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昆山名人的名字号讲义.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5412819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山名人的名字号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昆山名人的名字号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昆山名人的名字号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昆山名人的名字号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昆山名人的名字号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昆山名人的“名、字、号”趣谈鹿城故事讲义王晓阳看到标题,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关于“名字”的讲座。我们知道,名字对于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孩子还没有出生,父母就要引经据典,苦思冥想,要给孩子取一个好的名字,希望孩子顺风顺水,平平安安。姓牛就叫牛得草,姓马就叫马平川。名字往往表达一种愿望、期待或者祝福。那么,好的名字真的能够给人带来好运吗?名字和人一生的命运真的有关联吗?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有的。历史上确实有很多故事,能够说明人的命运和人的名字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举个例子:过去科举制度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读书的知识分子都要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进身之路。科

2、举考试也是层层把关,要经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重重科考,才能功成名就,考上进士。考上进士就可以做大官了,相当于今天的国家组织部选拔干部的考试。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参加完殿试以后,主考官就把名次等级评定下来,交给皇帝审阅。皇帝用朱笔一勾,就算通过了。试卷放在下面,名字放在上面。皇帝有兴趣就看看试卷,没有兴趣就不看试卷了,直接在名字上用红笔打个勾,就算通过了。这一次,主考官就把名字给报上来了。皇帝懒得看试卷,直接就看名字。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皇帝看了第一名和第二名,都没有吭声,看到第三名的时候,忽然说:“这一个怎么是探花呢?改成状元吧!”皇帝金口玉言,让改就得改呀。这

3、主考官就纳闷,问道:“您也没有看卷子,为什么要把这个人改成状元呢?”皇帝指着这个人的名字说:“你看,这个人姓盛 ,叫主明 ,合起来就是圣主明!你想呀,开科取士,金榜诏告天下,那是举国欢欣、万众瞩目的大事情呀!明天发榜公布,百姓们一看,头名状元是谁呀?圣主明!这不是夸我吗?圣主英明,慧眼识才俊,选拔的头名状元就叫圣主明,这是多么好2的吉兆啊!”于是盛主明就变成状元了!敢情是名字取得好,探花变成状元了!那么名字取得不好呢?我们再举个例子:还是科考,主考官拿着名单呈报给皇帝。皇帝还是不看试卷,直接就看名字。一看头名状元,气就不打一处来,骂道:“赶快把这个人给我抓起来,杀掉!”主考官在那儿愣半天没反应

4、过来,怎么好好的,要把头名状元杀掉呢?皇帝就说:“你看看这头名状元,叫王国军。王国军!亡国之君!这不是骂我吗?明天红榜发布,诏告天下,多少百姓扶老携幼,呼儿唤女,都来观看,一看头名状元是谁?原来是个亡国之君呀!敢情我招遍天下人才,就招个亡国之君呀!这不是让百姓笑话我目不识才,国朝无人嘛!可气可恼,杀掉杀掉!”主考官连忙劝呀,说:“这名字乃是父母所取。如果有罪,罪在父母。要杀应该杀其父母。现在因为儿子之罪杀其父母,违背了纲常伦理。 ”纲常伦理是什么呢,就是过去的道德规范。很有约束力,皇帝也要遵守的。古代以“孝”治天下,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在家孝顺父母,出外尽忠国君。这样一说,皇帝也不好杀了,

5、“那就把这个人去掉。终生不用!” 。你看看,因为名字取得不好,差点丢了性命。你说名字重要不重要吧?有人说了,你说的都是故事吧,历史上有没有真实的事情,就是和名字有关的?我说有。明朝有个大学问家叫沈德符,浙江嘉兴人。他有一本书叫做万历野获编 ,这本书记载明朝的史实非常详尽,是研究明史的重要史料。其中就有关于名字的故事。有两个考生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名字起得不好,最后没有被录用。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嘉靖皇帝喜欢长生不老,成天在那里炼丹。不理朝政。朝政都不理,更没心去看卷子了。主考官把中榜的名单拿过来。嘉靖皇帝就去看名字,看了一遍,拿个红笔,勾掉了两个名字。一个叫“孙曰恭” ,一个叫“徐辖”

