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1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全册).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448712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全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1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全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1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全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1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全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1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全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节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2.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3. 经历科学探究的交流与合作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意识和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1.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2.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难点:感应电流探究实验的完成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准备:演示器材:U 形磁铁、闭合线圈、开关、灵敏电流计、支架、手摇发电机模型;分组器材:U 形磁铁、闭合线圈、开关、灵敏电流计、支架。五、教学设计:引言: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通过发电机可以把其它

2、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同学们,你知道发电机是怎样产生电流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发电机的产生电流的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备注一、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一、 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奥斯特实验证明了通电导体周围可以产生磁场,那么反过来在磁场中能否产生电流呢?二、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计划的制定与实验的设计,教师进行提问并让其它学生讨论,设计实验表格。方法的可行与优劣。1. 如何选择实验器材?2.怎样证明电流的存在?3.实验中分几步进行?(将一根导体的两端用细导线悬挂起来,并与灵敏电流计、开关组成串联闭合电路。将导体放在 U 形磁铁的磁场中。)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观察学生

3、实验过程,进行巡视,并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三、 交流与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并就实验探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1. 如果导体的运动方向与磁感线的夹角是锐角,导体中也能产生电流吗?2. 如果导体不动,移动 U 形磁铁,导体中也能产生电流吗?3. 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的电流在大小至少与哪个因素有关?4. 电磁感应现象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猜想、假设讨论、交流、回答做实验并记录实验表格讨论、交流、回答二、电磁感应现象四、 归纳结论,形成概念。教师板书(1.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电流的现象称为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中产生的电流称为感应电流。

4、2.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感线的方向和导体运动方向有关。)1.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2.发电机在工作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3.电磁感应现象还就应用在哪些地方?(教师演示发电机模型并提问)识记观察、思考、回答本堂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回答。 三、练习巩固五、 课堂练习1.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于 1831 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欧姆 C.法拉第 D.奥斯特2.电磁感应现象在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列举其中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器具:1 2 .2. 关于电磁感应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

5、在磁场中运动,一定产生感应电流 B.导体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一定产生感应电流 C.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D.电磁铁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3.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A.只跟导体运动方向有关 B.只跟磁感线方向有关 C.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D. 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无关完成练习四、学生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进行总结,归纳知识。 小结本节五、课外作业上网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有关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 课外调查六、板书设计:第一节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一、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二、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

6、电流的现象。三、感应电流方向与磁感线方向和导体运动方向有关。四、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转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五、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发电机、变压器、话筒七、教学反思八、教学参考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如前所述,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曾有相当长的时期一直未找到电与磁的联系,把电与磁现象作为两个并行的课题分别进行研究。直至1820 年 7 月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后,才不再把电与磁的研究看作相互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奥斯特的论文发表后,在欧洲科学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电磁现象进行研究。既然电与磁有密切关系,电能产生磁,那么很自然地会想到它的逆效应;“磁能产生电”吗?为此科学家

7、们开始进行了长期的实验探索。自 1820 年至 1831 年的十多年间中,当时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如安培、菲涅耳、阿拉果、德拉里夫等一大批科学家都投身于探索磁与电的关系之中,他们用很强的各种磁场试图产生电流,但均无结果,究其原因是抱住稳态条件不放,而没有考虑瞬时效应,因此十余年中研究进展不大。在这其间,法拉第(M.Faraday,英,17911867)受命于他的老师戴维(HDavy)也开始转向电磁学方面的研究。他仔细分析了电流的磁效应等现象,认为电流与磁的作用应分几个方面:那就是电流对磁、电流对电流,磁对电流等。现在已经发现了电流产生磁的作用,电流对电流的作用,那么反过来,磁也应该能产生电。法拉

8、第认为既然磁铁可以使近旁的铁块感应带磁,静电荷可以使近旁的导体感应出电荷,那么电流也应当可以在近旁的线圈中感应出电流。他本着这种信念,在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之前六年的日记中就写下了他的光辉思想:“磁能转化为电” 。并使用了“感应”(Induction)这个词,可见他对于电磁感应的存在是坚信不疑的。但如何从实验中去发现这种感应现象,却非易事。起初,法拉第也简单地认为用强磁铁靠近导线,导线中就会产生稳定的电流,或者在一根导线里通以强大的电流,那在邻近的导线中也会产生稳定的电流,他作了大量的试验,但均以“毫无结果”而告终。 法拉第经过十年的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于 1831 年夏又重新回到磁产生电

