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望舌苔,舌苔是病邪深浅及其性质的反映。 望舌苔包括望苔质和望苔色两部分。,一、苔质,厚薄、润燥、腻腐、剥落。(一)薄、厚苔 舌象特征 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称为薄苔,见底; 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之苔则称厚苔,不见底。,临床意义 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 疾病初起在表,病情轻浅,未伤胃气,苔亦无明显变化,可见到薄苔。 舌苔厚或中根部尤著者,提示胃肠内有宿食,或痰浊停滞,主病位在里,病情较重。 舌苔由薄变厚,提示邪气渐盛,为病进; 舌苔由厚渐化,舌上复生新苔,提示正气胜邪,为病退的征象。 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极盛,迅速入里; 厚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薄苔,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中根部厚
2、苔,薄苔,(二)润、燥苔 舌象特征 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润苔; 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滑苔。 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干裂燥苔; 苔质粗糙糙苔。,润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津液未伤,如风寒表证、湿邪初起、食滞、瘀血等。滑苔主痰饮、主湿。如寒湿,阳虚燥苔津液已伤。如高热、大汗、吐泻后,或过服温燥药物,津液不足,苔失滋润而干燥。或阳气为阴邪所阻,不能上蒸津液而见燥苔。糙苔燥苔进一步发展,热盛伤津重证,湿浊内停,水液布散不利。,润苔,滑苔,燥苔,(三)腻、腐苔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如有油腻,中厚边薄, 紧贴舌面,揩刮不易脱落。腐苔苔质颗粒较粗大而根底松浮,如豆腐渣堆铺舌面,边中皆厚,
3、揩之可去,或成片脱落,舌底光滑。脓腐苔舌苔如有疮脓。察腐腻可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临床意义 腻苔湿浊内蕴,阳气被遏。 舌苔腻而滑痰浊寒湿内阻,阳气被遏;舌苔厚腻如积粉时邪夹湿,自里而发,舌苔厚而粘腻胃湿浊之邪上泛。 腐苔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多见食积痰浊。 脓腐苔热痈,邪毒内结,黄腻苔,黄滑粘腻苔,霉腐苔,根部腐苔,(四)剥苔、类剥苔舌苔全部或部分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 前剥苔;中剥苔;根剥苔; 鸡心苔 花剥苔舌苔多处剥落,舌面仅斑驳片存少量舌苔; 镜面舌舌苔剥落殆尽,舌面光滑如镜。 类剥苔舌苔剥落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颗粒或乳头。 地图舌舌苔大片剥落,边缘突起,界限清楚,
4、剥落部位时时转移。,主胃气匮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 。 舌红苔剥阴虚; 舌淡苔剥血虚,或气血两虚; 镜面舌多见于重病阶段,镜面舌色红胃阴干涸,胃无生发之气;舌白如镜营血大亏,病危难治。 舌苔部分剥落,未剥落处仍有腻滑苔正气已虚、湿浊之邪未化,病情复杂。 先天性剥苔是生来就有的剥苔,其部位常在舌面中央人字沟之前,呈菱形,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所致。,镜面舌色红,花剥苔,舌苔部分剥落,未剥落处仍有腻滑苔,(五)偏全苔,病中见全苔,邪气散漫。 舌苔偏于某处,舌所分候脏腑邪气停聚。舌苔布于局部,邪气局限。,真苔(有根):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刮后有垢;脾胃生气熏蒸食浊 假苔(无根):舌苔不紧贴舌面,刮之易
5、去,刮后无垢;脾胃之气匮乏,不能续生新苔。 病之初期、中期舌苔有根比无根为深为重,后期有根苔比无根苔为佳,因为胃气尚存。 可判断病德轻重与预后。,(六)真假苔,二、苔色,白苔、黄苔、灰黑苔 (一)白苔 (1)舌象特征 白苔有薄厚之分。 薄白苔透过舌苔可以看到舌体的白苔; 厚白苔舌体被苔遮盖而不透出的白苔。 (2)临床意义 正常、表证、寒证、湿证。,舌苔薄白而润正常舌象,或为表证初起, 或里证病轻,或阳虚内寒。 薄白而干风热表证。 薄白而滑外感寒湿,或阳虚水湿内停。 白厚腻苔湿困,痰饮,食积。 白厚腻干苔湿浊中阻,津气不化。 积粉苔白苔如积粉,扪之不燥,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