6、。主考官纳闷呀,皇帝不认识这两个人呀,怎么给勾掉了呢?嘉靖皇帝就跟他解释:“孙曰恭,就是孙暴!徐辖,就是害今,开科取士,是选拔官吏的,用之为国家栋梁,替代天子行使命令。应当爱民如子,造福百姓,焉用这等暴民害今之徒!”3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十年寒窗,好不容易经过了层层的选拔,考中了进士,却因为名字取得不好,改变了人生的命运。终身不用!那么名字和人的命运能说没有关系吗?这样的例子,在古代并不罕见。唐朝有个大诗人叫李贺,他的名句有“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出生在王室之家,七岁就能够写诗做赋,才名震惊天下。当时大文学家韩愈亲自去他家里拜访他,对他赞不绝口。这样富有才华的诗人,

7、应该有很好的命运吧,但是李贺一生却穷苦潦倒,不到 27 岁就死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父亲的名字,改变了一生他的命运。李贺的父亲叫“晋肃” , “晋” “进”同音。因为李贺要考的是进士,如果考中就成为“进士” ,犯了父亲的名字的忌讳,所以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样的理由显然是很荒唐的。当时韩愈就撰文批驳,说:其父名晋,其子不能考进士,若其父名仁,其子不能为人乎?但是这样也不能改变李贺的仕途。在古代,科举考试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不能参加科考,满腹学问就没有用武之地。李贺因此内心痛苦不堪,虽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名诗,流芳百代,但是因为内心苦闷,心情抑郁,27 岁就死了。如果没有名字的缘故,李贺的人生命运就

8、要改写了。要说名字对于人的命运没有影响,这个还真没有说服力。有人问了,今天是讲名字的命理学吗?不是的。今天我们讲昆山名人的“名字号” 。我们希望从名字这个角度入手,对昆山名人名、字、号进行解读,了解名人一生的命运轨迹和经历故事,从而熟悉昆山的名人和他们的成就,进而了解我们的昆山文化。在讲这个课题的同时,我们先讲古代的“名、字、号”问题。名,就是名称。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个名称代号,就是名。过去一个孩子出生后,父母就给他起个“名” ,这个名又叫做“小名” 。 (这里区别一下,小名是比较私人化的名字,不是贱名。贱名是为了孩子好养活,起个贱名。阿毛阿狗一类的。过去的大家庭,不会给孩子起贱名。为什么叫小

9、名呢,是说这个名字不能被别人随便叫的。除了长辈、师尊、国君,其他人不可以叫的。 )比如说,梁辰鱼,字伯龙。梁辰鱼是浣纱记的作者,昆山正仪人。我们看到当时文人称呼他,都说“梁伯龙” ,没有人叫他梁辰鱼。为什么呢?因为辰鱼是他的小名,称呼小名对人是不礼貌的。4什么叫字呢?字是名的补充。孩子长大以后,到了二十岁上,表示孩子长大成人了,就取个字,这个字是供孩子在社会上使用的。梁辰鱼的字是伯龙,你们都可以称呼。字往往和名形成补充,比如“鱼”到“龙” ,就表示一种美好的祝愿,所以字又叫表字。比如:张飞,字翼德;赵云,字子龙。翼是飞的翅膀,云是龙的随从。我们亭林园有个“刘过墓” ,刘过是南宋一个文学家,名过

10、,字“改之” ,有过错就要改正,所以,这些字都是对名的补充。这是名和字。然后,就是号了。什么是号呢,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 。古代文人雅士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注意了,号是自己起的,所以就很自由。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法、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别号。比如一个人比较向往田园生活,就给自己取个号,叫“田园老农” ,一个人喜欢梅花,就给自己取个号,叫“梅花居士” 。这个号往往很雅致,是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人才有的。如果一个农夫,每天耕作为生,也给自己取个号叫“田园老农” ,也是可以的,但是就没有什么味道了。这是“名、字、号

11、”的不同含义。我们今天要讲昆山历史上的 10 位名人。重点讲四个:昆山三贤顾炎武、归有光、朱柏庐,名臣宰相顾鼎臣。其他的像沈万三、毛澄等,稍微讲一下。顾炎武独木撑天的爱国者名人类型:思想家 人气程度: 顾炎武有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至今成为激励中国人勇敢承担国家责任的座右铭。顾炎武的著作和思想,影响很大。在国外,也有顾炎武思想的研究会。所以说,顾炎武的思想和影响,是世界范围的。所以说,人气程度是五星级的。顾炎武,原名顾绛,字忠清,号亭林。绛的本意是早上太阳出来时候的大红色,忠清的含义是“忠直清正” 。顾炎武的前半生,可以用忠直清正来概括。顾炎武出生在江东望族顾姓家庭中,从高

