学生分别观察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引导学生分析: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透明物质中。板书:“一、光在同种、均匀
3、、透明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来源:学| 科|网 Z|X|X|K指导学生看课本图 52。演示四:用三张纸板上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才能看到手电筒射来的光。验证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教师:光源向各方向发出光,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物理学中引入光线。板书:“二、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 ”注意:光是真实存在的。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画法:教师示范画光线:画出点光源 发出的光线。画出平行光的光线。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来源:学科网教师:手电筒、探照灯射出的光线是平行光线;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发出的光可看成平光。光在同种、均匀、透明物质中沿 直线传播的特性在实
4、际中有什么应用呢?板书:“三、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指导学生看课本图 53,讲激光准直:用激光器发出激光,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保证掘进方向不变。学生讨论:举出应用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教师举例:检查排直队,路旁电杆是否直,打靶瞄准时要“三点一直线”等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应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现象:教师:能否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常见的光现象呢?板书:“四、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光现象。 ”板书:“1影子的形成”演示五:用白炽台灯(去罩)对着墙照,把皮球放在灯和墙之间,墙上出现球的影子。教师: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 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便形成影子。注意突出:
5、光沿直线传播;不透明物体;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师生共同 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做手影游戏。如羊、狗、狼、和平鸽、鹰、蟹、老人头等。加强学生对影的感性认识,为理解日食、月食的成因奠 定基础。教师:同学们知道天狗吃月的传说吗?日食、月食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2日食、月食的成因”演示六:用三球仪演示日食、月食的形成,若无三球仪可用挂图或板画。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太阳、月亮、地球运动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地球(或月亮) ,地球(或月亮)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形成月食(或日食) 。4光的传播速度光在同种均匀透明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大呢?板书:“五、光的传
6、播速度”教师:雷鸣、闪电同时发生,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鸣;起跑发令,烟雾和枪声同时发生,我们仍 是先看见烟雾,后听到枪声。启发学生得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得多。教师:光的传播速度很大,测光的速度是极困难的。因为光通过不太长的距离需要的时间非常短,我们不容易察觉到,17 世纪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都认为光速无限大。伽利略对此提出怀疑,但实验不能成功。1767 年丹麦物理学家罗默首次测得光速,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裴索在地面实验室成功地进行了光速测量。1920 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耳孙改进了裴索的实验,更精确地测定了光的速度。现在公认的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 3105 千米/秒。板书:“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3105 千米/秒”介绍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105 千米/秒,介绍光在水中、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小。来源:学,科,网 Z,X,X,K三、课堂小结按板书进行小结。四、复习巩固l介绍小孔成像的原理。出示针孔照相机,激发学生兴趣。2口答课本本节末的练习 1、2、3 题。五、作业1 一课三练配套练习一、二 。2预习课文二、光的反射 。(五)教 学后记: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感受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光现 象及所见 的光现象的奇妙,提高兴趣,并让学生觉得物理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