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本流失的机理分析.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5389221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本流失的机理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本流失的机理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本流失的机理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本流失的机理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本流失的机理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本流失的机理分析杨小勇 (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上海 200433)摘要:进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转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止因体制不顺造成的国有资本流失,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然而在转制过程中,国有资本产权“漏入” “公共领域”的“空隙”还没有被堵住,却又由于转制增加了新的“空隙” ,为一些人进一步侵害“漏入” “公共领域”的国有资本的产权制造了机会。转制过程中形成的公司制企业既制造了“内部人”进行“内部人控制”的主观动机,又形成了通向“内部人控制”的路径。转制过程中的国有资本流失是体制改革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关键词:企业转制 国有资本流失 机理在以建

2、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转制前后都存在大量的国有资本流失,但在转制前、转制过程之中和转制之后的国有资本流失的表现、机理不一样,从而防范思路和措施也不一样,因而有必要对企业转制前、转制过程之中和转制之后的国有资本流失问题分别进行研究,本文试图对企业转制过程中的国有资本流失的机理进行探讨。一、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本流失的渠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在微观上首先表现为将投资主体单一的国有企业改造为投资主体多元的公司制企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为了界定各方出资者的产权,满足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的要求,需要对原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在此基础上,还要对被评估过的国有资产进行交易和重

3、组。在这一系列工作中,存在国有资本流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资产评估缺乏客观标准和资产评估的人为主观色彩导致的国有资本流失。资产评估是我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出现的一项崭新的工作,缺乏理论和经验的积累,使得我国在进行资产评估时缺乏客观标准,因而存在将资产价值从低评估的可能性。其次,资产评估带有严重的人为主观色彩,因而即使确定了资产评估标准,也会有人利用这些工作的人为主观色彩实施对国有资产的侵吞。 作者简介:杨小勇,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导师,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2第二,国有资产不足值转让导致的国有资本流失。在资产评估客观

4、公正的情况下,在进行资产交易时,又会出现大量国有资产的不足值转让,从而造成国有资本账面上的流失。主要表现为一部分应该拍卖的国有小型企业的资产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估确定了其应该拍卖的价格,但是按此价格很有可能卖不掉,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降价拍卖,导致不足值转让。第三,在资产重组中,一些企业对国有无形资产未进行评估、管理、保护和利用而造成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我国对无形资产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人们对无形资产的有关知识知之甚少,对无形资产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缺少无形资产经营管理的意识;另一方面,企业对无形资产实施有效保护和利用的配套条件,如有关无形资产

5、的法律法规、无形资产的交易市场等均未健全和完善;此外,有些无形资产(如蕴藏在企业人才头脑中的技术力量和管理资源等)的产权关系尚未理顺。第四,资产重组失败造成的国有资本流失。笔者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情况所做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企业资产重组成功率只有 15%, 1大量的资产重组都是失败的。资产重组失败必然导致国有资本流失。第五,“内部人控制”导致的国有资本流失。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并不是所有地区的所有企业在某个时点上同步进行,全面推开,而是采取“试点”的办法逐步推开。试点企业选择的公司形式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即把这两种公司形式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一些名义上已改造为公司

6、制的企业的领导利用改革获得的政府行政性放权的机会,直接掌握了公司资本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在此基础上他们有可能利用在信息上的优势即“信息不对称”来损害出资者的利益,谋求自身的利益。由于刚从国有企业改造过来的公司制企业的最大的出资者是国家,所以当“内部人” 损害出资者的利益时,受害最大的也是国家,由此造成“内部人控制”导致的国有资本流失。第六,官僚腐败造成的国有资本流失。在转制过程中的官僚腐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国有资产的价值从低评估的办法实施对国有资本的侵吞,主要出现在将国有企业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原国有企业的领导大多都会继续出任公司的领导,为了对公司领导实施

7、所有权的激励和约束,按照有关规定,公司领导应认购公司一定的股份,一些公司领导为了提高其认购的既定股份的权益,会设法对原国有资产的价值从低评估。1 杨小勇, 国有资本流失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65 页。3二是在国有资产交易中进行暗箱操作。在转制过程中,有些国有资产需要处置和拍卖,有些国有小型企业需要整体拍卖,在拍卖过程中,一些对拍卖拥有决策权的地方政府官员与购买方(主要是原国企领导和外商)进行暗箱操作,出现国有资产不足值转让甚至无偿转让,导致国有资本流失,这流失的国有资本被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和购买者共同瓜分。本来,只要国有资产交易放在资本市场经过一个社会公众公开竞价的过程,