12、祖、曾祖、祖父三代人里,出了四个进士,都在朝廷中做官。顾炎武的母亲姓王,这个王姓的母亲不是生母,是他的嗣母,顾炎武出生不久,就被过继过来,所以等同于生母。王氏顾炎武的嗣母,也出生在诗礼传家的大户人家,读过书,很有节5气。当时她和顾家约了婚姻,但是顾同吉得了急病死去。等于说是“望门寡”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公婆都不想让她守节,但是王氏很有主见,一定要守节,最后未婚守节,成了顾家的节妇。后来就立一个嗣子,就是顾炎武。可以想象,顾炎武在这样一位嗣母的抚养下,树立了忠君爱国的传统道德观和强烈的民族节气。明朝灭亡之后,王氏绝食十五天,粒米不进,以身殉国。顾炎武的亲弟弟顽强抵抗清军被杀,母亲和弟媳自杀未

13、遂,死里逃生。家庭和国家的灾难,对顾炎武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号召。那么,顾炎武是不是这样做的呢,我们来看看顾炎武在明朝灭亡之际的活动。第一,争夺苏州战。跟随昆山县令进攻苏州。清军的铁骑到达苏州后,江南的义军聚集在松江、昆山等地,互相联络,反抗清军。顾炎武就参加了这支军队,攻打苏州。但是清军是一支训练有素,勇猛无比的军队,而义军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民众组织的,所以苏州兵败,顾炎武等退守昆山。第二,昆山保卫战。此时昆山很多大户人家都非常惊慌,携家带口,到周边乡镇避难去了。1645 年七月初二,清军大兵压境,顾炎武和昆山县令,昆山民众一起,同仇敌忾,顽强抵抗,激战几天

14、几夜,最后昆山城失守。清军的铁骑是能征惯战的正规部队,昆山的守城者大都是文弱的书生,双方力量悬殊,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昆山城破之后,城中四万民众惨遭屠杀。顾炎武逃出昆山,继续从事联络和抗清工作。顾炎武在明朝灭亡之后,被迫隐姓埋名,改名“顾炎武” 。 “炎”是炎黄子孙的炎,表示自己是炎帝的后代。武,是武力的武,表示的是顾炎武对清朝的态度,他决定以自己的匹夫之武力,对抗整个清王朝的入侵。从上面事例中可以看出:顾炎武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匹夫之力” ,拯救已经灭亡的故国。不遗余力,竭忠尽智。但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想用个人的力量,阻挡江山兴亡更替的历史车轮,显然是螳臂当车。明朝最终还是灭亡了。这时

15、候,顾炎武把“字”也改掉了。过去叫“忠清” ,现在改为“宁人” ,宁就是南京,表示自己永远是明人。后来这个“字”还救了顾炎武的命。要说名字能救人的命,这事还真的很新鲜。顾炎武的“宁人”这个字是怎样救命的呢?6清初时候,因为反抗清朝的知识分子很多,所以清王朝大兴“文字狱” ,对忠于明朝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字株连” ,大行杀戮。其中最著名的“明史案” ,牵连受害的知识分子多达数百人。被残害的有 70 人,被流放充军的数百人。这场文字狱把顾炎武的两个好友牵连进去,顾炎武虽然侥幸没有被卷进去,但是他保留的珍贵的明史资料被毁掉了。后来,又出现了一个文字狱,关于一本忠节录的书被告发。有人告发,是顾炎武拿着这

16、本书去刻印的。忠节录这本书,收集的都是明末爱国诗人的诗集,前面还有归庄做的“序” 。归庄是昆山归有光的曾孙,顾炎武的好朋友,一直和顾炎武一起抗清。按说这件事能够把归庄和顾炎武都卷进去。庆幸的是:告发的人拿到的只是一个传抄本,前面的序破损了,所以归庄就躲过一劫。而上面有一篇文章,叫顾推官传 ,文章中提到“晚与宁人游” , “有宁人为状”等,这样就把顾炎武牵连进来了。朝廷公告涉案人都到济南去陈述。顾炎武刚到济南就被抓起来了。这个时候,清朝对反清的知识分子是很残酷的。顾炎武也知道,如果承认宁人是自己,那么谁也救不了他了,等待自己的就是死路一条。于是顾炎武坚决不承认。告状的人也拿不出证据,说“顾宁人”

