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哲学,第四节 后殖民主义理论(1)70年代以后,受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西方出现了一种后殖民主义理论。它有时被人称为“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这是一种旧殖民制度基本结束后,反对西方对第三世界文化渗透、侵略和控制的理论。有人把后殖民主义理论分为三类:1、后结构主义的后殖民主义;2、女权主义的后殖民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后殖民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的主流。,后殖民主义理论(2),1 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赛义德(Edward W. Said 1935- 2003),巴勒斯坦裔美国哲学家,幼年时在中东和欧洲流浪,早年留学于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读书,获博士学
2、位后,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授,主要著作有东方主义(1979)、世界文本与批评家(1983)、文化与帝国主义(1993)等。,后殖民主义理论(4),“东方主义”(Orientalism)或译为“东方学”,原是研究东方各国的历史、文学、文化等学科的总称。赛义德认为它是一种西方人藐视东方文化,并任意虚构“东方文化”的一种偏见性的思维方式或认识体系。“Orientalism” 本质性的含义是西方人文化上对东方人控制的一种方式。,后殖民主义理论(5),当今全球性旧殖民制度虽已基本结束,通过武力进行领土征服的殖民主义活动已经停止,但是通过文化霸权在思想上征服第三世界以攫取资源,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
3、形态等方面的奴役的后殖民活动却有增无减,新的“殖民主义者”通过文化霸权牢牢地统治着东方(第三世界),奴役着东方人,这就是东方主义流行的社会原因。以西方文化霸权思想为指导,“研究”东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西方学者称为“东方学者”或“东方主义者”。,后殖民主义理论(6),赛义德接受了福柯的权力知识论,认为哪个拥有权力,哪个就拥有“知识”或“真理”。东方主义就是这种西方霸权主义的产物。“东方主义者”是由西方文化霸权思想熏陶出来的,具有顽固的种族歧视和偏见的学者。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西方至上主义”的观点,歪曲地“研究”、“描述”、“报导”东方。,后殖民主义理论(7),他们把“东方人”建构成一批清
4、一色的“自私”、“懒惰”、“野蛮”、“愚昧”、“撒谎”、“逻辑思维混乱”、“没有自理能力”等等的劣等民族。西方人掌握了文化霸权、剥夺了东方人的话语权,从而肆意宣扬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西方人高于东方人等谬论,以期使东方人继续沦于没有殖民地的后殖民地位。当今美国就是正在把形形色色的帝国主义的“叙事”带进21世纪的世界文化霸权主义的最主要的代表。,后殖民主义理论(8),从福柯的“话语权”理论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入手,结束西方的后殖民文化统治的最好方法是实行“话语革命”,即通过他的关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宣传,夺回被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剥夺了的东方人的自己表述自己的话语权,重写东方以及整个世界的历史,超越
5、东方主义。在思想上和认识上消解或颠覆“西方”和“东方”的二元对立和冲突,以唤醒人们认识到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本来没有固定不变的界线。,后殖民主义理论(9),东方文化并不清一色的落后,西方文化也并不清一色的先进;西方文化并不处于世界文化的中心地位,东方文化并不处于边缘;东、西方文化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优劣互补,多元并生,彼此促进的。他认为理想的未来世界文化应该是一种反霸权的多元主义与全球主义相结合的一体化的话语游戏的文化。,后殖民主义理论(10),2.斯皮娃克的后殖民主义加亚特里斯皮娃克(Chakravorty Spivak 1941- ),是印度裔美国文学家、哲学家,曾在匹兹堡大学任教,现在哥
6、伦比亚大学任讲座教授。她曾因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著作翻译成英文于美国出版,而一度被人们认为是解释德里达著作的权威者,后又以主张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而在美国闻名一时。她的主要著作有在他者的世界里(1987)、后殖民批判(1990)、在教学机器之外(1993)等等。,后殖民主义理论(11),她更多地从“第三世界妇女”的立场,揭露了西方帝国主义文化霸权对第三世界妇女的压迫、奴役和扭曲,力图恢复她们的主体地位与话语权,使世界能重新听到她们的“失去了的声音”。她还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那里借用了“属下(subaltern)”的概念,认为第三世界妇女不仅是殖民者的“属下”,而且是“属下”的“属下”。,后殖民
