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日绍兴的咸亨酒店,咸亨酒店在清朝光绪年间,是一家普通小酒店。自从小说孔乙己问世以来,咸亨酒店也随之闻名于世了。现在的咸亨酒店,是1981年为纪念鲁迅一百周年诞辰而重新修建的。改革开放使咸亨酒店也成了同外部世界联系的纽带。,咸亨酒店,鲁迅,孔乙己,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背景简介,背景简介,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
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一、速读全文,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阔绰,舀出,羼水,荐头,蘸酒,打折了腿,间或,附和,颓唐,(chu),( yo ),(chn),( jin ),(zhn),( sh ),( jin ),( h ),( tu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4)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二、再读全文,找出或概括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三读,完成孔乙己履历表,姓孔名不详,鲁镇,五十多岁,晚清,半个秀才没捞到,身材高大、被打致残,
3、写一笔好字、会“茴”字的四种写法,无,无,小伙计短暂的“师生”关系(可惜“学生”不认“老师”),掌 柜买卖关系,短衣帮同为“站着喝酒”的“酒友”关系,邻居小孩同分吃茴香豆的关系,丁举人同为读书人的关系,偷与被偷,被打与打的关系, “摔下来”了的可怜虫与“爬上去”了的胜利者之间的关系。,咸亨酒店所有的人嘲笑与被嘲笑的关系,填表说明: 社会关系是指小说中与孔乙己发生联系的人物。(注明关系) 生活经历是指小说中孔乙己做过的一些事,表达准确清楚,可根据课文中语言,也可以自己概括。 注意将课文中有关孔乙己的信息都要罗列显示出来。,读过书,终于但没有进学,替人家钞钞书,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顺手牵羊
4、),偶然做些窃书的事,被吊打,常去咸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分茴香豆给孩子吃,教小伙计识字,因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丁举人打断了腿。,用手走来喝酒,(笑声中出场,笑声中退场,用手走着退场),一事无成,不拖欠酒钱,有善良而且热心,好喝懒做、偷东西、迂腐、死要面子,孔乙己是个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而又有诚实善良一面的读书人。,三、分析人物的悲惨结局,小说最后一句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三、分析人物的悲惨结局,死?,死。,死!,好吃懒做、庸俗迂腐、自命不凡麻木不仁的个性,贫富悬殊、世态炎凉、科举毒害的封建社会特性
5、,四、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 的人。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 的人。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 的人。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的人。,穿长衫,好喝懒做,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偶有偷窃,从不拖欠酒钱,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 的人。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 的人。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 的人。,无人关心、可有可无,屡遭冷遇,想和人交流,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 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 迂腐不堪、死
6、要面子而自欺欺人 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 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孔乙己的性格,五、理解人物刻画方法,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矛盾的个性进行刻画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1)概括介绍:,(2)肖像描写:,孔乙己出场时的肖像描写,“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这说明他营养不良和不肯劳动的结果。 “时常夹些伤痕”,是因为他穷困而偶然偷点东西,结果被打伤,这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已是50开外的年龄,又表明他精神萎顿颓唐。 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
7、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好吃懒做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说明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他的精神状态已经到了十分迂腐麻木的程度。,“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 “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第二次出场:,“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
8、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3)语言、神态描写:,“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3)语言、神态描写:,“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4)动作描写:,五
9、、社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1、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作者描写社会风情的有三处: 、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 、从“我”的职务的变换,可以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的炎凉。,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2、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
10、。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四次。 掌柜只在结帐的时候提起孔乙己,他关心的是自己的收入,人们根本不去过问孔乙己的死活,孔乙己在他们心目中是无足轻重的,反映社会的冷漠,世态炎凉。,3、 “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设计这样的情节尖锐的
11、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科举制度造成了两种读书人不同的命运,少数爬上去的,成为残酷的压迫者,多数爬不上去的,成为悲惨的牺牲品。读书人为追求功名而苦读经书,不过是拿经书作为敲门砖,一旦爬上去,就根本不讲仁义道德,就是残酷的统治者。,4、正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有什么用意?,5、“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比一天凉”这里的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加一种悲凉的气氛,使故事情节达到了高潮,同时预示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6、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一个小伙计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
12、(1)“我”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2)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 (3)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剧的意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主题思想,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六、扩展引申,比照阅读,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
13、,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足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
14、。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一、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二、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总 结,这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一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也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