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二章___经济增长理论.ppt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5377584 上传时间:2019-02-25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二章___经济增长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二章___经济增长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二章___经济增长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二章___经济增长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二章___经济增长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 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又称增长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如何增大产品和劳务的产出量即增大国民生产总值的一种经济学说。其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的数量与结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的后果、经济增长与经济政策的关系、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目标等等分析。 第一节 经济增长的模式 一、哈罗德多马模式(Harrod-Domar Growth Model)凯恩斯提出了通过增加投资来扩大总需求的理论。20世纪40年代末期,哈罗德和多马分别根据凯恩斯的思想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标志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1939年,哈罗德发表了关于动态理论的一篇论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指

2、出,除了李嘉图和斯密的理论是“动态的”之外,尔后直至马歇尔、凯恩斯,动态理论“消失了”。他认为,他的这篇论文的任务就是要用“动态”的方法,依据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和汉森的加速原理,来提出一种动态的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注意到,在凯恩斯的收入分析中,只考虑了投资变动引起的收入变动,没有考虑收入变动对下一轮投资的影响,并且只以投资刺激需求增加从而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本期均衡为目标,没有看到总供给的变化以及新的均衡,因而是一种静态的、短期的均衡分析。哈罗德认为,投资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成倍增加可以使本期实现就业均衡,但投资增加不仅刺激了总需求,引起收入的成倍增加(乘数原理),而且刺激了总供给,引起了生产能

3、力的增加,追加的生产能力带来了下一期收入的更快增长,更多的收入又会转化为更多的追加投资(加速原理),如此累进不已。因而,本期的国民收入在下一期就不足以提供充分就业,从而总供求也不能保持均衡。所以,要实现充分就业,本期投资必须大于上期投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哈罗德提出了“资本产出比”概念,利用它来推算第二期达到充分就业所需的追加投资,以使投资与国民收入的均衡增长相适应。这样,哈罗德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引入了时间因素,并且用“比率分析法”(增长率、储蓄率)代替了凯恩斯的“水平分析法”(国民收入、储蓄与投资的水平),从而将凯恩斯的理论长期化、动态化了。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数学表述:1.前提假设(1)假设全社

4、会只有一种产品,既是资本品又是消费品。即假定社会只存在一个生产部门、一种生产技术。(2)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两者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投入生产,不能相互替代。(3)假定规模收益不变,即单位产品的成本与生产规模无关。(4)假定不存在技术进步,因而资本产出比C不变。2.经济增长率G,令Y=国民收入,K=资本,I=净投资(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资本存量的变化),S=储蓄经济增长率G=Y/Y储蓄率s=S/Y由于储蓄等于投资即S=I,所以,s=S/Y=I/Y资本产出比C= K/ Y因为资本存量的变化( K)就是投资(I),所以C=K/ Y=I/ Y从而G=Y/Y=( S/Y )/(K/ Y)=

5、 ( S/Y )/(I/ Y)= s/C 即G= s/C 哈罗德认为:“这一方程式是投资必须总是等于储蓄这一事实的动态化的表述”,因而他的理论是以凯恩斯的理论为依据的,不同的是他将凯恩斯的理论动态化和长期化了,即在公式中引入了时间因素和资本产出比概念,强调了投资既增加收入,又增加生产能力的双重效应。哈罗德多马模式的中心内容是要说明:经济稳定增长所需要的条件和产生经济波动的原因,以及如何调节经济实现长期的均衡增长。为此,哈罗德提出了有保证的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三个概念。有保证的增长率是“与人们想要进行的那个储蓄以及人们拥有为实现其目的而需要的资本货物额相适应的”增长率,其公式可表达为:

6、,Gw=Sf/Cr 式中Gw代表有保证的增长率, Sf为人们在一定收入下满意的储蓄率,Cr为投资者满意并与其资本存量相适应的资本产出比。因而,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人们愿意进行的储蓄恰好等于投资者预期的投资需求,经济就可以实现稳定增长。因为在有保证的增长率下,资本家的预期投资需求若恰好等于本期的储蓄供给,就能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实现储蓄与投资相等,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实际增长率是单位时间内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它是由实际发生的储蓄率与实际发生的资本产出比决定的。即:G = s/C 要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必须:Gw = G但二者相等是很困难的,因为二者相等只会在偶然的情况下实现,这恰如在“刃锋”上走

7、路,二者相等的均衡道路十分狭窄。正是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的不一致,导致经济的收缩与扩张,产生了经济的波动。(1)若G Gw ,表明实际储蓄率(即实际投资率)小于满意的储蓄率,形成累积性的投资缩减,导致经济收缩与失业。(2)若G Gw,引起累积性经济扩张。自然增长率是在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允许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长期最大增长率,它反映了人口与劳动力增长、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经济增长的关系。公式为:Gn = Sn/CnGn是社会最适宜的自然增长率, Sn是一定制度安排下最适宜的储蓄率 (或投资率), Cn是最适宜的预期资本产出比,它体现着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条件下现有的资本存量能够吸收全部

8、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自然增长率有助于研究长期经济的波动问题。(1)当Gw Gn时,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与技术水平所允许的程度,增长受到劳动力不足和技术水平限制,储蓄过度,经济长期停滞。(2) Gw Gn时,储蓄和投资未达到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所允许的程度,生产的增加有充分的余地,经济将出现长期繁荣趋势。(3) Gw= Gn时,社会出现均衡增长。总之,实现长期的、理想的均衡条件:G = Gw = Gn因为,G ,Gw ,Gn各自取决于不同的因素,G取决于有效需求, Gw取决于资本家的意向与预期, Gn取决于人口与技术进步,三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当三者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长期的经济

9、波动,哈罗德认为,国家可以采取适当的政策干预来使三者相等。,二、新古典增长模式,哈罗德多马模式出现后,受到重视,但也受到来自索洛、罗宾逊等人的批评,指出了其存在的缺陷(1)资本产出比不变的假定不合理,因为它否定了生产要素的可替代性,规定资本劳动的配合比例不变。(2)该模式中资本产出比是一个平均量的概念,意味着平均的资本产出比和增量的资本产出比相等,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收益递减时,二者并不相等。(3)它是一个非价格模式,即主要是以资本价值论为基础,没有考虑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对增长的调节问题。过分依赖于国家干预,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4)没有充分考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5)它所设

10、计的增长道路是一个狭窄的“刃锋”。1956年,索洛和斯旺分别提出了新古典模式。新古典模式的基本假定是(1)资本和劳动存在替代关系,因而资本产出比可变;(2)产出的增长主要由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推动,且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3)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价格机制起主要调节作用;(4)技术变化是中性的,所谓“中性技术”是指技术进步使产出水平提高了,但并不改变资本与劳动的边际替代率,即资本劳动比不随技术进步发生变化。在这些假定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古典的经济增长模式:,式中,Q代表产量,K,L代表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乘数因子A(t)用来度量生产函数随时间变动的累积效果。,该式表明,经济增长率决定于资

11、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各自的产出弹性(相对收入份额),以及随时间变化的技术变化。新古典模式的理论意义:(1)它突破了经济增长理论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的观点,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最重要贡献”的观点。并且把技术进步单独列项,作为经济增长最有意义、贡献最大的一个,因素独立出来。这种区分和方法论上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2)它重新假定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具有相互替代性,使资本产出比由固定不变变为可变。这样,可以通过调整资本劳动比来改变资本产出比,从而增加了经济增长率的可调节性,克服了增长率只有一个唯一值的“刃锋”问题,使经济有可能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

