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研究的语言学途径摘要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试图结合传统诗歌鉴赏与现代语言学理论,多角度分析理查德?拉夫雷斯的出征,赠鲁卡斯特 ,证明形式即是意义的体现这一系统功能语言学观点,同时也为研究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在诗歌中体现提供一条有借鉴意义的途径。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 理查德?拉夫雷斯 出征,赠鲁卡斯特1、引言 对于诗歌的研究,传统上从考查作品的写作背景、文化背景、作者生平及其相关作品入手。探讨其主题、功
2、能及美学价值。正如Leech(2001,F39-40)在其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 ry)一书中所指出的:“对于每一诗,要进行详尽而有价值的研究,都需要对其背景有所了解,诸如作者生平、知识结构、社会背景等能在分析作品之前对其阐明其背景是最为理想的。 ”然而,仅靠作品背景和从意义角度对诗作进行分析,难免在结论上留下主观化的迹象。事实上。传统的诗歌评论也并非完全如此。对于格律的考察就是从形式入手的。然而。从科学的严谨性的角度考虑,无论从形式还是意义入手对诗歌进行评论,都应该有可靠的理论框架和严密的操作程序作为基础。韩礼德
3、(1994)创建的系统功能语法(可参考 Thompson 1996;Bloor & Bloor 1995)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通过文本形式研究其意义的理论框架。应当指出的是,将语言学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分析已在文体学领域取得可喜成果(主要研究者有 Leech 1969;王佐良 1980,王守元1985/2000)。将系统功能语法应用于英诗分析的目前我们见到的只有黄国文(2002a,2002b)。 我们结合传统文论。应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分析理查德?拉夫雷斯(Richard Lovelace)的出征,赠鲁卡斯特(To Lucasta,On Going to the War 以下简称出征)一诗,验证当代
4、语言学理论应用于诗歌分析的可行性和可信度。为便于对诗歌的理解,我们首先介绍作品背景。进而进行功能语法分析,最后给出结论。 1、理查德?拉夫雷斯其人其作 11 骑士派抒情诗人理查德?拉夫雷斯 理查德?拉夫雷斯(16181658),英国诗人,出生于英格兰的肯特郡,他是威廉姆?拉夫雷斯爵士的长子。就学于伦敦近区的查特豪基斯公学。1636 年,仅在牛津学习了两年的拉夫雷斯以其翩翩风度备受赞赏而被授予硕士学位。随后的几年里,他或是在伦敦,或是在肯特寓所。1639、1640 年作为一名战士参加了苏格兰战役。1642 年,他作为肯特郡保王党代表向议会下院条陈所谓的“肯特郡请愿书” ,“请愿书”被焚,拉夫雷斯
5、获罪。被囚禁在威斯特敏斯特的盖特豪斯监狱数周。查理一世被处决后。拉夫雷斯被保释出狱,之后留在伦敦。1648 年因参与肯特暴动而再次入狱。 12 砾石之中的几颗珍珠 拉夫雷斯在英国诗坛的地位非常特殊。在他的作品中,有两三首几乎收入每一部英诗诗集。这几首诗久负盛名。名符其实。除了这几首诗外,他还写下了大量的抒情诗、叙事诗和赞美诗。客观的说。莎体十四行诗的弊端在这些作品上暴露无遗,加之十七世纪抒情诗人的荒谬和铺张,表达上的过分省略,句法上的颠倒和扭曲,思路的复杂,不连贯,这些诗如果像他的两个剧本一样不发表,可能会更有益于他在文坛的声誉。 通常认为他的诗作是漫不经心的即兴之作,只是战事稍暇的消遣。而事
6、实上在其不甚顺畅一生中。消闲创作的时间远多于从事战事的时间。大学期间,他便写下了第一部喜剧学者 ,1640 年完成了第二部作品一悲剧战士 。根据相关史料,两部作品都未曾搬上舞台。在第二次坐牢期间。他对平时随意发表的一些诗进行修改整理,汇集成册,于 1649 年以鲁卡斯特为名发表。书名源于一位与他有私情的富有的美人,名谓 Lucy Scheverel,诗人称呼她 Lux casta。史料表明,她听说拉夫雷斯在敦克尔克受伤身亡,就嫁给了另外一位爵士。 和他的其它诗作相比, 出征一诗简直是一件艺术的奇迹。在这首诗中。没有其他诗中存在的卖弄学问和刻意雕琢的迹象。诗中没有已往诗篇中渗透出的狂妄,也不像他
7、所写的其他作品充斥着令人费解的词语。诗篇形式之简洁,思想之高贵。情感之真挚,简直可谓尽善尽美。诗歌的主题是爱情与战争,像其它玄学诗歌一样,启发读者对生命的思索。以上为文学评论界在通读其大量作品的基础上从文学的角度对该诗的评判,下面我们将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本诗的蕴涵。 2、 出征的系统功能语法分析 21 出征的人际功能分析 根据韩礼德(Halliday 1994:68)的系统功能语法,交际目的之一就在于建立和保持适当的社会联系。交际在本质上具有双向性。我们告诉别人某事的目的,或者是以此改变或影响他(她)们的态度或行为,或者是解释我们自己的态度或行为,或者是让他(们)为自己提供信息,等等。功能语法
8、是以语言系统本身已经演化为(或者正在演化为)具有我们需要的功能为前提的。因此,我们说互动是言语活动的本质就意味着可以在言语中识别出互动的语法成分,这就是功能语法所讲的语气系统(mood system)与情态系统(model system)。在出征卜诗中,作者以祈使语气(参考 Halliday 1994:71:Thompson 1996:41)开头,确立了自己的主导地位。在这个无标记的祈使小句中,限定成分只是显示句子的极性(polarity)。可以认为,该小句不具商讨性,因为句子中不存在情态和时态成分。句中的呼语并非言语对象,下面另做讨论。但是,小句的祈使词却不是一般的动作词而是言语词“tell