9、流这一课题上来,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831 年 8 月 29 日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的第一个效应,即以一个电流产生另一个电流。关于这一实验,法拉第的日记中作了详细记载,现摘录如下:1)磁产生电的若干实验,等等,等等。2)用软铁作材料制备一 7/8 英寸粗的圆铁棒,将它弯成一个外径为 6 英寸的圆环。在圆环的半边,用三股纱包铜线缠绕,每股 24 英寸长,每绕一股后用白布包裹隔开。使用时,既可以将三股铜线连成一股,也可分成三股单独使用。然后检查各股铜线相互间是否绝缘。我们称铁环的这半边为 A, (见图),与这一边隔开一段空隙的另一边用铜线绕了两股线圈,总长为 60 英寸,绕向与 A 边线圈相

10、同我们称之为 B。3)用由 10 对 4 英寸见方的金属片组成电池供电。用一根较长的铜导线将 B 边线圈的两端连接起来,铜线的一段置于离铁环 3 英尺远处的一个小磁针的上方,将电池与 A 边线圈中的一股接通;接通时,小磁针立即产生一明显的效应。小磁针来回摆动,最终稳定在原来的位置上。当切断 A 边与电池的连按时,小磁针又出现来回摆动。4)若将 A 边上三股铜线接成一单股线圈,然后让来自电池的电流通过总的线圈,这时小磁针产生的效应比上述情况强很多。5)不过,小磁针上的效应只是导线直接接通电池时可能产生的效应的一个非常小的部分。6)将简单的 B 边线圈改装一下,作成一个扁平的线框,线框沿磁子午线平

11、面放在小磁针 S 极的西边,当有电流通过时,便显示出最好的效应。实验时,线框与小磁针距铁环约三英尺,铁环与电池相距一英尺。7)当上述准备都就绪后,将电池与 A 边线圈的两边接通,在接通的瞬间,线框强烈地吸引小磁针,在几次振动之后便又回到它原来的自然位置,而处于静止状态,接着当切断电池的联机时,小磁针被强烈地排斥,几次振动后,又回到与前相同的位置,处于静止状态。8)在此,效应是明显的,但是瞬时的,然而,在切断与电池的连接时,效应的再现说明有一个平衡位置,它必须是能明显地回到那个位置。9) 开始接通电池时,小磁针极的方向指向线框好象 B 边线圈是 A 边线圈的一部分,即两者中的电流具有相同的方向;

12、而当切断电池的连接时,由小磁针的运动方向判断此瞬间 A、B 两者中的电流方向相反。 10)用一根 7/8 英寸粗、4 英寸长的短铁柱,用 4 段 14 英尺长的导线缠绕,将四股导线接成一股,以代替上述扁平线框。小磁针象以前一样受到作用,然而看起来铁芯并不有助于磁力的产生,因为现在的作用不比刚才不用铁芯的线框时的作用来得更大。现在的作用与以前一样,也是瞬时的,可逆转的。这就是法拉第第一次成功地观察到电磁感应现象的生动记录。从法拉第日记中可以看到,电磁感应(由磁产生电)的发现是他意料之中的事,使他感到意外的是电磁感应竟是一种短暂效应,而奥斯待发现的电流磁效应却是一种稳定效应,在他的思想中,电磁感应

13、似乎也应当是一种稳定效应,所以在发现电磁感应是短暂效应后,他在日记中就突出地记录了这一点。法拉第在圆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两个极有见地的问题:第一,圆铁环能不能不要,没有它能否仍有感应效应?第二,不用 A边线圈,而用磁铁相对于 B 边线圈运动,B 边线圈内是否仍有感应效应产生?法拉第带着这些问题在以后的十天中又连续地做了许多实验。其中有一个是这样的:法拉第“把长为 203 码(约为 186 米)的用纱布包起来的铜导线绕在很宽的木线筒上,再在原绕组线圈上绝缘地绕上同样长度的纱包铜线,将一个绕组与电流计连接,另一个绕组与 100 对金属板组成的电池组连接。发现当电健接通和断开的曝间,电流计指