8、那么不足值转让甚至无偿转让应允许存在。问题是在暗箱操作的情况下,国有资产的交易没有经过一个公开竞价的过程。二、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本流失的机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将传统的国有企业转变成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微观经济主体,从而形成一种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企业制度,它是经济转型的微观表现。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在产权安排上的要求是:产权明晰化、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归属分散化、产权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产权结构合理化,因此,为了满足现代企业制度在产权安排上的要求,在转制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进行资产评估,以满足产权明晰化的要求;二是要吸纳新的投资者,以满足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要求;三是

9、要进行国有资产转让、国有股减持,以满足产权归属分散化的要求;四是要发展和完善包括证券市场、产权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以满足产权具有充分的流动性的要求;五是要进行资产重组,以满足产权结构合理化的要求。开展这些工作需要一些配套条件,如开展资产评估需要有评估人才、评估理论、评估标准、评估方法、评估机构等条件;进行国有资产转让、国有股减持、资产重组,需要有完善的证券市场、产权市场以及有关的中介机构,还需要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执法体系。然而,我国在转制过程中,这些条件都还没有创造好。加上转制过程中的体制环境与转制前基本相同,如政府机构仍然是与原来一样的政府机构,政府官员、企业领导、企业员工基本还是原班

10、人马,人们“公心”、“私心”的轻重也没有变,想侵吞国有资本的人仍在设法侵吞。这就使得转制前国有资本产权“漏入”“公共领域”的“空隙”还没有被堵住,却又由于转制增加了新的“空隙”,为一些人进一步侵害“漏入”“公共领域”的国有资本的产权制造了机会。例如,在资产评估工作中,有人会利用资产评估缺乏客观标准以及资产评估的人为主观色彩实施对国有资本的侵吞;在进行国有资产转让过程中,有人会进行暗箱操作,通过国有资产不足值转让达到侵吞国有资本的目的;在资产重组过程中,一些企业对国有无形资产未进行评估、管理、保护和利用而造成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在资产重组过程中,由于存在严重的政府行为,使大量的资产重组违背了客观

11、经济规律,造成资产重组失败导致的国有资本流4失;在转制过程中,一些搞腐败的政府官员及企业领导主要通过在上述工作中进行暗箱操作达到侵吞国有资本的目的。同时,在转制过程中,有必要经过从试点到扩大试点再到全面推开的过程将国有企业分期分批地进行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典型形式的公司制的改造。然而这些从传统国有企业改造过来的公司制企业与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还存在很大差距,没有形成内、外部监督和约束机制,这就容易使经营者从内部到外部失去监督和约束,从客观上为他们实施“内部人控制” 创造了条件,从而造成“内部人控制”导致的国有资本流失。“内部人控制”的形成至少需要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内部人”要有“内部人控制”的主观动

12、机,二是要有通向“内部人控制”的路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这是因为:如果“内部人”没有进行“内部人控制”的主观动机,即使有通向“内部人控制”的路径,他也不会走“内部人控制”之路;如果“内部人”有“内部人控制”的主观动机,但没有通向“内部人控制”的路径,“内部人控制”就不能得逞。从第一个条件来看,“内部人”有没有“内部人控制”的主观动机,首先取决于“内部人”的“公心”和“私心”的轻重。“公心”重于“私心”的“内部人”,具有奉献精神,不会产生“内部人控制”的主观动机;“私心”重于“公心”的“内部人”,就会产生“内部人控制”的主观动机;而“公心”和“私心”平衡的“内部人”,在他认为他所获得的回报低于他

13、的贡献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内部人控制”的主观动机。而在企业转制过程中,后两种“内部人”还大量存在,所以,要指望消除“内部人”产生“内部人控制”的主观动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从形成“内部人控制”的第二个条件来看,通向“内部人控制”的路径的第一道“门”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情况下,如在个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中,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同一个行为主体,根本没有“内部人”和“外部人”之分,所以就不可能存在所谓“内部人控制”问题。而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如在公司制企业中,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就属于不同的行为主体。而不同的行为主体往往有不同的利益偏好和不同的利益目标函数。由

