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集训18 第 7 单元 阅读评价中外传记(1)共 50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 分)侯仁之:行走天下,守望大地赵婀娜在北大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侯仁之暮年的故事:1999 年冬夜的一晚,狮子座流星雨爆发,为寻找开阔的观看地带,一些北大师生自发聚集到未名湖南岸、慈济寺遗址旁。这里,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已静静地仰望天空多时。当得知老先生就是已 88 岁高龄的侯仁之,师生们自发地围拢到先生周围,听他讲夜空的广袤、流星的璀璨,还有有关燕园、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半个多世纪前,侯仁之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周末,他经常到海淀周围考察,为课程作准
2、备。一天,侯仁之来到玉泉山西侧,看到一堵墙上面有凿过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着墙的方向向前走,一直走到西山碧云寺、卧佛寺,发现那里也有水槽。他推想,这可能是过去的引水槽。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水流到了颐和园昆明湖,又顺着流到北京城里去。年轻时的这个发现,为他日后从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资料。当时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但从那时起,侯仁之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已经从传统的沿革地理渐渐向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发生转变。1946 年,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先后师从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教授和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达比
3、。达比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解是,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来改造的。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影响很大。1949 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侯仁之回到了燕京大学。此时他在学术思想上已完成质的飞跃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创立中国现代的历史地理学。1950 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 ,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在这篇文章中,侯仁之写道:“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学中关于中国沿革地理的讲授,主要是讨论中国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问题在一个专修中国历史的学生看来,也许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
4、地理有关系的方面,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呢?”尽管文章很短,但却影响深远,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逐步建立。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 ,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 ,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 年春,侯仁之接受了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在远渡重洋之时,他还肩负着一个特殊使命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师生的强求,带去两块中国城砖。侯仁之有些纳闷,两块寻常的城砖,北京的小胡同、大杂院里常能见到。为什么会引起外国学者强烈的兴趣?一边是视为寻常物,一边却被视为宝贝,城砖的不同际遇令侯仁之陷入沉思。在美国考察期间,侯仁之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
5、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 10 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回国后,一刻不停歇,侯仁之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 ,获得通过。不久之后,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有关侯仁之,还有许多故事,有关他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有关他的求学经历、赤子之心。晚年,先生长居燕园。95 岁之前,燕园的师生还能经常看见先生的身影。近些年来,先生已久卧病榻。如今,尽管先生已驾鹤西去,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如未名湖畔那尊石碑,提醒着后人,爱脚下一方土地,珍视一段历史和过往,不能让一座城市失去记忆(节选自
6、 2013 年 10 月 24 日人民日报)相关链接侯仁之,1911 年 12 月 6 日,生于河北省枣强县。1932 年1936 年,考取燕京大学历史系,并获得奖学金入学,本科四年学习期间,先后在学贯中西的洪业( 号煨莲) 教授极为严格的治学方法训练下,以及在积极开拓中国沿革地理广阔领域的顾颉刚教授的启发下,开始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侯仁之被誉为“活北京” 。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他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成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在北京城市发展中,他大声疾呼:首要问题是水源的开发。他珍爱老北京风土人
