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IT的企业价值与治理,王茜 博士/副教授,Tel:84113643 Wangqian_,2,信息系统的企业价值,传统资本预算模型,回收年限法; 会计上的投资回报率; 成本效益比率; 净现值; 获利指数; 内部回报率;,所有的资本预算方法都信赖于评估公司进出的现金流量,总拥有成本(TCO),如何计算科技资产的总拥有成本,硬件采购:计算机终端、存储设备与打印机; 软件采购:采购或授权每位使用者的成本; 安装:安装计算机与软件成本; 教育培训:提供信息系统专业人员与使用者培训的成本。 支援:提供持续技术支持、技术服务等的成本; 维护:软硬件升级成本; 基础建设:采购、维护与支持相关基础建设的成
2、本,如网络与特殊装置; 故障时间:当软硬件故障,使得系统无法运行与处理使用者任务的损失的生产力。 空间与能源:放置设备并提供能量的不动产与公用设施成本。,4,IT战略层面的企业应该要有一些高风险、高利润的项目;以确保公司在技术上时时保持更新。 非IT战略层面应该着重于高利润、低风险的项目; 从高利润、低风险的系统着手高利润、高风险低利润、低风险低利润、高风险。,投资组合分析,5,生产力悖论,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迅速增长的IT投资,似乎没有得到明显的投资回报。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查斯曼(Strassman)调查了292个企业,结果发现这些企业的IT投资和投资回报率(ROI)之间没有明
3、显的关联。 对信息技术的大规模投资没能提升生产力水平-这个质疑后来逐渐演变为著名的“生产力悖论”。 “生产力悖论”指出: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中,美国GDP在增长,实际工资在增长,新技术层出不穷,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提升,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率却一直呈现节节下降趋势,直到1990年代最后几年才有较强劲回升。 数量模型与统计数据的研究结果与人们的常识和感受不甚相合。,6,生产力悖论原因,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第一种观点:GDP统计错误假说 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之所以生产力增长没有反映到统计资料上是因为现行的GDP统计方法存在缺陷,传统的统计方法没有充
4、分考虑到信息技术革命条件下某些服务行业产出的变化。 对于非商业部门,如公共政府管理机构、公共教育等部门为社会提供的产出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服务,这些服务活动一般是不进入市场交易的,或者说这些服务并非由市场来定价的。 现行的统计方法无法计算这些部门的真实产出,因而对于这些部门的产出,传统上是以工资成本而非其真实产出计入GDP中的。 由此可以推论,即使这些部门在电脑及相关设备上进行了巨大的投入,所获得的生产率提高也很难在统计资料上得到体现。,7,生产力悖论原因,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第二种观点:滞后假说 信息技术革命对生产力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生产力的提高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时滞。 美国经济学家研究发
5、现,电力自1880年被发现一直到1920年才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显著影响,期间经历了四十年时间。 信息技术革命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可能也存在同样的时滞问题。但是,也有人认为信息技术革命自60年代诞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而且信息技术革命在发达国家已经扩散到大部分行业,因而认为“滞后”假说并没有很好地解释“生产力悖论”。 持“滞后”假说的经济学家依然认为制度的或者其他方面的因素可能阻碍了信息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滞后的时间可能不仅仅是四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众多障碍将逐渐得以消除,生产力的提高也将指日可待。,8,生产力悖论原因,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第三种观点:无“悖论”
