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实用类文本阅读之 科普,2,【考纲解读】2008年广东省语文考试大纲首次将科普文章阅读列入实用阅读部分, 其题型、分值都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相同,且放在同一题位上。科普文章阅读的考查同“传记阅读”部分。【考点透析】一、科普文的含义 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普文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
2、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3,科普文的类别(一)科学小品 (二)介绍性说明文,4,(一)科学小品1、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2. 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 (1) 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2) 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 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
3、要善于运用修辞。(3) 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5,(二)介绍性说明文介绍性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事物特点的一种说明文体。它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清楚事物“是怎么样”的,对被介绍对象起解释、阐述的作用。在传统高考中,纯科技类说明文,如颅脑与肠脑;社会科学类说明文,如铜奔马;自然科学类说明文,如沙尘暴,这些都属于介绍文。传统高考中一般把它们放在第一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侧重考查学生对概念、语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以推断的形式考查
4、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新高考把它放在第二卷实用阅读部分,以主观题形式呈现。,6,1介绍性说明文的特点(1)知识性。介绍性说明文以知识的传导作为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读者认识介绍对象是它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知识性便成了介绍文的内涵。介绍文的知识性内涵,建立在写作态度的“客观”“如实”之上。作为文章,介绍文不可能没有见解,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倾向。不过,这种“倾向”是历史的、客观的定论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不能带有作者的偏见。(2)直接中介性。介绍性说明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作者通过介绍文,把知识传授给读者。这种中介,不是通过暗示,不是通过旁敲侧击,不是通过画龙点睛,而是直截了当地把作者想
5、让读者知道的知识展示出来。,7,2介绍性说明文基本结构(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主体部分详写说明对象,结尾部分总结说明对象。,8,3说明顺序 (1)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2)时间顺序 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3)逻辑顺序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6、;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9,4说明方法 (1)下定义 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 (2)分类别 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进行说明。 (3)列数字, 援引有关数据以解说一定事物性状。 (4)举例子 列举事实材料来说明事物。, (5)作比较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同点和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的目的。 (6)作比喻 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 (7)设图表 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10,科普文阅读要求一在考场短暂的时
7、间内,要做到迅速地阅读说明文,准确解答问题,考生就一定要在考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一)分清类别读懂文本。 拿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11,科普文阅读要求二一、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
8、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一分一总”,是按时间顺,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进而准确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二、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不仅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注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是桥梁专家茅以升的说明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9、”作者先用“大约”、“可能”表示估计,再用“有记载的”限定范围,然后用“最”强调程度,极有分寸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阅读这篇文章,只有用心揣摩,才能体会出这篇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2,科普文阅读要求三 1审清题意把握要求 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失分,这是一种过失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免。有的学生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失分。2准确表述灵活回答 表述要准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洁。所谓灵活,
10、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用平时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 3掌握方法避免失误 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阅读解答方法也不同。解题方法不是绝对的,但要绝对避免容易给解题造成错误的方法。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意有关的语句。,13,练习参考答案,14,19题。4分 答:第1句,拟人1分。赋予阳光、水等人的委屈情态,生动鲜明的表现了人们对新能源认识的局限。1分 第2句,反问1分。增强语气,再次强调应该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好新能源。1分 第3句,排比1分,增强气势,突出新能源发展受限制的现实原因。1分2
11、0题。5分 答:作用为承上启下1分。承上指法拉第刚发现电磁感应时不被人理解,和现在新能源现状接近。2分 启下则为,电力现在对人类的贡献预示着新能源会带给人类美好的未来。2分21题。6分 答:标题含义为,人类通过立法来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2分文章主要从新能源现状即为新能源立法的原因和2分立法的意义两大角度论述。其中,现状包括人们对新能源认识有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上受限制。2分,练习一答案,15,练习二答案,19文章开头列举阿基米德和牛顿在科学发现中“顿悟”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顿悟”是人类解决科学和其他问题的独特方式,为下文作铺垫。 20“顿悟”是前上颞回区域促进大脑将看似不相关的信息进进集成,
12、使人们在其中找到早先没有发现的联系,从而“顿悟”出答案的心理活动,“顿悟”的产生有赖于大脑神经中枢独特的活动机制。 21同意。因为美国西北大学和德雷克塞尔大学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通过试验揭开了“顿悟”的神秘面纱,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具有原创性,而不是主观臆测,或夸大“顿悟”的神秘性,所以,有助于消除笼罩在人类创造性思维过程之外的神秘色彩。(言之成理即可),16,练习三答案,19“臭”,是因为因为它造成了环境污染;“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B(“臭”是因为它造成了环境污染)20(1)塑料袋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造成的白色垃圾难以处理。(2)处理塑料袋造成的白色垃
13、圾,一般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但挖土填埋污染土壤, 高温焚烧污染大气环境。(3)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虽轻便结实,但造成了环境污染21(1)控制使用量,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2)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3)加强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尽量少使用塑料袋。(4)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对可降解塑料袋包装材料的研制。,17,练习四答案,19(4分)“可能这方法是全错的”这句话是对人类关于整个宇宙而发明的“部分理论”的评价。作者一方面认为这些理论割裂了宇宙中各种事物的联系,因而是错误的,(2分)但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些理论“肯定是我们在过去取得进展所用的方法”,还是有价值的。所以说是“可能”全错。(2分)20(5分)第一问:第二节总说传统理论的不足和历史价值,第三节重点分析当代两大宇宙理论的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必由之路(两大宇宙理论的融合),第四节说明寻求一套描述宇宙的完整理论的困难。(3分) 第二问:二、三节为一层,主旨在是分析传统理论的不足。第四节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困难。(2分,划分层次1分,说明道理1分)21(6分)三个要点: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等等;探索精神;辨证思维、系统思维。(一个要点2分,其中概括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