7、情的“根源” ,一次又一次去什刹海、汇通祠、钟楼、鼓楼、后门桥一带,对这一地区的改造深切关注。侯仁之是中国“申遗”第一人,1980 年,在一次与美国同行的交流中,他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情况。回国后,他立即为我国加入这个公约而多方奔走。1987 年起,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A侯仁之在燕京大学毕业后,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在一个周末,他在玉泉山西侧发现了流向北京的引水槽。B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表明他完成了学术思想上质的飞跃,创立了
8、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C侯仁之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时,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以及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人和建设者达比教授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D侯仁之应邀到美国和加拿大讲学时,接触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之后积极努力,终于使我国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E本文撷取了侯仁之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他热爱祖国,坚持自己的思想,不断求学进取和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事迹,体现了一位学者的伟大人格和奉献精神。(1)答 D 给 3 分,答 E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B、C 不给分。 (A.当时对水槽的作用只是推想。B.根据原文第 7、8 段信息
9、,侯仁之“完成了学术思想上质的飞跃,创立了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应是他留学回到燕京大学之时。C. 根据原文第 6 段信息,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是罗士培。)(2)侯仁之是怎样打开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大门”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2)侯仁之在学贯中西的洪业教授极为严格的治学方法训练下以及顾颉刚教授的启发下,开始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对北京玉泉山西侧水槽的观察,成为他研究北京水源的第一手资料。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时,受到罗士培、达比的影响;回到燕京大学时完成学术思想质飞跃,打破传统的桎梏。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 ,建立历史地理学科。(答对三点即可给满分)(3)侯仁之有哪些美好的精神品
10、质?请简要分析和概括。(6 分)(3)观察细致,具有探索精神。发现玉泉山上的石水槽,推想这是过去的引水槽,由此发现了北京城的水源。打破常规,具有创新精神。在思想上打破了传统沿革地理学桎梏,创立了现代历史地理学。情系祖国,具有爱国精神。为城市建设和中国“申遗”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和蔼可亲,知识渊博。与师生一起观看流星雨,和他们讲述北京的那些人、事。(答对三点即可给满分)(4)为什么侯仁之被称为“我国申遗第一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 分)(4)国内很少人知道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时,侯仁之第一次了解这个公约。外国人对中国寻常城砖感兴趣,引起他沉思。侯仁之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为中国尽
11、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提案呼吁,并为我国加入这个公约而多方奔走,使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1987年起,中国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侯仁之应记首功。(每答对一点给 2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 分)魂魄犹在江山图范 曾当一个时代的艺术整体奔向浑浑噩噩的时候,需要圣洁的艺术;而艺术风貌整体堕入轻佻时,需要凝重的艺术,这正是李可染适时而生的缘由。当可染先生沉浸于自己宁寂而庄严的心灵王国的时候,他趋近的美便与教养合而为一。他的作品陶冶了整个一代人,还将千秋万代地陶冶下去。艺术的助人伦、成教化,在潜移默化之中
12、使人们心悦诚服地趋向社会的崇高,可染先生的艺术正是如此内在地激励着人们的心灵。可染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的大师,然而当这种理念进入可染的审美时,大地山河与精神是那样地天然合拍,那样地不假说教,使人觉得他的理念和审美在山川林壑、飞瀑流泉中不期而遇,那是最融洽最自然的流露。可染先生生活于一个风云动荡的时代,他当然有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服务于时代的直接的一面,如抗日烽烟中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位卓越艺术家的爱国良知。然而可染先生也同样有着纯洁心灵、表达一己情怀的一面,这时的可染先生的画,是心灵与广宇的邂逅,当审美与自然融而为一的时候,他的精神升腾到一个清明而纯净的、不染凡尘的境界,这对于一个山水画家来说是何等难