6、假说 与前面不同,持这种观点的大都是当今在研究增长理论方面较具权威的经济学家。他们认为信息技术革命在提高生产力水平方面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有效,因而不存在所谓的“生产力悖论”。 美国经济学家Jorgenson把企业广泛采用信息技术看作是电脑等相关设备的价格下降的结果。 由于电脑产品价格迅速下降,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或是成本最小化,倾向于用电脑等产品替代其他资本设备和劳动要素。替代之所以产生是各类资本之间或资本与劳动要素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化。1990至1996年,美国电脑价格(质量调整后的价格指数)下降16.6%,而劳动力价格上升2.3%,非电脑类资本价格上升3.6%。,9,生产力悖论原因,信息
7、技术投资与生产率,第三种观点:无“悖论”假说 他们认为,这种由信息技术革命所引发的替代效应并没有伴随技术上的进步。 信息技术革命虽然是一场深远的革命,但远非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进步。 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进步是指在各种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产出获得更多的增长。 判别技术进步的标准是罗伯特索罗在1957年提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从美国的统计数字来看,90年代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平均仅为0.23%,不仅小于70至80年代的0.34%,更远远小于50至60年代的1.4%。 这些数字表明,生产可能性曲线在信息技术革命中并没有向外加速推移的迹象。因而他们认为,信息技术革命最多是一种发生在生产可能性曲
8、线上的替代效应,“生产力悖论”可以由这种生产中的替代效应得以解释。,10,生产力悖论原因,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第三种观点:无“悖论”假说 一些经济学家还认为,即使信息技术的运用会提高一些部门的生产效率,同样也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支出。购买电脑虽然越来越便宜,但使用电脑的成本却越来越大。 这些成本的支出不仅包括硬件和软件的维护费用、升级费用等,而且还包括对付病毒软件、黑客入侵、系统的突然崩溃、以及系统升级(如克服千年虫问题)等所带来的相关支出。 特别是,随着新的电脑信息技术的引入,相关的人员培训也是一个不小的费用。更重要的是,电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技术设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淘汰 从长期
9、来看,信息技术革命这种快速的发展步伐给企业所带来的成本支出是巨大的,因而,企业从中所获取的净收益将会非常有限。,11,生产力悖论如何正确看待问题(商业价值),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都证明,IT的存在价值将是能否将其转化为服务经济模式; IT的投资应通过与战略的融合,致力于价值实现、风险控制和流程管理。 将信息化绩效目标和战略目标结合。 对照此目标看IT系统是不是和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了,如果IT系统能解决企业所面临的战略问题,自然是达到了目的。 对于企业来讲,首先要理解IT的能力,IT资源,流程现状,要对IT的能力和公司的业务战略做分析,知道怎么样做才能够提高IT的价值。 企业现
10、有的能力和目标的能力,体现了IT的流程和IT资源的价值,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评估并按照IT价值的角度来制定的信息化绩效目标。,12,生产力悖论,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在如何确定IT的投资,包括软件、硬件以及IT人力资源的投资,避免IT投资黑洞,关键是评估IT投资所带来的商业价值。 企业家不用去了解IT具体的技术细节,而需要从业务发展的角度明确提出对IT的需求。IT投资主要取决于其为业务创造的价值。简而言之,IT建设由业务说了算,IT项目是否投资取决于IT部门必须能够明确其带来的业务价值,每一个IT信息系统建设都应来自于当前或者未来的业务发展需求。 衡量IT建设对业务的商业价值,可通过IT建设后使用
11、者的组织层次、使用人数和使用频率、IT支撑的业务本身在企业的价值,以及IT系统的获益时间等来评估。,13,生产力悖论如何正确实施,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在企业上系统之前,要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企业价值链如何(战略)、组织就绪状态如何(流程),企业领导力和执行力如何,应从这三个方面去进行分析。 评估企业的IT战略和实施有没有支持业务的发展,IT战略和业务的结合情况如何 从不同层面的量化和对比来看,系统并不是对每个部门都产生效率,对单个部门很难评估投资收益率。 要对整体效率评估。根据信息系统和企业战略目标相融合的战略性信息规划确定的信息化绩效目标是企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14,公司如何能够衡量信息