7、主义理论(12),斯皮娃克指出:作为“属下”的“属下”、“边缘”之“边缘”的第三世界妇女是“默沉的他者”,是完全丧失了话语权的“失语者”,是“缺席世界”中的缺席者,是“盲点”中的“盲点”。世界无法听到她们的声音,那是被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与男子中心主义所双重掩盖于地平线下的人们无法听到的声音。她们是没有主体性的“主体”,是“空洞的能指”。,后殖民主义理论(13),斯皮娃克认为:世界是话语权的世界,意识是话语权的意识;第三世界的妇女失去了话语权也就失去了意识,失去了世界,她们只是他人世界和他人意识的操纵物。她撰文分析了印度妇女焚身殉夫的案例。斯皮娃克认为妇女是世界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第三世界妇女是当今
8、世界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然而她们失去了话语权,成了“默默无声”任人摆布的“他者”。,后殖民主义理论(14),3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霍米巴巴(Homi Bhabha,1949),原是波斯裔的印度人,早年去牛津大学学习,后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现为芝加哥大学教授。他的著作有文化的定位(1994)等。,后殖民主义理论(15),霍米巴巴除强调西方霸权主义对东方文化的侵略外,还强调了东方人对西方文化入侵的抵制和反抗。他认为后殖民思想对人心的入侵有许多是无意识的,即是从一个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被迫感接入到适应感接入的过程。他还提出了一种解构主义的“文化杂交”(cultural hybrid)理论。不同文化
9、的相互影响,不是融合而总是杂交。,后殖民主义理论(1),他认为殖民地人民在解读殖民者的话语时总是会使其“似是而非”地变形,使其失去整体性与连贯性,从而得到“颠覆”和“解构”的后果。因此,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者妄图通过文化霸权以“同化”、“消灭”其他民族文化是徒劳的。未来的文化不可能是单纯的民族文化,即既不是“高等民族文化与低等民族文化”相对立的文化,也不是高等民族文化一统天下的文化,而是融各种文化于一体的“杂交”文化。,后殖民主义理论(17),与他的文化杂交理论相对应,霍米巴巴主张用“文化差异性”来取代“文化多样性”。使用“文化多样性”这样一个概念容易使人对文化作静态的理解,即不同的文化系统是对其
10、“已有的文化内容和风习的认可”。这种对文化的静态理解容易产生各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导致文化相对主义。此外,这一概念也表现了一种“将总体化的文化分离出来的激进修辞”。,后殖民主义理论(18),而“文化差异”这一概念否定了文化之间的高低优劣之分,肯定了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着互补性,从而也肯定了构建文化认同系统的可能性。要实现“文化杂交”,消除文化对抗,各种文化之间就要进行“谈判”。 “谈判”不同于“改良”和“扬弃”,它并不是以某种“目的论或超验的历史”作为旨向。谈判的目的不仅在于开辟“杂交场所”,而且还有利于摧毁“知识和对象、理论和政治实践理由之间的对抗分野”。,后殖民主义理论(19),4 马克思
11、主义的后殖民主义阿加亚阿赫默德(Aijaz Ahmad 1942- )印度人,早年赴美国留学, 后在美国与印度的一些大学里任教,现任新德里尼赫鲁纪念馆当代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在理论的内部(1992)等。,后殖民主义理论(20),他对赛义德、霍米巴巴等人的后殖民主义理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认为后者的后殖民批判理论,不是对西方文化侵略的批判与反抗,而是调和,是在西方强势文化与地方弱势文化之间充当调解人,从而使它们自己成为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后殖民主义理论(21),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判必须作方向性的调整或改变。这就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代以后结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
12、争取代“话语”斗争。他主张在当今世界的全球化的形势下,全世界劳动者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为反对全球资本主义而努力。,第六节、格里芬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近些年来在美国,出现了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他们批判德里达、利奥塔为代表的消极、否定的悲观主义的后现代主义,认为后者在批判、否定现代主义方面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太消极了,几乎否定了人类的前途。 格里芬等人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是过程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格里芬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1),1 机械论与现代主义 格里芬等人他们断言,现代主义的科学基础是17、18世纪发展起来的笛卡尔-牛顿的机械力学,而后现代主义的科学基础则是从上世纪发
