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乡镇发展劳务经济调研思考近年来,_镇依托城郊优势,坚持劳动力本地就业和对外输出两条腿走路,通过有组织、成建制的劳务输出,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走出了一条以劳务输出促农民增收、带动镇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20_年,该镇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近 6500 人(其中跨国输出 38 人,省外输出 500 人,县外省内输出 1600 人,县内转移 4362人) ,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 50%;劳务经济总收入达 2200万元,人均劳务收入 750 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25%以上。 一、政府引导,规范化管理,全力构建劳务输出新平台 _镇有耕地 3 万亩,农村人口 2.5 万人,农村劳动力1.3 万人
2、,人均耕地面积仅 1.2 亩。人多地少,当地资源承载力有限,农村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是_镇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该镇通过认真分析,认识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只有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大力发展本地经济,2实现就地转移;二是劳务输出,实现异地转移。为此,该镇积极引导,强化服务,着力发展劳务经济,取得了较好效果。 从思想源头入手,全镇上下全部“换脑”。劳务输出要形成气候,关键是要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由于长期来对土地和农业的依赖,广大农民群众的乡土观念牢固,加之城镇农民具有的“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小农意识,多数群众不愿外出务工,甚至一部分党员干部,对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主导产业之一来抓也不理解。针
3、对这种情况,_镇党委、政府多次组织召开领导班子、机关包村干部和村干部会议,深入分析本镇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充分认识到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了镇村干部抓劳务经济的思想;通过镇劳动管理站的层层培训、包村干部入户宣讲和村干部宣传,引导农民群众解放思想,从根本上树立了“要想发家致富,外出务工是近路”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政府功能,将静态管理转化为主动服务。为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带动作用,_镇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以主管副书记、副镇长为副组长,劳动管理、民政、计生等 8 个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3,办公室设在镇劳动管理站,负责劳务输出的具体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劳动管理站的硬件建设,
4、为其提供专门的办公室 2 间,安排专职工作人员 3 名,并配备了电脑等办公自动化设备;协调计生、公安等部门,为外出务工人员在办理生育证、身份证等方面提供良好服务;督促用工单位与务工人员签订劳务合同 7000 余份,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定期和不定期去人、发函、写信了解用人单位和务工人员状况,及时帮助务工人员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清理建筑行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时,帮助农民工追讨恶意欠薪 17 万元,得到了群众的信任,为他们外出务工解除了后顾之忧。 强化信息管理,延伸中介服务职能。信息不畅、视野不宽是阻碍农民工外出的主要因素。为强化信息服务职能,_镇加强了与劳动管理部门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多渠道搜集用
5、工单位信息,进一步丰富了招工信息总量,扩展了农民外出务工空间;为保障招工信息的质量,该镇建立了信息筛选审批制度,所有招工信息必须经严格审批后才能发布,对可疑的信息派人或请求当地劳动管理部门帮助核准,严防因虚假招工信息使群众上当受骗而利益受到损害。 4二、市场配置,企业化运作,精心打造劳务经济产业链 外出务工成本的高低,是制约农民外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进一步降低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提高外出务工的成功率,也就成了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从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出发,大力发展订单劳务。为最大限度地提高用工信息的使用效率,_镇构筑了镇村劳务输出管理网络体系。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组织
6、开展了劳动力资源普查工作,将每名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建档立卡、输入微机;建立镇就业工程信息网络,以镇劳动管理站为核心建立信息平台,现已发布各类招工信息1300 条,各村明确妇联主任为就业工程联络员,负责劳务信息的发布、劳动力资源统计、协助村民办理培训、务工手续等,进一步强化了服务职能。为提高劳务输出的成功率,该镇与信誉良好的北戴河中直疗养院、市 83 石油管理局等 50 余个单位5建立长期的用工合同,与其签订“劳务订单”,针对不同的用工需求,组织具有相关专业劳动技能的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全程服务,直至签订劳动合同,安置妥当。 从提高劳务经济的竞争力出发,全力推进劳动力素质结构的优化升级。针对乡村劳动
7、力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差、就业门路狭窄的问题,_镇积极争取市、县劳动管理部门的支持,动员全镇的所有的培训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分门别类对务工人员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截至目前,该镇筹措资金 2 万余元用于劳务输出“阳光工程”培训。印发劳动法和进城务工教育读本小册子 7000余份,免费提供给参训农民,保障了参训农民后续自学的需要;采取集中授课与课后咨询相结合、自学讨论与当面解答相结合,共解答群众提问 1020 人次;采取培训与再就业相结合,为有外出就业意愿的农民办理河北省就业失业登记证共计 1216 本;采取就业培训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解决劳务纠纷 8 起;聘请各类工程师深入企业为职工授