12、系统的商业利益?什么模型应该用来衡量商业价值?,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信息系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为公司提供商业利益,包括增加的获利能力和生产率。有些但不是全部的商业利益能够被量化与衡量。 资本预算模型用来决定一个信息技术投资是否能产生足够的回报使得花费有意义。主要的资本预算模型有回收年限法、会计上的投资回报率法、成本效益比率、净现值法、获利指数与内部回报率法等。 评估信息系统投资的其他模型牵涉到非财务和策略因素。投资组合分析可以用来评估信息系统项目的不同选择方案。 虽然信息技术增加了制造业的生产率,特别是信息技术产品制造商,但是计算机可以提高服务部门生产率的程度仍然有争议。除了降低成本,计算
13、机可能增加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或者可以创造了新产品和收入来源。这些无形的利益很难衡量,因此传统生产率衡量指标通常无法应付。,15,IT治理,IT治理概念,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IT治理用于描述企业或政府是否采用有效的机制(就是为鼓励IT应用的期望行为而明确决策权归属和责任承担的框架),使得IT的应用能够完成组织赋予它的使命,同时平衡信息技术与过程的风险、确保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IT治理是指公司在运用IT过程中,制定的有关IT决策权分配和责任承担的框架,主要包括在IT原则、IT架构、IT基础设施、IT应用和IT投入五个方面制定相关制度并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实现IT决策的责任和权力的有效分配与控
14、制,提高IT资源的有效性、可用性和安全性。,16,IT治理,IT治理与IT管理,IT 治理决定了企业如何进行决策,属于战略层面;IT管理则是制定和执行这些决策的战术。 从工作内容看,IT管理一般是从具体的操作层面出发,针对信息系统具体目标的实现所采取的行动。而IT治理则是在宏观层面的战略角度上,对IT战略上的过程、结构和联系进行梳理和监控,以确保组织信息系统的运营管理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从执行主体看,IT管理是由专业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执行,而IT治理则是组织高层领导机构的工作。 从技术深度看,进行IT管理涉及到很多具体的信息技术,要求具有充分的专业知识;IT治理则更多地运用管理学等知
15、识,从组织整体战略和目标角度描述和控制信息系统状态,而很少使用具体的信息技术。 IT 管理的着力点是信息及信息系统的运营,是一种确定IT目标及实现目标的行动;而IT治理是最高管理层利用它来监督IT 战略执行的过程、机制和框架,以确保其处于正确的轨道之上。,17,IT治理,IT治理与IT管理,IT治理对组织的意义要大于IT管理,这并不是因为它管的是“决策”,而是因为IT 治理聚焦的是保持IT 与业务目标一致、推动业务发展、促使收益最大化。 IT治理主要任务是:保持IT与业务目标一致,推动业务发展,促使收益最大化,合理利用IT资源,IT相关风险的适当管理”。 因此可以说,IT治理为组织的IT运作定
16、义了一个战略性的框架,指明了具体IT管理工作的目标和权责范围,使信息系统专业人员能够准确地按照组织高层领导的要求开展工作。,18,IT治理,IT治理的主要内容,战略一致(Strategic Alignment)。战略一致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在IT计划与组织整体规划和业务计划之间建立关联、如何合理的描述并确认IT价值,以及如何使IT运作与组织的业务运作相一致。 价值交付(Value Delivery)。价值交付关注的是如何确保信息系统能够按照战略要求,实现组织提供承诺的价值,通过降低组织成本、提高业务效率等方式使组织受益。 资源管理(Resource Management)。资源管理是指如何对支持IT运作的关键资源进行最优化投资和最佳管理。对于一个组织的IT运作而言,这些关键资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应用系统、信息、技术架构和人力资源。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风险管理要求组织的高层管理者必须具备足够的风险意识,能够充分理解组织面临的主要风险,将风险作为组织管理工作的重点考虑问题,并在组织结构设计中划分和明确指派风险责任。 绩效度量(Performance Measurement)。绩效度量关注的是如何运用平衡计分卡等科学地对IT运作的战略目标实现程度、IT资源的使用情况、IT过程的执行情况以及IT服务的交付效果进行跟踪和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