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论语,勇于担当责任,那年,他还是一个9岁多的孩子。那天,他的父亲带回一把斧头。这是一把非常精致的斧头,父亲将其放到地上后,就外出办事去了。 望着那把漂亮好看、闪闪发光的斧头,孩子突然心生奇想:“他锋利吗?我要试一试!”想到此,他拿起斧头,蹦蹦跳跳的跑到自家的樱桃园。望着那一棵棵挂满鲜艳雨滴的红果果,他选了一棵最细的,使出全身力气,用力挥起了斧子,只听咔嚓一 声,那棵细细的小树拦腰倒了下去。 傍晚,父亲回到家里,一眼便看到那棵被砍倒的樱桃树。因为那是他最喜爱的一棵优良品种树。瞬间,父亲怒火中烧:“这是谁干的?”面对怒发冲冠的父亲,孩子怯生生地走到父亲身边道:“爸爸,是我。
2、” “是你?”父亲大惑不解。待孩子慢慢细说后,他不仅没有责孩子。而是把其搂在怀里道:“我为你的诚实高兴,因为这是比100棵樱桃树还要宝贵的东西。” 这孩子名叫乔治华盛顿。他后来被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导入,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关于论语,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的反应。,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 仪封人:崇敬 2、不避嘲讽,积极入世
3、长沮:嘲讽桀溺:不屑 3、不避讽劝,积极入世 接舆:婉劝 4、批评隐士:不仕无义 丈人:不满 5、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广为人知 晨门:不解,二、讨论思考:你是如何评价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请说明理由:,在“礼乐崩坏”、秩序紊乱的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仁、礼”的主张,想恢复西周的“礼制”是不现实的。孔子周游列国,大力宣扬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使儒家学派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一个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光照千古。,三、归纳整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文素材, 思考挖掘素材的不 同侧重点:,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可法(抗清名将):城亡我亡,头可断,志
4、不可屈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关押审问 八年,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火会更使真理永恒”西西弗斯:蔑视众神的命运安排,每天将巨石推上山顶,滚落,再推,决不屈服,“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勇于担当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对真理的坚决捍卫、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对不平现实的勇敢抗争,“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面对困难敢于知难而进的积极进取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定信念,愚公、精卫:,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 科学发展:布鲁诺,西西弗斯愚公精卫, 人生道路, 社会
5、进步,知其不可而为之,归类挖掘整理,总结本课的知识点:,1、掌握下列通假字。 (1)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 (2)桀溺:“桀”通“杰”,形容高大。 (3)是鲁孔丘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4)而谁以易之:“而”通“尔”,第二人称代 (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6)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7)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1)长沮、桀溺耦而耕/子路拱而立,表修饰 你 表并列 罢了 表顺承 表顺承 表转折,(6)杀鸡为黍而食之 (7)欲洁其身,而乱大伦,(2)而谁与易之,(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4)已而、已而,(5)趋而避之,2、重点虚词“而”:,3、古今异义词: (1)遇丈人:古:老年男子 今:妻子的父亲 (2)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3)不仕无义: 古: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 今:没有义气,孔子的人生态度 积极入世; 勇于担当; 以天下为己任;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四、思考:作为一位高中学,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