14、于利益目标不一致,二者必然存在利益的争夺和较量。在二者的利益争夺和较量中,经营者往往处于有利地位,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资本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同时还具有信息上的优势,从而可以达到损害所有者利益的目的。虽然通向“内部人控制”的路径的第一道“门”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但又不能为避免“内部人控制”而关闭这道“门”,否则,企业制度会退回到5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中去。事实上,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并不一定会产生“内部人控制”,因为所有者可以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如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设立常设监督机构监事会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日常监督。但是如前所述,我国企业转制过程中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不完善的,监事会还

15、不能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如果由所有者自己直接监督,在投资主体多元的情况下,大量中小股东会产生搭便车行为,监督的责任便全部落在大股东身上。然而,在我国企业转制过程中由原国有企业改造过来的公司制企业的大股东是国家,而在转制过程中,国有产权主体仍然是缺位的,因而找不到能进行直接监督的“所有者自己”。假定能找到非常称职的政府官员代表国有产权的“所有者自己”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监督,又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监督成本过于高昂。在所有者从内部进行监督行不通的情况下,能否从外部进行监督呢?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外部监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外部监督主要是所有者通过在股票市场“用脚投票”而进行的一种

16、监督,同时加上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会对经营者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这种机制能有效地抑制经营者的“内部人控制” 行为。但是,要发挥外部监督机制的作用的前提条件是:股票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都非常发达,公司产权归属(股权)非常分散,公司所有的股票都在股票市场流通。然而,在我国企业转制过程中,这些条件都不具备。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者从外部进行监督也是行不通的。以上分析说明:在我国企业转制过程中,公司制企业的内部人进行“内部人控制”可以说是畅通无阻的。由于在转制过程中由国有企业改造过来的公司制企业的最大股东是国家,因而“内部人控制”给所有者带来的损失的大头要由国家来承担,从而必然造成“内部人控制”导致的国有

17、资本流失。三、正确看待转制过程中的国有资本流失转制过程中的国有资本流失是转制必然要付出的代价。这是因为:要避免因资产评估缺乏客观标准有可能导致的国有资本流失,必须加强资产评估队伍的建设,加强资产评估理论的研究;要避免因资产评估的人为主观色彩可能导致的国有资本流失,必须采取评估机构评估与市场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国有资产的最终价值或价格,即在评估机构评出国有资产价值的基础上,再将该资产推向市场,通过一个社会公众公开竞价的过程来确定国有资产的最终价格,为此,必须建立规范的资本市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完善的其他要素市场;要避免资产重组的政府行为导致资产重组失败而引起的国有资本流失,也要依赖于产权市场和证

18、券市场的发展,让资产重组尽可能通过市场进行;要避免转制过6程中官僚腐败造成的国有资本流失,必须建立和健全有关资产评估、资产转让、资产重组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这些工作的监管和执法力度;要避免“内部人控制”导致的国有资本流失,需要从内部到外部建立一整套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包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赋予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解决国家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以及国有股减持等问题。然而,这一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发展和完善过程。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又不可能等到“万事俱备”的情况下才进行,否则会贻误改革时机,或延缓

19、改革的进程,那样付出的代价将会更高昂。不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能真正发挥现代企业制度的作用,最终要求各种配套条件必须跟上,所以,转制不单纯是企业本身的事情,国家创造各种配套条件的工作也是转制工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国有企业开展转制工作的过程中,国家创造各种配套条件的工作也要同步进行,只是国有企业开展转制的工作不能等各种配套条件都创造好了才进行。既然如此,我们就应把由此造成的国有资本流失看作是“转制成本”的一部分,它也是整个经济转型的成本的一部分。由于转制过程中的国有资本流失不可避免,所以应允许存在,我们研究该问题的着眼点在于尽可能将转制过程中的国有资本流失缩

20、减到最低限度。减少转制过程中国有资本流失的主要措施包括规范转制程序、完善有关企业转制的立法,加强执法和监管力度,加快企业转制的进程等。参考文献(1)周永亮, 中国国有企业前沿问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2)高立平, 近年来关于“内部人控制”失控问题及解决思路研究综述 , 教学与研究 ,2000 年第 10 期。(3)宋 德 勇 , 经 济 转 型 问 题 研 究 , 华 中 理 工 大 学 出 版 社 , 2000 年 版 。( 4) 吴 敬 琏 , 转 轨 中 国 , 四 川 人 民 出 版 社 , 2002 年 版 。(5)杨小勇, 国有资本流失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年版。联系方式:杨小勇: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7邮编:550025电话:8292793 手机:13608500919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