17、就是顾炎武,这样,案子就僵持下来。这时候,顾炎武的亲朋好友兵分三路前来营救。第一路,是顾炎武的外甥徐氏三兄弟,这时候都在朝廷做官;第二路,是清朝名士朱彝尊。这个人学识渊博,是清初“浙西词派”的领袖。他当时在山东巡抚手下做文书,对山东巡抚有一定的影响力。朱彝尊对顾炎武非常敬慕;第三路是顾炎武的好友,不远千里赶到济南,前来营救。在这么多人的合力帮助下,历经七个月,才把顾炎武从监狱里捞出来。如果这里用的不是“宁人” ,用的是顾炎武,那就没有人能救他了。所以说,这个“字”救了顾炎武的命。但是从此以后,他也不敢再用“宁人”这个字了。我们总结一下,顾炎武前半生叫“忠清” ,他忠直清正,为自己的国家竭忠尽智

18、,履行了知识分子的最大的责任。后半生呢“炎武” ,用自己的匹夫之力,维护着自己炎帝子孙的尊严,用武力来对抗侵略者,保护自己的国家。顾炎武的两个名字,正是他一生行事的写照。朱柏庐理学思想的实践者7名人类型:理学家 人气程度:朱柏庐也是三贤之一,他是明朝著名的理学家。和顾炎武是同时代人。但是他的思想和顾炎武不同。顾炎武是思想家,对于社会、国家、政治、文学有很多的论证,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朱柏庐没有这些思想上的深入发掘,他更看重对传统理学思想的研究,不仅翻译了很多理学著作,而且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因此用精楷手写了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躬行实践理学的思想,从这个角度讲,朱柏庐算

19、是一位教育家。有的观众会问:理学家是什么呢?理学是中国一种传统的人文教化思想。从南宋开始,制定严格的三纲五常制度,就是把人的处世方式做一个严格的规定。比如:妇女要遵守“三从四德” ,士人要“忠君报国” 、 “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就是保持自己良好的修养,“日参省乎己” ,齐家呢,就是要孝顺父母,爱护弟弟,做妻子的表率。自己的品德好,家庭和睦,那么社会就会安定很多,然后才能谈到治国平天下。这就是理学家的治国思想。朱柏庐就是这样一位理学家。他一方面把圣人的著作做一个注释,完成了理学著作删补易经蒙引 、 四书讲义等,另一方面积极实践,教育子弟们都遵守理学要求的行为规范。 朱柏庐治家格言就是这样

20、一个教导子弟的书,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其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句,尤脍炙人口。 治家格言是一篇家教名著,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朱柏庐,名朱用纯,字致一。 “用纯”是说做学问用心专一, “致一”指做学问要专心致志,才能取得高的成就。朱柏庐一生治学严谨,他的为人做事,都是躬肃认真的,力求全心尽致,我们从他的著作和为人方面,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一生,都是“用纯专一”的。几十本教材都是小楷手抄的,可见他做事情的专一和耐心的品质。我们说朱柏庐这个名字不是他的名字, “柏庐”是他的“号” 。朱柏庐为什么用

21、这么个号,还有一个故事。我们知道,中国理学的思想很重视“孝道” ,中国传统上流传下来有“二十四孝”图。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有“王祥卧冰” , “董永卖身葬父”等。还有一8个人,是晋代的王裒,他是二十四孝中“闻雷泣墓”的主角。王裒是魏晋时代营陵人。 (今天的山东昌乐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在朝中做司马。因为耿直直言,竟被司马昭杀死。王裒从此隐居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朝廷多次征召都不肯去。母亲死后,埋在山林。母亲生前怕雷,每到雷声响起,他就跑到母亲墓前跪拜安慰母亲。后来他在墓室旁边盖了房子,住在墓室旁边,每天早上和晚上经常到墓前跪拜,攀柏枝悲号流涕,阅读诗经里的蓼莪 ,就悲痛落泪,