12、增长。 (3)强调了市场机制(价格)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在新古典模型中,资本产出比的调整主要不是通过国家干预作到的,而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实现的。 (4)说明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分配趋势。随着经济增长,资本投入的增加使资本的生产力递减从而利润率下降,而劳动投入的减少使劳动边际生产力相对增加从而工资率上升,因而收入分配有利于工人不利于资本家。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式新剑桥学派是凯恩斯左派,他们以哈罗德多马模式为基础,以李嘉图和马克思经济分析为依据和方法,提出了新剑桥增长模式,来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形成抗争。他们认为,哈罗德多马模式中存在着内在的不稳定性即“刃锋”问题,新古典模式试图用改变资本

13、产出比来解决,但是,由于投资具有“油泥陶土模式”(putty-clay model)的性质,即初始时可变,一旦形成为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本就无法改变,因而凝固在现有物质资本中的生产技术是不易改变的。这就决定了生产要素不易迅速,替代,从而资本产出比难以调整;另一方面,新古典模式中的技术进步是独立因素,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没有投资增加就不会有技术进步。这样,他们就否定了新古典模式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据此他们认为,在资本产出比既定时,要实现稳定的增长,只有调节储蓄率,而储蓄率的改变有赖于资本利润和劳动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例。可见,经济增长是同收入分配紧密联系的,从而收入分配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新剑

14、桥学派是用“两阶级模式”来分析经济增长模式的,并假定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 sp )要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sw),以(P/Y)代表利润占国民收入的份额,以(W/Y)代表工资占国民收入的份额,则社会储蓄率为:s = (P/Y)sp + (W/Y)sw其含义是:当资本产出比已定时,可以通过调整储蓄率( s )来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而储蓄率的调整可以通过改变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P/Y)或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W/Y)来实现。所以,调节储蓄率就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比例。 (1)当sw=0,即工资收入者不存在储蓄,全社会的储蓄来源于利润收入者。这种情况称为“李嘉图的古典储蓄函数模式”,其公式: s

15、= (P/Y)sp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则可以减少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以降低储蓄率,使Gw = Gn ;反之,则可以增加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2)sw0,即sp sw 0,如果资本产出比不变,当Gw Gn 时,可以通过减少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或增加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来提高储蓄率,使Gw = Gn ;反之,亦然。(3)新剑桥模式不仅认为收入分配的改变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而且认为经济增长改变着收入分配。,上式说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 P/Y )取决于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sp和投资率(I/Y)两个因素。假定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不变,则投资率I/Y

16、越高,收入分配越有利于资本家。又由于投资率和经济增长率关系密切,高增长率意味着高投资率,因此,经济增长越高,国民收入分配越有利于资本家阶级,而不利于工人阶级。结论:在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有利于资本家不利于工人。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的趋势是: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工资的比重越来越小。,经济增长加剧了收入分配的比例失调,收入分配的比例失调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增长,并引起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一结论与新古典学派认为经济问题根源于有效需求不足的观点完全不同。 要解决资本主义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根本途径不是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是实现收入的均等化。 要实现经济稳定、均衡地增长,根本办法不是调节

17、资本产出比或促进技术进步,而是调节储蓄率,即调整资本收入(利润)和劳动收入(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 四、新增长理论自上世纪60年代,以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提出并运用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方法论证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之后,技术进步对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为经济学家广泛接受。但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却沉寂了相当一段时间。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才又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突破。新增长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技术进步内生化展开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假定为不受经济系统内任何变量影响的外生的变量,好象技术进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18、。而新增长理论则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认为支配生产过程的体系比外部力量体系对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试图从经济系统内部因素解释技术进步,并结合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提出了技术内生化的思路。,在新增长理论中,有两种技术进步内生化的思路:一种是先把技术进步具体化为人力资本积累。由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效应,也就是说全社会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使生产要素的收益和规模收益递增,从而保持长期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积累既可以通过脱离生产的学校教育进行,也可以通过不脱离工作岗位的边干边学进行。另一种技术进步内生化的尝试是把技术视为一种知识,通过(1)知识积累的外部效应,也就是全社会总体知识的提高所带来