13、展起来的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科学。笛卡尔-牛顿的机械力学否定物体的内能,否定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从而把宇宙归结为一堆僵死、无生机、各自孤立的物体的偶然堆积,这是错误的。他们称这种机械力学为“驱魔” 的科学,即把“灵性”、“活力”排除于物体之外的科学。,格里芬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2),格里芬等人认为,与这种“驱魔”的科学相适应的是强调物质、否定精神,强调分析、否定综合,强调客体、否定主体的机械论哲学。建立在这种科学与哲学基础上的社会则必然是强调物质追求,忽视精神生活;强调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利益;强调科学技术,忽视道德宗教;只爱己,不爱神和他人的现代主义社会,这种现代主义社会必然
14、带来如下弊害:,格里芬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3),(1)在人与自然方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否定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把人与自然绝对地对立起来,把自然看成是人类的单纯的掠取对象;提出了“人是自然的主人”的人类中心主义口号,对自然一味索取,疯狂掠夺。,格里芬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4),(2)在社会方面:强调物质享乐,忽视精神追求;只见物,不见人;一切商品化,人成了电脑的零件和掠取超额利润的工具;只讲利害,不讲道德;人心麻木,人性扭曲,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被遗忘;“在这里任何神意以及自由、价值、意义等都失去立足之地”,社会陷于一片混乱之中。”,格里芬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5),(3)在国际关系方面:把
15、本国、本民族利益与他国、他民族利益绝对地对立起来,提倡欧洲中心主义、军国主义、新殖民主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扩军备战,军备竞赛;以核武器、核战争互相威胁,人类面临核毁灭的危险,以至“危及到了我们星球上的每一个幸存者。”,格里芬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6),2 过程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格里芬认为,当前自然科学的发展已为否定现代主义,创建后现代主义作好了准备。自本世纪以来,相对论、量子力学,以及“灵学”(神秘的超心灵之学)等等的发展,充分证明了物与能、主体与客体、部分与整体的有机统一,从而否定了“驱魔”的笛卡尔-牛顿力学,建立了“复魔”(恢复魔力)的自由科学。,格里芬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7),与这种
16、自由科学相适应的是强调宇宙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神意、部分与整体活生生统一的“泛经验主义”的过程哲学。,格里芬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8),后现代主义的新精神和新秩序应该是: (1)在人与自然方面:反对人与自然的对立,提倡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倡人类与各种动植物共同繁荣的生态中心主义。他们的口号不再是“人是自然的主人”,而是“人是自然的伴侣”。,格里芬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9),(2)在社会方面:反对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利己主义,提倡爱他人如爱自己的利他主义,主张人人平等、男女平等;不再鼓励、宣扬、贪婪的物质享乐,而是提倡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努力把人从物化、商品化的和
17、各种异化现象中解放出来;发扬人性,追求价值;讲道德,讲风格;信上帝,爱大众;团结互助,共同幸福。,格里芬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10),(3)在国际关系方面:反对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欧洲中心主义、军国主义;提倡彼此支持,互相帮助,平等协商,和平共处的国际主义。 格里芬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所有人类文化事业不分高低尊卑,而高度统一的社会。在这里,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等与宗教神学各行其所而彼此融贯。它们在追求宇宙精神的过程中互相支持,彼此补充。,格里芬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11),格里芬认为现代主义的种种弊病“不可能立即消失”,合理的后现代主义新秩序“不会轻易到来”,因此大家必须为此而奋斗不懈。其具体措施是:(1)发展“复魔”的自由科学;(2)宣扬作为后现代主义精神基础的怀特海的过程哲学;(3)宣扬后现代主义的新精神和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