22、十分孝顺。他的事迹在晋书、 册府元龟等书中都有记载。所以“柏庐”就成了“孝义”的代名词。朱柏庐用“柏庐”做自己的“号” ,就表明朱柏庐是以王裒作为自己景仰的人物。奇怪的是:朱柏庐的一生命运,和晋代王裒,竟然有出奇的相像。(一)父亲惨死的遭遇:古代,父亲为家中的“天” ,父亲惨死的经历,会对孩子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王裒的父亲,因为一句话的直言,被皇帝杀死。朱柏庐的父亲叫朱集璜,清顺治二年(1645 年)其父在守昆城抵御清军时遇难。这场战争我们前面提过,顾炎武就参加了这场昆山保卫战。侥幸的是:顾炎武在城破之前就逃脱了,而朱柏庐的父亲誓死抵抗,以身殉城。朱柏庐昼夜恸哭,痛不欲生。这件事影响了朱柏庐今

23、后的志向。(二)誓不为官的志向:古代理学有一种观念:“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在讲究孝道的封建社会,父亲被朝廷杀死,儿子就发誓不做朝臣。这是理学规定的一种节气观念。王裒因为父亲被杀,坚拒晋王朝的征辟,不再做官。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朱柏庐呢,坚决不做清王朝的臣子。清康熙十八年(1679 年) ,他坚辞不应博学鸿儒科,后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教书为业,弘扬儒学,一生不肯做官。(三)隐居教书,攻读学问的归宿:王裒是个大书法家,有很高的学问。他隐居山林,教育子弟,名声很大。朱柏庐也著书立说,并且教育子弟。他的治家格言影响深远,被奉为治家宝典。他也有很多作品传世。我们可以看出来:朱柏庐

24、是效仿王裒,给自己取个“号”柏庐。但是,9他的一生命运,都和王裒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总结朱柏庐的一生,他的名字“用纯、致一”是他做学问的写照,而“柏庐”这个号,正是他一生气节和理想的象征。从朱柏庐的名字号里,我们可以看出朱柏庐的理学思想,人生追求和个人品质。我们说:朱柏庐的一生,就是他名、字、号的真实反映。归有光反对主流的开拓者名人类型:文学家 人气程度:归有光也是“昆山三贤”之一,明代著名散文家。他是明朝文坛上一个孤独的“战斗者” ,他提倡的“唐宋派”古文,直接对抗当时“复古”的文坛主流风气,开一代文风,影响卓著。那么,归有光为什么要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强烈反对当时的文坛潮流呢?我们来简单分

25、析一下:归有光时代,文坛复古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主张呢?我们知道:明初推行的是八股文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就从四书五经里选题。中国是一个应试教育的传统。读书人只知道四书五经,写出来的文章都是陈陈相因,千篇一律,读起来迂腐庸俗。这时候,一批有才华的进士就站出来反对这种文风,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主张:散文呢最属秦汉时代写的最好,诗歌呢盛唐最好。所以写诗写散文,都要以这些文章为典范。本来,这个主张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这个复古主张后来走到极端,写诗写文章,都把古文拿出来使用,这就陷入了一种“复古”的泥潭。举个例子:汉乐府里有一首诗叫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

26、无绝衰。山无陵,江水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当时文坛领袖王世贞,是太仓人,他写的一首诗是:上邪,与君相知,譬彼结发而盟,山摧海枯志不移。显然,这句诗是模拟上邪写的,但是诗的味道一点也没有了。归有光对这种创作倾向是反感的。当时王世贞之流都是进士出身,身份显10赫,声名盖世,而归有光这时候还是一个布衣,论身世地位都无法和这些文坛领袖抗衡,但是他用“穷乡老儒”的身份,批评王世贞喜欢“剪纸染采之花” ,而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树木天生的花。哪一种花好,自然不用言之。归有光用一个穷乡老儒的身份,和明朝文坛进行了论争,最后赢得了胜利。王世贞最后也夸赞归有光,说他写的文章“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

27、当名家矣。 ”清代时候,著名文学家方苞、姚鼐,都对归有光交口称赞,黄宗羲说他是“明文第一人” 。归有光当之无愧是明代第一散文家。我们来看归有光的名字。归有光,名“有光” ,字“熙甫” ,熙的意思是“光明” , “有光”也是光明。相传归有光的母亲在生归有光之前,在自家院子里看到一道彩虹,华光冲天,所以取名“有光” 。归有光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一生,正是给走到极端的明代文学带来了些微的光明。明代自归有光之后,复古主张逐渐被抛弃,而以天性自由、创造为特征的新的文学观念开始兴起。所以归有光,很像明代文坛一颗闪耀的启明星。归有光,号“震川” 。他为什么要给自己取这么个名字,搞不清楚。但是归有光这个穷乡老