19、的要素和规模收益递增来说明经济的长期增长;(2)运用人力资本和已有的知识存量来生产新知识的研究开发部门的投资,不断引入新产品,使劳动分工不断加强所导致的规模收益递增及技术进步自身的溢出效应所带来的收益递增来保证长期的经济增长。新增长理论的基本理论意义在于,(1)它认为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最终源泉可以归结为人力资本和知识的生产和积累。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和收入水平的差异源自各国对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同刺激,以及向他人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国家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知识、人力资本及向其他国家学习的能力。如果要想领先其他国家,则不仅需要向其他先进国家学习,而且还必须进行科技上的

20、创新。把新增长理论应用到国际间,各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不仅是根据传统要素的配置情况实现专业化,而且可以通过对知识、人力资本施加影响来取得比较优势,实行建立在新的基础上的专业化。一个国家运用教育和研究开发,进行直接激励的政策对经济增长最为有效,所以一国政策重点应当放在教育和研究开发上。,(2)新增长理论模型有助于解释国际资本流动是怎样加剧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财富上的不均衡状况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由于资本劳动比率较低,因而投资所能提供的汇报率可能较高,但是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力资本、教育以及研究开发(R&D)或基础设施上的投资不足,潜在的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不能实现,所以穷国投资的收益低于其他资本支出所能带来的收

21、益,由此引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财富和收入上越来越大的差距。 (3)新增长理论关于内生技术进步和收益递增的理论分析对经济增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发展和贡献,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分析经济增长过程,探寻经济增长的机理、动力和影响因素,从而更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但是新增长理论过分强调外部效应和收益递增的重要性,缺乏对技术进步过程中制度性因素演变的分析,从而使其应用于经济发展研究的适宜性受到影响。,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阶段与经济增长的限度,一、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一)增长阶段的划分1960年,罗斯托(W.W.Rostow)出版了经济增长阶段一书。他吸收了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发展阶段划

22、分方法,熊比特的创新学说、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等,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traditional society)、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preconditions for take off)、起飞阶段(take-off)、向成熟推进阶段(the drive to maturity)、高额群众消费阶段(the age of high mass consumption),1971年又补充了第六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在这六个阶段中,第三、六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两次“突变”,也是最有意义的阶段。传统社会的特征是: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大部分资源用于农业生产,消费水平

23、很低。实行等级制,社会阶层结构有一些变动余地,但是很小,家族和民族起着重大作用。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经济增长极其缓慢。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指从“传统社会”向“成熟阶段”演变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信念、经济、文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起飞”的条件逐步成熟。简言之,在这一阶段,社会对科学技术、对风险、对工作条件和工作方法的态度都要有大的转变。而且,为了给现代工业结构准备一个有效的基础,农业部门和社会基础部门(尤其是运输方面的基础资本)必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起飞”阶段就是实现“突破”的阶段。罗斯托认为,起飞是一个社会的历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期,是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大分水岭。所谓“起飞

24、”,,是指一种产业革命,它直接关系到生产方法的剧烈变革。从经济角度讲,起飞意味着工业化的开始或经济发展的开端,是一国经济从停滞落后向增长发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成熟阶段指起飞阶段后,正常成长的经济力图把现代技术推广到它的经济活动的全部领域中去,国民收入大约有10%20%经常作投资之用。工业趋向多样化,新的主导部门逐渐成长起来,代替起飞阶段的旧的主导部门。成熟阶段是一个社会已经把(当时的)现代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它的大部分部门的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装备,生产不断提高,收入不断增加,社会也随之进入下一个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指社会的主要注意力从供给转道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方面,社会