9、” ,这就降低了文本的命令程度而提高了可商讨性(表 1)。从极性(polarity)上看,诗行用了古旧用法,将否定词 not 置于补语之后,突现了诗人感情之强烈。诗人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了这种将商讨性言语词应用祈使语气之中的平衡,既掌握了表达的主动,又不失其骑士风采。接下来的二、三节是两个小句复合体,均为陈述语气(表 2,表 3)。在人际功能方面,诗中另一显著特征是呼语(appellation)的两次运用(第一节第一行和的 sweet 第三节第三行的 dear)。在书面英语中,呼语是不可以随便使用的。在句中或句末使用呼语往往是用来识别言语对象或保持和赠强已有的社会关系。诗中的两次使用显然属于后者。
10、这正好印证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表面上诗人认为出征重于情爱,而这样写只不过是陪衬诗人对其情人的爱情之真挚。更进一步说明,诗人抛开情 人奔赴战场,并非无情,也不是单单为了荣誉,而是为了深爱的情人。 22 出征的经验功能分析 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时,显然是在用语言表达客观世界在脑海中的反映,从这个角度探讨语言的运作,主要是考察语言信息的“内容”而非语言使用的目的。(Thompson 1996:76)语言的这种用以谈论主客观世界及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功能在功能语法中称之为经验功能。韩礼德通过及物性来表述这些概念。在出征的三个诗节中,分别涉及言语、物质、关系三个过程。在言语过程中。说话人是 sweet
11、,受话人是诗人本人,说话内容是(not)I am unkind,陈明诗人的态度。在物质过程中,动作者是诗人。目标是 a new mistress/the first foe。过程是 chase,这是一个双关,英文的 chase 既可以表示对情人的追求,也可以表示对敌人的驱逐。在认同型(identifying)关系过程中,被认同者是 This inconsistency,认同者是 such as you too shall adore;同时,this inconsistency 是标示。such as you too shall adore 是价值。通过分析表明 inconsistency 只是
12、表征。其内涵是本小节中所表达 Love thy dear so much。 诗人巧妙地将三个过程熔为一体:表明意愿、描述行动最后条陈结论一我奔赴战场只是为了“更爱你” 。 23 出征的语篇功能分析 语篇功能分析旨在研究说话者是如何恰当地建构自己的信息以达到有效表达的目的的。(Thompson 1996:117)在出征的第一个诗节中,存在一个小句复合体(clause complex),控制句为一个古旧体(obsolete grammatical structure)的祈使句, “Tellnot”构成无标记的主位,意谓诗人请求他的情人不要去做小句投射的内容。接下来的依赖句是一个直陈句以有标记的状语
13、“thatfrom the nunnery of thy chaste breast and quiet mind to war and arms”作为主位。一般来说。讲话者会选择已知信息作为主位以引起听者注意,将新信息置于述位作为句子重心。但若主位是有标记的,则句子的重心就会前迁至主位之上。这就意味着诗人有意将不得不“离开你贞洁的庵院奔赴战场”放在突出位置,强调事实的客观存在。为节省篇幅,我们将诗歌的第二节的语篇功能图示如下(表 4,表 5): 24 出征的韵律分析 我们将韵律也纳入本文的研究之列是因为诗的韵律范式是通过声音形式表达意义的有效手段。韵律通过有规律节奏和停顿来表达。在英语语音系
14、统中,由一个重读音节和依赖于它的一个或几个非重读音节构成的结构单位称之为音步(Halliday 1994)。对于诗歌的韵律分析主要是判断诗中的主导音步格式,每个诗行中的音步数,判明韵律的变化(Wang 1993:213)。 不难看出。 出征的三个诗节是四三四三步的谣体(Ballard Meter)(参考 Wang 1993:25),但格律并不规范,大体以抑扬格为主。抑扬格主要用于低沉的、忧郁的主题。奔赴战场,无论是为了荣誉还是正义,都不是一件令人轻松的事。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格律的变化。正如 Perrine(1977)所说的:“一切艺术主要在于重复与变化二要素的调配,如果格律的抑扬间歇过于规范化,
15、其结果是失去变化、形成机械式,产生单调感。诗的基本格律确定了之后,凡有别于这一基本格律的变化,就能显示其重要意义。诗人这时便可利用格律来强调他的思想内容。 ”在诗的一开始。诗人用了一个扬抑格。接着是一个诗中少用的扬扬格。根据王宝童(1993:181)所讲,扬抑格“最适合愉快的主题,在表达上可用于强调” 。这看来似乎与整首诗的主旋律相悖。但我们认为这恰恰表达了诗人所要表达的蕴含的主题。我们在本文的一节曾经说过。这首诗表面上表达的似是诗人视战争高于爱情,但通读整首诗就会发现将该诗划归为情诗更为合适。战争的概念完全受矛盾的感情所支配。第二节的第一个韵脚也是同样道理。 3、结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16、,传统的文论和系统功能语法在应用于英诗分析方面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而系统功能语法这条途径则更为客观,更具说服力。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形式与意义的统一性。我们将系统功能语法应用于英诗分析,验证其可操作性,只是一种尝试。尽管将当代语言学理论应用于文学评论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将系统功能语法应用于英诗分析却并不多见。由于文献和个人经历及水平所限,本文难免显得粗拙。例示也不够明了。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研究。比如:诗行的语调蕴含的意义何在?诗中语法隐喻作何解释?我们可否将功能语法的发展一评价理论应用于英诗分析?等等。如果说这篇文章有价值的话,也只不过是激发大家对当代语言学理论应用于文学评论和文学分析的进一步研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