28、儒,这辈子真的和“川”打上了交道。而且真的让“川”们听从他的指挥,归于常道,也算是“震”了一回吧。归有光一生中花了大量时间,考察三江古迹。当时,吴淞江下游水旱灾害严重。雨水多就涝,雨水少就旱。归有光认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吴淞江,而吴淞江狭窄,潮泥填淤,渐渐地就出现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东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劳而治,为此归有光写下了三吴水利录 、 水利论 、水利后论等一批考察报告和研究文章,对疏浚吴淞江水道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后来,海瑞担任巡抚,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许多方面均采用了归有光的建议。后世有“南海海公用其言,全活江省生灵数十万”之说。清道光 15 年(1834)

29、 ,江苏巡抚林则徐因兴修水利事,过访震川书院,留下了“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的字联。归震川先生,作为一介穷儒,却让三江为之震动,让江南百姓为之获益。震川之名,名不虚传。11顾鼎臣万事和合的鼎足之臣名人类型:状元宰相 人气程度: 顾鼎臣是明代著名的状元宰相。顾鼎臣因为他的传奇的人生经历,在民间有很多的传说,并且被编入戏文,在昆山乃至江南地区名气很大,所以我们说他的人气程度是五星级。我们说顾鼎臣是万事和合的鼎足之臣。顾鼎臣能够灵活针对当时的情境,选择自己的应对方式,上至皇帝,朝臣,下至百姓,都很欣赏和敬重他。所以我们说他是“万事和合” 。顾鼎臣

30、原名“顾同” ,字“九和” 。 “和”和“同”意义也是相近的。和,就是融合万物, “八音调和,五味杂陈”叫做和。把不同的音符搭配在一起,叫“和” ,不同的滋味融合在一起,叫“和” ,和的意思是能够融合万物。这个概念是好的。但是“同”的概念不好,同,就是完全一致。“和实生物,同则不济。 ”饭菜的味道只有一种肯定没滋味,音调的声音只有一种肯定不优美,所以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传说顾鼎臣做了一个梦,以梦改名鼎臣,意思就是“鼎足之臣” 、 “股肱大臣”的意思,仍然保留字“九和” 。顾鼎臣的一生,都是以“和”为宗旨,待人处世。对皇帝:柔媚逢迎我们知道:古代儒家知识分子非常讲求“节气”

31、 、 “士大夫精神” , “武死战,文死谏” ,以谄媚为不耻。但是顾鼎臣不是这样,他知道嘉靖皇帝好仙崇道,喜欢在宫中修炼长生之术,宫中每有斋醮,就命大臣起草写祭祀文章。这些文章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谓之“青词” 。 当时奉命作词的几个大臣水平一般,嘉靖皇帝很不满意。顾鼎臣瞅准这是讨皇上欢心的大好时机,亲自撰写“青词” 。 并上疏条陈斋坛上应如此这般,才合乎斋祷仪式。嘉靖皇帝御览了他的“青词”和奏疏,龙颜大悦,头名状元为皇帝写“青词” ,这有点“谄媚”的成分了。嘉靖皇帝很高兴,对顾鼎臣倍加宠爱。 明史称“词臣以青词结主知,由鼎臣倡也。 ”顾鼎臣成为世宗朝第一个以“青词”而受宠的大臣。其后还有几位,

32、都是当世之杰。对百姓:关心百姓疾苦我们知道,一些小人是“欺下媚上” ,对皇帝献媚逢迎,对下面百姓欺负盘12剥。顾鼎臣对上是柔媚的,对下面的百姓,更加体贴爱护。举两个例子:第一,裁减江南赋税。江南自古以来赋税严重,加上负责征收赋税的地方官互相勾结,欺隐数额,转嫁百姓。致使百姓苦不堪言。顾鼎臣同情百姓疾苦,上疏皇帝,请予减免。嘉靖皇帝派巡抚裁减田赋,使江南百姓得到宽松。这是顾鼎臣一大功勋。第二,救济水灾百姓。嘉靖十五年(1536 年) ,京师大地淫雨连绵,沉灶坏屋,百姓溺死无数;而全国其它的郡县也多水灾。顾鼎臣特地作悯雨诗,反映北地水患灾情;并上疏“极论伤夷困苦之状” ,规劝皇帝应该“修人事以格天