25、不再认为进一步推广现代技术是一个比一切都重要的目标。到了这一阶段后,社会有三个可能的发展方向:一是国家追求在国外的势力和影响;二是福利国家,即用国家的力量来实现个人的和社会的目标;三是提高消费水平,使之越出衣食住的基本需要的范围。 (二)经济起飞的条件、标志和起飞阶段的特征罗斯托认为,一国经济要实现起飞,必须具有三个互相关联的条件:第一,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经济起飞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因此必须大规模地增加储蓄,提高资本积累率和生产性投资率,使其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占到10以上,以为经济增长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由此可见,资本积累是经济起飞和增长的必要条件。第二,要建立起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

26、门。在起飞阶段,需要投资的产业很多,但资金十分有限,要实现起飞,就应当采取部门不平衡发展”战略,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具有联系效应的主要产业,建立起“主导产业部门”,通过主导部门的,发展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第三,要进行制度的、社会的、政治的变革。经济起飞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制度(体制)、社会结构、政治法律制度及意识形态,因而必须进行这方面的改革,使之能适应经济起飞的要求并促进起飞顺利实现。 罗斯托进而认为,判断经济是否起飞的主要标志,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程度;而起飞阶段的重要特征,是一国开始实行工业化发展战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三)经济起飞的动力和源泉罗斯托认为,经济增长几个阶段出现依次更

27、替的原因,主要是“主导部门”的不断更替和“人类欲望”的不断更替,前者是客观原因,后者是主观原因。因为“主导部门”是经济增长中起主要作用的先导部门,它采用了新技术,本身有很高的增长率,并且能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它的优先发展能够带动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形成主导部门的条件是,这个部门必须在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必须有技术创新和迅速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必须能够通过自身的发展对其他产业部门起到带动作用。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的带动作用不仅表现在自身能够高速增长,而且能够把这种增长“扩散”到其他部门去,对其他部门产生决定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3种形式

28、:1规模经济影响:主导部门的建立可以形成规模经济。在内部,可以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在外部,可以把新开发的地区和新的产品纳入商业市场,扩大市场的范围,形成对主导部门产品的有效需求。如铁路业作为主导部门,既降低了运输成本,又将广大的地区纳入了商业市场。2产生新产业和扩大出口部门的影响:主导部门的建立,为新的产业和部门的建立创造了先决条件,有利于新产业和部门的发展;另一方面,主导部门的发展可以扩,大出口,换取外汇,从而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国外资源。3带动影响:主导部门的发展可以带动“现代基础工业部门”(modern basic industrial sectors)的发展,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全面发

29、展奠定基础。如铁路业的发展带动了采掘、钢铁、动力、机械工业等等的发展,这些部门、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这种带动影响的作用方式(1)回顾影响。指主导部门对某些供给生产资料部门的影响;(2)旁侧影响。指主导部门对所在地区的影响;(3)前瞻影响。指主导部门对新工艺、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出现的诱导作用。,棉 纺 织 工 业,纺织机制造,厂房建设,动力,原料,动力革命(蒸汽机),运输革命(铁路、轮船、港口建设),重工业部门的发展,(煤、钢、机械),城镇 建设,交通沿 线建设,工人区 形成,回 顾 影 响,前 瞻 影 响,旁侧影响,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和

30、条件不断演变的。在历史上,起飞前阶段的主导部门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等部门;在起飞阶段是纺织工业;经济持续增长阶段是重工业和制造业;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是汽车工业,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服务业和城建等部门。正是主导部门的这种不断更替,推动了经济增长和阶段变迁。 罗斯托还认为,促使主导部门不断更替的原因,除了人的欲望不断变化外,主要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采用,因此,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四)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与政策罗斯托认为,经济增长和阶段更替并非一个纯自然的过程,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而这些条件是通过相应的措施与政策来创造的。比如,在起飞阶段,国家应当采取一系列政策来创造起飞必须的