14、针摆动;电镀合上后,发现导线灼热,但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 9 月 24 日,法拉第在两条磁棒的 N、S 极中间放上一绕有线圈的圆铁棒,线圈与一电流计连接,他发现当圆铁棒脱离或接近两极的瞬间,电流计的指针就会偏转。10 月 17 日法拉第又发现另一种形式的电磁感应现象。他用一线圈与电流计相连接,然后将一永久磁铁迅速插入与拔出线圈发现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l0 月 28 日法拉第还进行了最早的发电机实验。他把直径为12 英寸,厚为 1/5 英寸的铜盘装在水平的黄铜轴上,又将两条长为 67 英寸,宽约 1 英寸,厚约 1/2 英寸的小磁铁相对放置在铜盘边缘,见图所示,他用另一电流计的两个接线柱上引出

15、两个碳刷(图中未画出)。实验时让铜盘飞快旋转,同时把两个电刷分别接触于铜盘的不同位置,以确定产生感应电流的最佳位置,经过反复试验,他发现由盘心 O 到磁极所对的铜盘边缘可以产生最大的感应电流,这台实验装置实际上是一台直流发电机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发电机。法拉第前后一共做了类似的几十个实验,最终认识到感应现象的瞬时性,提出只有在变化时,静止导线中电流才能在另一根静止导线中感应出电流;而导线中的稳恒电统不可能在另一根静止导线中感应出电流的。1831 年 11 月 24 日,法拉第写了一篇论文,向英国皇家学会报告了整个实验情况,他把可以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形概括为五类:(1)变化着的电流;(2) 变化着的磁

16、场;(3)运动的稳恒电流;(4)运动的磁铁; (5)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他正确地指出感应电流与原电流的变化有关,而与原电流本身无关。法拉第把上述现象正式定名为“电磁感应” 。至此,法拉第作出了划时代的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但电磁感应的规律,一直到 1851 年才最后建立。当时在磁产生电方面进行探索的并不只是法拉第一个人,在瑞士、美国和俄国都有人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曾企图用磁铁在线圈中获得电流,他用一个线圈与一检流计连成一闭合回路,为了使磁铁不致于影响检流计中的小磁针,特意将检流计放在隔壁的房间里。科拉顿在一边用磁铁棒在线圈中不断地插入与拔出,然后又跑到另一房间里去现察检流计,但每

17、次都得到零结果,最终没有能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远在美国的物理学家亨利(JHenry, 17971878) 于 1827 年也进行了电磁感应的实验。他用纱包铜线在一铁芯上绕了两层,然后在铜线中通电,发现铁芯上仅仅三公斤的铁片居然吸起了三百公斤重的物体。亨利以此为开端,终于发现了自感现象,他把这个实验发现总结在螺旋状长导线内的电气自感一文中,因此,从时间上说亨利先于法拉第独立地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但他没有公开发表这一结果,为此他十分后侮与沮丧。1832 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H, FELenz,1804 1865)受到法拉第的启发;也开始了一系列的电磁实验,并取得了成果。1833 年楞次发表了论动电

18、感应引起的电流的方向 ,宣布了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规律,指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是使它所产生的磁场与引起感应的原磁场的变化方向相反,这就是楞次定律。 由此可见,在法拉第同时代,有不少物理学家对电磁感应现象作了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功,但就其规模、时间与深入的程度、取得的成果而言,都不及法拉第,因此人们把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的主要功绩归功于法拉第是恰当的,把电磁感应定律称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道理也在于此。 电磁感应规律的发现,对人类社会有着划时代的贡献。由于电磁感应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得到了打开电能宝库的金钥匙,使后来发明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以及交流电的利用等等成为可能。由于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把机械能变为电能,使现代社会能得到廉价的电能。今天,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与电感感应的发现是分不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