33、心,纾民困以消隐祸” 。结果得旨而行。第三,修筑昆山城,造福乡梓。昆山县城最早是“列竹为栅” ,至宋代仍然如此。元至正十七年(1357 年) ,知州费复初为防浙东海寇,始筑土城。嘉靖五年(1526 年) ,邑人都御史周伦以昆山濒临东海要地,屡遭倭寇抢盗,疏请筑砖城,没有结果。嘉靖十七年(1538 年)顾鼎臣入阁后,想到家乡滨临大海,土城倾圯,屡遭倭患,于是亲自撰写代工部复筑造城垣疏 ,疏请沿海无城墙的州县次第修筑砖石城墙。经顾鼎臣奏准,昆山首先修筑砖石城墙。他带头捐出了皇帝给他的“惠养故旧”的赐金,工程用时一年多,新城墙周长 12 里,共计 2387 丈,高 2 丈 8 尺,雉堞 4587 垛

34、,城濠则与元代相同。此后,昆山人民凭据这坚固的城墙,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其中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坚守了 90 天,昆山城得以保住,百姓免遭灾难。这是顾鼎臣为昆山做的最大的贡献。为纪念顾鼎臣上疏筑城之功德,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 ,巡抚都御史张景贤具奏,请于昆山马鞍山阳慧聚寺法华堂故址修建“崇功祠” ,大学士赵贞吉撰写太子太保文康顾公崇功祠碑记 。从大的方面讲,顾鼎臣是一个有功于昆山的名臣宰相。从小的方面讲,有很多故事,讲顾鼎臣为民间的百姓伸冤,保护不相识的弱民百姓不受欺负,变成了百姓的保护神。从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民间百姓对顾鼎臣是非常拥护的。顾鼎臣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

35、性格呢?这和他的名字有没有关系呢?13顾鼎臣,字九和。我们说,也许有吧。 “九和” ,就是上下和气,万事和合的意思。其实,顾鼎臣的性格,和他的命运是有关系的。顾鼎臣出身非常低微,他是一个私生子,父亲是一个小商人,当时已经五十七岁,和婢女私通生下这个孩子。按照明朝的律法,平民过了四十岁才能纳妾,纳妾要经过正妻的同意才行。妾进门之后,要给正妻行大礼, “妾事夫人,如事舅姑。 ”妾的身份等于奴隶,尚且这样卑微,何况还是私通,身份更为卑下,是不合理法的。顾鼎臣的嫡母根本不容顾鼎臣,他父亲甚至想把他扔掉,让磨坊的驴子把他踩死。幸好磨坊主人收留了这个孩子,把他养大。顾鼎臣在这样的环境下,自小倍受歧视,但是

36、他聪明智慧,在弱小的身份对抗强大的歧视时,就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处事方式灵活,和气。不求同,但求和。他的与众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处事的灵活性。苏州沧浪亭吴郡五百名贤传赞则称赞顾鼎臣是“泽被东南,功存桑梓;救时良相,名炳青史。 ”顾鼎臣担任宰相后,皇帝南巡,委托他临朝听政三个月。顾鼎臣能够肃慎忠贞,担当起留守京都的重任,驾驭朝政,稳定大局。顾鼎臣一生功勋卓著,政绩清明,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成为明代社会的鼎足之臣。其他名人:顾阿瑛含英扬辉的昆山之玉元末名士。名“瑛” ,字“德辉” 。瑛,玉的光彩。辉,闪耀的光。顾阿瑛其人正像他的名字一样“含瑛扬辉” 。顾阿瑛才性高旷,精于音律,他主持的“玉山雅集”冠甲当

37、时,以声伎园池之盛闻名四方。他广交四方宾客,当时元朝最为著名的杨维祯、倪元镇等文人名士都是他的“座上客” , 为昆山腔的改良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筑“玉山草堂”建筑群总称为“玉山佳处” ,至今风景尤在,名声犹存。夏昶如日中天的一代画家夏昶,字仲昭。 “昶”为“白日时间长”之意,含“日光明亮”之意。昭为“日光明亮”之意。所以夏昶的名和字表示日光明亮。夏昶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擅画墨竹。夏昶是永乐十三年进士,后官至太常寺卿,深受永乐皇帝的重视。夏昶画的“竹枝”烟姿雨色,风骨清隽,时推第一,当时有“夏昶一个竹,西14凉十锭金”的说法。他的楷书也写得极好。从名字上看,夏昶一生在艺术上成就卓著, “如日