31、三个条件,这些政策包括包括:(1)防止消费早熟以为起飞积累资金;(2)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3)严格控制人口出生率;(4)发展出口创汇生产部门,为进口机器设备积蓄外汇;(5)推广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隐蔽性失业;(6)防止人才和资本外流;(7)动员国内资金,提高储蓄率并引进外资;(8)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等等。罗斯托认为,这些政策尤其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使用。 (五)经济增长的限制与对策经济增长是靠技术创新和主导部门发展来推动的,但随着“创新浪潮”的渐退和旧主导部门的衰落,经济增长的动力减弱,使经济增长出现“减速趋势”。这一情况在向成熟推进阶段的后期表现尤为明显,表明经济增长

32、已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当经济增长进入大视模高消费阶段后,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得到普及,这些工业的高速增长虽然大大推动了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转变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产生了环境污染、精神危机、种族歧视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大限制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为此,罗斯托主张在新饿增长阶段要特别重视环境污染、城市建设、服务业以及人民的充分公民权利等问题,采取有利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二、经济增长的限度60年代末期,正当西方国家沉溺于高速经济增长之中时,高速增长的恶果已开始显露,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高经济增长率伴随着高人口增长率,同时,高经济增长率带来了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浪费和耗竭、人

33、的精神危机加重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发出了“经济增长可取吗?”的疑问;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经济增长的限度的报告,发出了“经济增长有限度”的警告。 ()“反增长”论 1967年,米香出版了经济增长的代价一书,联系社会福利来考察经济增长的后果,认为物质财富的享受不是人类快乐的唯一源泉和目标,人类还需要有闲暇、文化娱乐、美丽的自然风光、悠静整洁的环境等等,但经济增长却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增加,忽视了社会福利指标,使人类的居住环境、生存条件、社会福利遭到了破坏,从而为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代价。这一代价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下降,每个人的生活都毫无选择

34、地受到损害。由此他得出结论,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使人们享受美好生活,反而造成了生活质量下降,因而这种经济增长是不值得的、令人怀疑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反增长”论或“增长价值怀疑”论。(二)“零增长”论 米香提出“反增长”论之后,1968年,由30多位西方学者组成的“罗马俱乐部”专门,开会讨论了人类目前的处境与发展前景问题,并委托梅多斯将讨论情况整理成书,以增长的限制为名于1972年出版。与此同时,福雷斯特(JWForrester)也在1971年出版了世界动态学一书,共同提出了“经济增长有限”理论。 这些理论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有人口增长、粮食供给、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5大因素,它们的共

35、同特点都是按指数增长,即按一定百分比递增。如用P代表某增长因素基期的数量,r代表每一期的增长率,A代表第n年的该因素的数量,则指数增长的计算公式为:AP(1r)n梅多斯等人认为,表现指数增长的最好形式是“倍增时间”,即某因素增长一倍需要的时间,其简便算法是70除以该因素的年增长率(比如,一国的人口年增长率为2,则人口增加一倍需要35年)。梅多斯等人将5大因素联接为一个“反馈环路”,综合考察了这5大因素,建立起一个“世界模型”。得出的结论是:1970年后,人口和工业将保持指数增长,但资源(尤其是非再生性资源)储量有限并日趋枯竭,逐渐成为增长的约束条件,从而使工业增长速度减慢;与此同时,环境污染也将严重阻碍经济增长;人口虽然也在增长,但由于食物的短缺和医疗卫生条件恶化,死亡率将上升,使人口也停止增长。这样在2100年之前,世界体系就将面临崩溃。因此,这个模型被称为“世界末日模型”。为了避免“世界末日”的来临,梅多斯等人提出,应采取全球性的措施来改善人类目前的处境,主要是:到1975年停止人口增长;1980年停止工业资本增长;工业品的单位物质消耗降到1970年的14;经济增长的重点由生产物质产品转向服务设施;污染降到1970年的14;增加粮食生产,提高人均食物量;延长工业资本寿命,等等。总之,使主要的增长因素实现“零值”增长,因而这种理论被称为“零增长”或“增长的限度”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经济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