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 何 必 曰 利,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义利观,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2 、培养积极健康的义利观。教学重点:领悟孟子的仁义思想。 教学难点:讨论对孟子仁义思想的现实意义。,背景纵览,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为下列加蓝词语注音。 1、宋牼将之楚 2、然而不王者 3、孳孳为善者 4、蹠之徒也 5、利与善之间也,kng,wng,z,zh,jin,学习第一则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
2、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叟: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远:意动,以为远 有以:有用来办法 利:使动,使获利 何必:为什么一定要 亦:只是 已矣:罢了 何以:以何,用什么 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士:古介于大夫和士民之间的一个阶层 庶人: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 交:互相 征:索取,求取 而 :表承接,就,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怕路途遥远前来,将有使我的国家获得利益的的方法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讲仁义就行了)(如果)大王说用什么使
3、我的国家获利?大夫说,用什么使我的封地获利?士人和平民百姓说,用什么使我自己获利?上层下层互相谋求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乘:兵车 弑:子杀父,臣杀君 家:卿大夫 苟:如果 后、先:意动,以为后,以为先 餍(yn):满足 仁:名作动,有仁德 而:却 遗:遗弃,抛弃 义:名作动,讲道义 后:意动 亦:只是,译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家君主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卿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
4、害国家君主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卿大夫。国家拥有一万而大夫就就拥有其中的一千,国家拥有一千而大夫就拥有其中的一百,(他们的拥有)不是不多啊。(可是)如果把道义放在后却把利放在先,(那么)大夫不杀死国君夺取他的利益就不会感到满足。没有一个有仁德却抛弃父母的人,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自己的国君放在后的人。(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找出文段中孟子表达的中心论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2、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矣,举例论证:
5、不夺不魇,3、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4、再次强调论点,首尾呼应,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举例论证 仁不遗其亲 义不后其君,正反对比论证,王何必曰利,学习选文第二则 宋牼(keng)将之楚,2、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将:将要 之:动词,到,到去 遇:遇到,碰到,相逢 何之:之何,到什么地方去,宾语前置 构兵:交战。构,交结,连接 说(shu):劝说 罢:使停止 遇:投合,符合
6、请:表敬副词 详:形作名,详细的情况 指:通“旨”意旨,意向言:讲述,译文:宋牼将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遇上了他。孟子问道: “先生将要到什么地方去?”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要去拜见楚王劝说他并使他停止战争,(如果)楚王不高兴,我要去拜见秦王劝说他并使他停止战争。在两个国王中将会有与我志趣投合的人。”孟子说:“我不敢问你去劝说的详细情况,希望能听听你去劝说的大致意向。你将怎 样去劝说他们呢?”宋释说:“我将(向他们)讲述两国交兵是没有好处的。”,“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
7、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 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志:志向 号:指所用的提法 悦:意动,感到高兴 以:因而 罢:使停止 乐:意动,以为乐,乐意。乐罢而悦于利,乐于休兵而喜欢利 怀:心里想着 以:来 事:侍奉 去:离开,舍去 以:相当于“而”,表修饰 相接:交接,交往 然而:这样却 未之有:宾语前置,译文 孟子说:“先生的志向是远大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劝说的说法)却不行。先生用利益去劝说秦国、楚国的国王,秦王楚王喜欢利益,因而撤回所有的军队,这会使军队的士兵乐于休战却喜欢利益啊。做臣子 的心里想着利益来侍奉自己的国君,做儿子的心里想着利益来侍奉自
8、己的父亲, 做弟弟的心里想着利益来侍奉自己的哥哥,这样君和臣、父和子、兄和弟最终舍仁义,心里想着利益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使国家灭亡的,还从未有过。,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 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 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 末之有也。何必曰利?”,是:这 去:舍去 以:表目的,来 王:(wng)动词,成王业,做王,译文:先生用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楚两国的国王,秦王楚王喜欢仁义,因而撤回所有的军队,这会使军中的士兵乐意并且喜欢仁义啊。做臣子的心里想着仁义来侍奉自己
9、的国君, 做儿子的心里想着仁义来侍奉自己的父亲,做弟弟的心里想着仁义来侍奉自己的哥哥,这样君和臣、父和子,兄和弟舍去掉利益害,心里想着仁义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能称王的,还没有过。为什么一定要说利益呢?”,宋牼将之楚结构,探讨选文论证方法 :“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反面: 人与人沦为利益关系, “以市道交”,会破坏社会和谐 , 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最终导致国家的覆亡。 “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正面:舍弃私利,用仁义来打动人,则能成就王业。,结论: 何必曰利,正反对比 论证,3、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草率为利者厢之徒也。欲知舜与蹠
10、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而:就 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为善:行善 徒:类 分:区分 间:距离,差别,译文:盂子说:“鸡叫就起来,勤勉地做善事的人,是舜这一类的人;鸡叫就起来,勤勉地谋求利益的人,是跖这一类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是谋求利益跟做善事的差别啊。”,学习选文第三则“鸡鸣而起”,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扬善逐利“鸡鸣而起”一章也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可由此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圣贤之君,杀人魔王,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
11、的含义。 1、上下交征利 2、苟为后义而先利3、吾闻秦、楚构兵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5、愿闻其指 6、然而不亡者7、孳孳为善者 8、舜之徒也9、利与善之间也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提示:1、相互 2、如果 3、交战 4、使停止5、意向 6、这样而 7、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8、类 9、差别 10、背离),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1、苟为后义而先利_ 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_,(提示:1、2均意动用法),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1、先生将何之_ 2、未之有也_,(提示:1、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2、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字词梳理,一通假字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二一词多义遗未
12、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留待作遗施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乘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因利乘便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吏士喜,大呼乘之,“指”通“旨”,意旨,意图,遗,遗弃,遗,丢失的东西,遗,赠给,遗,丢失,乘,一车四马,乘,趁着,乘,乘坐,乘,追逐,四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形容词意动用法不远千里而来名词意动用法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事,侍奉,王,称王,利,对有利,远,意动用法,以为远,后,意动用法, 以为后,五文言句式,判断句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倒装句先生将何之?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何以利
13、吾国,者,也,表判断,宾语前置,应为“先生将之何”,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宾语前置,应为“以何利吾国“,判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不吾知也。 毋吾以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何以战?先生将何之?、由“之”“是”“焉”帮助构成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而不解 惟令是听,探讨:“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提示: 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非标准答案),孟子的义利观,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所谓义,一般是指与礼制紧密相关的封建道德规范。所谓利,泛指利益,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利益。可见,义利问题就是指人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对于我们今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