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刿论战(先秦:左丘明) 东海外国语学校 李春友,2017.11.25.,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战例 2.了解写作背景 3.疏通课文的意思 4.熟读课文注意停顿 5.重点词语的积累,预习案,1.了解写作背景。作者 2.熟读课文注意停顿 3.疏通课文的意思 4重点词语的积累5熟读课文了解战例,导入-致同学,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
2、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为何能取胜呢?,检查预习效果,1.了解写作背景。作者 2.熟读课文注意停顿 3.疏通课文的意思 4重点词语的积累5熟读课文了解战例,作者,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
3、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左丘明,背景,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 春秋时代,齐国是个大国,鲁国是个中等国,齐强鲁弱,齐大鲁小。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省境内,齐在北,鲁在南。在齐鲁两国之间,靠近黄海,还有一个小国叫做莒国。 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 曹刿论战所写的故事,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国有个国君叫齐襄公,荒淫无道。他的两个弟弟逃到国外避难,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公子纠逃到鲁国。鲁庄公八年和九年,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毋知相继被杀,
4、国内无君。这时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莒国也派兵护送公子小白赶回齐国。 结果是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春秋时有名的五霸之长)。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并迫使鲁国杀死同他争夺君位的公子纠。 但齐桓公还不甘心,第二年,即鲁庄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鲁国。鲁军在曹刿的出色指挥下,在长勺把强大的齐军打得大败,赶出了鲁国的国境。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朗读曹刿论战,春秋时代,齐国是个大国,鲁国是个中等国,齐强鲁弱,齐大鲁小。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省境内,齐在北,鲁在南。在齐鲁两国之间,靠近黄海,还有一个小国叫做莒国。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
5、位。齐国有个国君叫齐襄公,荒淫无道。他的两个弟弟逃到国外避难,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公子纠逃到鲁国。鲁庄公八年和九年,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这时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莒国也派兵护送公子小白赶回齐国。结果是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春秋时有名的五霸之长)。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并迫使鲁国杀死同他争夺君位的公子纠。但齐桓公还不甘心,第二年,即鲁庄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鲁国。鲁军在曹刿的出色指挥下,在长勺把强大的齐军打得大败,赶出了鲁国的国境。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曹刿论战 先秦:左丘明,十年春,齐
6、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 同:遍)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
7、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疏通文意,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 同:遍)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关于下列的文言词语你在哪篇文章还学过。是什么意思,3.齐师伐我:。师,军队。 公将战,曹刿请见。将:将要。请求拜见 4.伐:攻打。 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8.谋:谋议。 9.间(jin):参与。 10.鄙:鄙陋,目光短浅。 11.乃:于是,就。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1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专:独自专有,个人
9、专有。,14.必以分人:以,把。 15.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16.牺牲玉帛(b):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7.加:虚报夸大。18.小信未孚(f):(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19.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0.狱:(诉讼)案件。 21.察:明察。 22.情:实情。 23.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24.可以一战:可,可以。以,凭借。,25.战则请从:从:随行,跟从。 29.驰:驱车追赶。 32.遂:于是,就。 33.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34.既克:既,已经。 36.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
10、振作士气。作,振作。 37.再:第二次。 彼竭我盈: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40.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42.靡(m):倒下。,2、解释下列各句中红色词语古今的不同意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 今义: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古义: 今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 今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事业舍生,引申为丢弃某种利益,可以凭借,表示可能,许可,参与,隔开,不连接,案件,官司,监牢,课堂练习,3、一词多义辨析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故 既克,公问其故民弗从也 从 战则请从既克
11、,公问其故 其 吾视其辙乱 其乡人曰,(所以),(缘故,原因),(听从),(跟随),(这样,如此),(他们的,指齐军的),(他的,指曹刿的),课堂练习,之,肉食者谋之,忠之属也,公将驰之,以,何以战,必以情,必以分人,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助词,无实意。,凭借,按照,把,课堂练习,作业-1.翻译下列各句,1.夫战,勇气也:。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5.何以战: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业-2词类活用,
12、1.神弗福也: 2.公将鼓之: 3.忠之属也: 4.公与之乘: 5.下视其辙: 6.齐师败绩: 7.必以情:,作业-3一词多义,1.故: (公问其故) 。(故逐之) 。 2.从(民弗从)(战则请从) 3.其: (其乡人曰)。 (吾视其辙乱)。 4.以:(何以战)。 (必以信)。 (必以分人 5.请: (曹刿请见)。(战则请从)。 6.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7. 间:(又间(ji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颓(tui)然乎其间(jan)者)。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n)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安得广厦千万间)。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虽与外人
13、间隔)。(奉命于危难之间)。 (时时而间进)。 9.焉:(又何间焉)(惧有伏焉),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魅力 .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古人克敌制胜的智慧。,课文探究,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鲁国并无作战准备,仓促迎战。曹刿身份卑微, 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表现他强烈的爱国热情。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体现了曹刿什么 性格?(那些地方表现鲁庄公的鄙) 全文的中心句,贯穿全文,反衬了曹刿的远谋;显示了曹刿的 自信,表现对统治者的蔑视。 4.庄公的仓促迎战、乡人的阻止,说明了什么? a目光短浅,b.乡人劝阻,说