13、得。可染先生当然是不世的天才,他的“生而知之”透露出他异乎常人的语言方式。这是一种只可有一不可有二的语言方式,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符号,它的存在表现了先生俯仰天地、浩然长叹的襟怀。当然可染先生知道自己有“生而知之”的本能,但凭着他更深邃的智慧,认识到它的不可靠,或者他甚至看到一些恃一曲之才而毁掉自己艺术的聪明人,当昙花一现的时节过去之后,留下的是残枝败叶。可染先生告诉我,他年轻时作画极快,有一次到一位朋友家,朋友留可染作画,可染不允。忽然一阵敲门声,远客来归,主人越过天井开门,寒暄,回到画室时,可染却已画毕,主人大为赞叹,以为神来之笔,先生亦颇自喜。先生说完这段故事后,告诉我,多年之后,他才警然有
14、悟,必须力矫这样的用笔。先生还告诉我,他少年时有一位极富才华的朋友,写给他的信,毛笔字的稚拙天真、浑厚朴雅使他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内心的感动。这感动是如此地刻骨铭心,谈到此事时,先生的表情竟显得那样地庄肃和神往。可染先生好学而敏求,这是他“苦学派”的唯一解释,苦学者不意味着枯涩无味地下笨功夫。我曾有幸上可染先生的书法课,他不强求碑帖的选择。我选了一本礼器碑,他说要平心静气地读碑,知其间架,重其用笔,悟其风神,能于此三者有所悟,则去书道不远矣。书法课上,可染先生不喜欢一挥而就式的所谓笔动心不动、麻木不仁的写字习气。可染先生于书法所下功夫可谓焚膏继晷,30 多岁时的风华婉转至 50岁后一扫而空,无丝毫
15、泥古、媚俗、求奇、矫饰、市井、乡愿一切的书画艺术可恶的痕迹与可染先生的书法格格不入,近之则畏,远之则敬。有一次说到线,可染先生联想起京剧,他说一个卓越的京剧演员会将每一个字送到听众的耳中,其原因很多,但其中一点是他会把中国字的声母和韵母前后慢慢吐出,名角能控制声调的每一丝变化,这和用笔是一个道理,我恍然大悟,又想起每逢新年联欢,李可染可能会拉一下二胡,那真是铿锵老辣、苍凉哀婉的高度统一,这其中固然有先生青年时代国家山河破碎的难伸孤愤,也有先生倔强不拔的满怀壮志。先生称自己是“困而知之” ,人们不要以为可染先生当真为自己才情不逮而困。可染先生的“困”是他推动中国画史这座沉重的列车所需的移山心力,
16、他要弘扬的是中华文化所素有的伟岸与高华,他极端鄙弃浮光掠影的、油腔滑调的、市侩的艺术。这神圣的自尊支撑着他博大的灵魂。可染先生通过自己不朽的笔墨所倾诉的爱恋,感动了全世界。这是可染先生的山水画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精神。走向现代,可染先生已为我们作出了杰出的榜样,和那些食西方剩菜残羹的光怪陆离的艺术不同,可染先生所开启的是宏门正学,而不是旁门左道。(选自范曾魂魄犹在江山图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A李可染先生生活的时代,整体的绘画艺术陷入了躁动、迷惘、混乱、轻浮和功利的泥沼,这更凸显了可染先生及其艺术追求的意义。B可染先生的“生而
17、知之” ,不仅表现在艺术风格上,也表现在他的语言表达上,而且这二者有其内在的一致性。C可染先生凭着深邃的智慧,敏锐地看到先天禀赋的不可靠,因为那些仅凭天赋红极一时的人物,其作品都不免趋时媚世、浮躁功利,难登大雅之堂。D由京剧名角的唱腔和李可染演奏的二胡,作者领悟到,从事书画艺术也应以从容、平和的心态关注每一个细节的表现效果,并做到自如控制细节。E “食西方剩菜残羹”批评的是当代中国画坛有些人所学到的仅仅是西方绘画中那些已经过时的技巧和手法,而并非时下流行的“新潮流” 。(1)答 A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C 给 1 分;答 B、E 不给分。(C.“作品都不免趋时媚世、浮躁功利,难
18、登大雅之堂”概括分析过于绝对,且文中并没有“难登大雅之堂”之意。B.“不仅表现在艺术风格上,也表现在他的语言表达上”分析错误,原文中的“语言方式”指的并不是一般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表达,而是指绘画风格。两者不能并列,更不是递进关系。E.“那些已经过时的技巧和手法,而并非时下流行的新潮流 ”分析错误,“食西方剩菜残羹”指的是只学到了西方艺术的表面技巧,没有领会其灵魂,而且没有看到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的共性。)(2)作者写李可染先生在朋友家作画和感动于老友信上的字迹这两件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2)从年轻时的 “颇自喜”到后来的“警然有悟” “感动” ,前后对比,具体展现了可染先生的成长
19、过程。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可染先生追求圣洁、凝重,崇尚自然、融洽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理想。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承接上文,形象地表现出可染的“不世之才” ;另一方面开启下文,引出“敏而好学”的内容。(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3)作者说“可染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的大师” 。请简要说明其“艺术理念”的具体内容。(6 分)(3)一方面要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服务于时代,另一方面要用纯洁的心灵表达一己情怀,必须把二者融而为一。在艺术创作中,完全依靠天赋是危险而且短视的行为,必须刻苦勤奋、坚持不懈。应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反对市侩艺术。(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4)孔子说,人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三类。李可染先生属于其中的哪一类?请结合原文事例,谈谈你的理解。(8 分)(4)李可染先生属于“生而知之者”。拥有异于常人的艺术天赋。极富才华,作画极快,常有神来之笔。具有深邃的智慧和更高远的追求。李可染先生属于“学而知之者” 。好学而敏求,讲求悟道、循法。刻苦勤奋,注重细节,毫不懈怠。不泥古、媚俗、求奇,自成一格。李可染先生属于“困而知之者” 。把推动中国绘画不断健康发展作为追求目标。以弘扬中华文化的伟岸与高华为己任。努力使自己的笔墨成为艺术的永恒和不朽。(无论认可哪一类,均须结合原文事例分析。观点明确,2 分;论述合理、分析充分,6 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