38、中天” ,而且受到皇帝的器重,也算是“日边之光”了。卫泾清正廉明的国朝太师卫泾,南宋文学家。昆山出现的第一位状元。官做到参知政事。卫泾是昆山千灯人,字清叔。泾是中国古代一条河流的名字,发源于中国甘肃省,注入陕西省渭水。泾河水清,渭河水浊,两水在会合处清浊不混,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所以有成语叫“泾渭分明” ,也有说“泾清渭浊”的。卫泾使用这个“泾”字,取字“清叔” 。表达的是清正廉明的人生价值取向。卫泾一生做过很多官,清正廉明,直谏敢言,死后追赠“太师” ,封为“秦国公” 。清代学者沈德潜称誉“其人之挺然独立,百折不回,有如金石之坚贞者” 。这个高度而恰当的评价,正是卫泾一生光明磊落,正直清明

39、的总结,称得上是“人如其名” 。毛澄澄清玉宇的一代帝师毛澄,名“澄” ,字宪清。澄、清同义,毛澄的名字合起来叫“澄清” 。毛澄是明代弘治六年的殿试第一名,也是咱昆山的状元。毛澄的官职是“左谕德”,是皇太子东宫中的官属,在东宫为太子讲学。当时的皇太子便是朱厚照即后来的武宗皇帝。武宗皇帝是个喜欢胡作非为、不尊礼法的皇帝,三十一岁就死了。后来的世宗皇帝登基后违背礼法,要为自己的亲生父母建立封号,毛澄依照礼法,坚决反对。后来世宗皇帝只有派太监来给毛澄送礼,毛澄知道无法违背圣意,只好辞朝回家了。毛澄为人雅正,沉稳端庄,两个皇帝虽然昏庸,但是对自己的老师还是比较客气的。毛澄死后还追赠“少傅” ,以示恩德。

40、毛澄人如其名,一生为“澄清玉宇”做了不懈努力,也赢得了很大的尊重。叶盛居高求稳的名藏书家叶盛,名盛,字与中。号蜕庵。 “盛”表兴亡,是繁盛之意,中国哲学强调“月满为亏” , “盛极则衰” ,反对“全盛” ,所以取字的时候,予以中和,叫“与中” 。叶盛的一生,可以说是达到了很“盛”的阶段,叶盛是正统十三年的进士。他生性俭约,为官清廉,职位一直在上升,中进士后授兵科给事中。后来协助于谦调集重兵,在城外击退瓦剌军,升都给事中。后擢山西右参政,天顺二年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两广巡抚。成化三年迁礼部右侍郎。成化十年病15卒,谥“文庄” 。叶盛可以说是事业中天,不断上升,而且受到皇帝的重用。但是这个人性情内

41、敛,不骄不躁,比较中庸也就是“与中” ,所以一生稳妥,也赢得了好的声名。叶盛嗜书如命,家有很多藏书,达到两万卷,是明代著名的藏书家。沈万三因富取祸的商业奇才沈万三是江南第一富豪,富可敌国。沈万三的名字和他的命运有没有关联呢?沈万三本名沈富,字仲荣。其弟名沈贵,字仲华。弟兄合起来就是“荣华富贵” 。沈万三一生应了名字的内涵, “亦富亦荣” 。但是中国哲学里有“盛极必衰” 、 “福祸相倚”的思想,沈万三的名字就显得“过盛”而未加限制,这种名字偏向于“太过张扬,缺少抑制” 。沈万三所以沈万三助筑南京城墙三分之一,又要求犒军,虽然为国家立下很大的功劳,但是显然失去了商人的本分。一个企业家要求曲犒赏国家

42、的军队,岂不是太张扬了?也超越了自己的本分?所以富可敌国,最终“因富取祸” ,充军云南。沈万三是一个商业奇才,相传他能够看出金银的脉络,发配到了云南之后,帮助开采银矿,使云南人民受益很多。但是由于富贵的缘故,他的家族总是被卷入政治斗争,他的后代也屡遭杀戮。以至于他的一个后代深深地喟叹说:“有钱人家真的不如贫民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呀。 ”我们上面分析了昆山名人的名字号,以及他们的命运。那么,名字对命运有没有影响呢,我们看是有的。那么这种影响是什么呢?对别人来讲,名字是自己的代号,别人要从名字中作出一定的判断,所以一定要起个好的名字。名字对自己来讲,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引导我们的潜意识按照名字的涵义修炼自己。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讲座,使大家对昆山名人有所了解,对名人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