8、课,不断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实施“引导型”与“创业型”培训相结合,为想外出务工的人员实施“引导型”培训,以务工技能和外出生活常识为主,每人发放听课误工补助费 2 元;为有扩大生产能力的个体工商户实施“创业型”培训,每人发放误工补助费 15 元,此举极大调动了村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训人数达 3045 人次。 6从提高知名度入手,积极打造劳务品牌。在发展劳务经济的过程中,_镇非常重视劳动力品牌的塑造。为培育劳务输出拳头产品,从考察用工单位、洽谈用工事项、签订用工协议、组织人员报名、开展教育培训、严格考察录用,形成了完善的工作程序,确保了用工的质量。同时,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使该镇的劳务经济
9、逐步显现出较好的规模效益和品牌优势,得到了用工单位的认可和欢迎,与50 多个单位建立了长期用工协议。 三、从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双重作用,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不二选择 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三线富民”发展战略,下大力发展生猪、蔬菜、板栗等高效劳动密集型农业,有效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地的转移,农民增收步伐明显增快。但目前我县仍有 7.6 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很宝贵的资源,这些劳动力的转移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而且,随着农业结构和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到 2020 年我县还将有 5 万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甚至离开农村。_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实现
10、农民持续增收找到了很好的突破口,_镇的经验对促进农民增收很有启示。 促进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在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一个地区的发展主要靠三大要素:资源禀赋、人力禀赋和学习7能力,地区间的经济竞争更大程度上体现为三大支撑要素的竞争。这就要求,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要素约束中寻找比较优势着力点,依托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就资源禀赋而言,_镇即不靠山,又不临海,不具备石门寨镇、南戴河旅游度假区那样发展资源依赖型产业的优势;就人力禀赋而言,_镇拥有的只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无法形成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但_镇从人多地少的现实约束条件中,发挥城郊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将劳务输出培育成了优势产业。这充分说
11、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才能充分调动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才能将资源转化为有效供给,才能实现经济的低成本扩张。 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撑点在于实现农村资源与城市需求的有效结合。随着我国城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对各类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的需求急速膨胀。但近年来却出现了农民外出“务工难”、 “找工作难”的现象,其根源并不是由于城市的市场空间已经饱和,而是由于农村劳动力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变化,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只是一种低度均衡。_镇从解决农民工流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入手,通过组织化的劳务输出,降低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流动成本,通过对农民工进行培训
12、,优化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结构,使外出务工人员能够尽快8适应城市需求的变化。_镇的成功经验说明,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关键要靠实现农村资源与城市需求的有效对接,要靠将农村的资源优势融入城市经济的发展进程。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作用在于引导和服务,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实践证明,在依靠市场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但是发挥政府的职能,并不等于政府的大包大揽,而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如何明确自己的功能定位。已有大量的事实说明,政府功能发挥得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政府功能不到位,也会给地方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为了给劳务经济做大做强,_镇政府充分发挥自己在信息资源、政策资源上的优势,积极发挥政府在劳务输出过程中的引导、服务作用,通过实施“订单劳务”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农民外出务工的文秘站: 市场风险。这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工作重心并不在于微观的操作层面上,而在于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从而最大程度规避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加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