6、 苔白而燥裂,扪之粗糙,提示燥热伤津。,薄白而润,薄白而干,薄白而滑,白厚腻苔,积粉苔,(二)黄苔 ()舌象特征 有淡黄、深黄和焦黄苔之别。 ()临床意义 主热证、里证。 舌苔由白转黄,邪已化热入里。苔色愈黄,邪热愈甚。淡黄苔为热轻,深黄苔为热重,焦黄苔为热极,黄腻苔为湿热。,淡黄苔,深黄苔,黄腻,焦黄,薄黄苔邪热未甚,多见于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入里。 黄白相兼苔表证化热入里、表里相兼。 黄腻苔湿热蕴结、痰饮化热, 或食积热腐等证。 黄糙苔苔黄燥干硬,颗粒粗松,望之如砂石,扪之糙手。邪热伤津,燥结腑实证。 黄滑苔苔淡黄而润滑多津,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或气血亏虚感受湿热。 焦黄苔、花瓣苔邪
7、热伤津,燥结腑实,(三)灰黑苔 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主里热或里寒的重证。 润燥是鉴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寒湿病,舌苔多由白苔转化,必湿润多津;热性病,舌苔多由黄苔转化,必干燥无津。 白腻灰黑苔舌面湿润,舌质淡白胖嫩,为阳虚寒湿、痰饮内停。 黄腻灰黑苔为湿热内蕴,日久不化。 苔焦黑干燥,舌质干裂起刺热极津枯。,灰黑苔,第四节 舌象分析要点,舌象分析的要点,(一) 察舌的神气和胃气 神气全身神气之一部分;荣舌 胃气是否有根。 神气有胃气表明正气未衰,病情较轻,或病情虽重但预后良好;无神气无胃气 提示正气已虚,病情较重, 预后较差。,(二)舌体和舌苔的综合分析舌苔、舌体变化生理病理意义各有
8、侧重。 舌体色形质主要反映脏腑气血津液情况;察舌体重在辨正气的虚实,也包括邪气的性质。 舌苔主要与病邪和病证性质有关;察舌苔重在辨邪气的浅深与性质,包括胃气的存亡。 临床诊病应将舌体和舌苔结合起来分析。,1.舌苔和舌体变化一致 提示病机相同,主病为两者意义的综合。 如: 舌质红,舌苔黄而干燥主实热证; 舌体淡嫩,舌苔白润主虚寒证。,3.舌苔和舌体变化不一致 淡白舌黄腻苔舌淡白多主虚寒,苔黄腻主湿热,为脾胃虚寒而感受湿热之舌象,表明本虚标实,寒热夹杂的病变特征。 红绛舌白滑腻苔色红绛属内热盛,白滑腻苔见于寒湿困阻,可能是由于外感热病,营分有热,故舌色红绛,但气分有湿则苔白滑而腻。素体阴虚火旺,复
9、感寒湿之邪或饮食积滞,亦可见红绛舌白滑腻苔。 当舌苔和舌体变化不一致时,往往提示体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理变化。,(三)舌象的动态分析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象亦随之相应变化。1、外感病 舌苔由薄变厚病邪由表入里; 舌苔由白转黄病邪化热,2、内伤杂病 舌苔由薄变厚,提示邪气渐盛,为病进; 舌苔由厚渐化,舌上复生新苔,提示正气胜邪,为病退的征象。 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极盛,迅速入里; 厚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薄苔,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一)判断邪正盛衰 正气盛衰能明显地反映于舌,如: 气血充盛则舌体红润; 气血不足则舌色淡白。 津液充足则舌质舌苔滋润; 津液不足则舌干
10、苔燥。 脾失健运,湿邪困阻舌苔厚腻; 肝风内动舌体震颤或歪斜; 心脾郁热舌红肿热痛或吐舌、弄舌。,(二)区别病邪性质 不同的病邪致病,舌象特征亦各异。 故风、寒、热、燥、湿、痰、瘀、食等诸种病因,可从舌象上加以辨别。 外感风寒苔多薄白; 寒湿为病舌淡而苔白滑; 痰饮湿浊、食滞舌苔厚腻; 燥热为病舌红苔燥; 瘀血内阻舌紫暗或有斑点等。,(三)分析病位与病势 1、分析病位 病邪轻浅多见舌苔变化,而病情深重可见舌苔舌体同时变化。 邪在卫分舌苔薄白; 邪入气分苔白厚而干或黄苔,舌色红; 邪入营分舌绛; 邪入血分舌色深红、紫绛或紫黯,舌枯少苔或无苔。,2、推判病势 舌苔白黄,黄焦黑色,苔质润燥,提示热邪加甚而津液被耗。 舌苔厚薄,黄白,由燥润,邪热渐退,津液复生,病情向好的趋势转变。 苔突然增厚,是病邪急剧入里的表现。 舌色淡红红绛,甚至绛紫或舌上起刺,是邪热深入营血; 舌色淡红淡白、淡青紫,或舌胖嫩湿润,为阳气受伤,阴寒渐盛,病势进展。,(四)估计病情预后 舌荣有神,舌面薄苔,舌态正常者为邪气未盛,正气未伤之象,预后较好。 舌质枯晦,舌苔无根,舌态异常者为正气亏损,胃气衰败,病情多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