14、明对国家的关心,爱国热情。对当前形 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战前政治准备感到 忧虑, c。同时这一插叙,事故是一开始就横生波澜。,鲁庄公认为作战前需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任何评价的?(用原文句子回答) 凭小恩小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凭神灵保佑。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凭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对庄公作战条件的“两个否定”和“一个肯定”,说明了什么? 说明:曹刿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上具有远见卓识,他认识到了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1.为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 鲁
15、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 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 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2.“战则请从”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构上有-内容上-)自然过渡到下文战争过程中实战经验的描述。 表现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鼓,驰,未可,公将鼓之,公将驰之,齐人三鼓,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1)反攻时机:(2)追击时机:,“齐人三鼓”之后,“辙乱旗靡”之时,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抓住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作出正确的判断。,可矣,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探究交流,“齐人三鼓”之后,指挥鲁军作战的
16、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俩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鲁庄公鲁莽无知,再一次表现了“肉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而曹刿却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探究交流,第二段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 选择了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 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
17、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探究交流,“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突出庄公之“鄙”,不懂军事。曹刿认为最佳的进军时机是什么?最佳的追击时机是什么? 彼竭我盈”之时,辙乱旗靡之时鲁国战胜齐国,除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这一先决条件外,在作战时还必须采取什么策略? 必须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抓住有利战机。,探究交流,课文总结小结-曹刿和鲁庄公有什么不同,曹刿: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军事上善于把握战机 远谋详察敌情 具有爱国精神 对比衬托 庄公:在政治上昏庸无能 在军事上急躁冒进 鄙 但能勇于纳谏课文运用 、 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为了突出曹刿的形象, , , , 。文中处处以鲁
18、庄公与曹刿对比。,远 谋,战前,战中,战后,取信于民,捕捉时机,分析胜因,5.曹刿的性格特征,一知“民心向背”,有为国分忧的精神; 二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 三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曹刿形象总结:,政治上深谋远虑 军事上有卓越的 指挥才能具有爱 国情怀,昏庸无能 目光短浅 鲁莽草率 急躁冒进 但能听取正确意见,鲁庄公形象总结:,主题(战争故事),本文记叙了 和 史实, 说明了 和 的道理。 表现了曹刿 和 , 赞美了曹刿的 .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现了曹刿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
19、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课堂练习,表明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_。 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取信于民的一句话是_。 表明曹刿善于详察敌情的句子是 _ ,_。
20、 鲁国转入反攻的战略时机是_ 之时。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_。 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是:_。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性默写,课堂练习,“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彼竭我盈”或“齐人三鼓”,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一鼓作气,彼竭我盈,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1、位卑未敢忘忧国。 2、勇于毛遂自荐,承担责任。 3、做事情要一鼓作气。 4、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1.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疲
21、敌制胜最早、最典型的战役,在中国战争史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曹刿的军事思想对现代人的启发很大。,拓展延伸,3.我眼中的鲁庄公,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前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 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任人唯贤,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不耻下问,“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拓展延伸,写法探究,1.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
22、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浅陋 ;曹-有远谋 战时:鲁- 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曹- 详察敌情,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知; 曹- 细说原委 好处是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卓越军事才能。 2.文中还写了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有何作用”? 对比。乡人劝阻,衬托说明曹刿对国家的关心,爱国热情。对当前形 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战前政治准备感到 忧虑,c。同时这一插叙,事故是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3、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 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一。源于曹刿论战的成语,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3、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4、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同学们 本人愿意给你的学习带来愉快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