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经济史(教案)第一章、经济史及其方法一、自我简介二、中国经济史性质及其课程意义1、经济史的性质。对于什么是经济史?目前学术界认识很难统一。吴承明先生认为经济史是研究各历史时期的经济是怎样运行的,以及它的运行机制和绩效。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经济史首先是史,是关于经济的史,不是其他方面的史,故它应该是历史学的分支。而陈争平先生认为经济史是这样一门学科,它是通过考察一国(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作用的具体历史发展过程,探索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特点及有关规律。经济史是经济学领域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经济学理论的源泉之一。同时又是运用经济学道德理论与方法分析经济发展的历史。
2、另一方面经济史学科也和历史学密切相关,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那么,导致两点观点不同的缘由是什么呢?关键因素是在于经济学理论引入问题。在经济学理论没有出现前,经济史作为史学分支,这是毫无异议。但是,随着经济学成为显学,经济学理论引介历史学后,经济史开始从历史学分离,并与经济学嫁接。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经济史到底是历史学的组成部分还是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呢?从经济史的源头看,经济史确实是历史学的组成部分;但是,从经济史的发展趋势来看,经济史与经济学日趋紧密,成为了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了。那么,它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认识经济学理论的引入及其定位。如果经济学理论看作是一种研究经济史研究的方法,那么,经济史还是一种
3、历史,是历史学的分支。如果把经济学理论不看作研究方法,则经济史就很难说是一种历史学组成部分,它就成为历史的经济学。2、课程意义有助于了解几千年的中国经济制度的运行、发展轨迹、变化趋势及其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因为经济史主要社会功能是向社会提供关于经济变化的深层原因和长久趋势的正确的认识。三、中国经济史及其发展1、中国经济史的产生在西方,经济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 19 世纪晚期从历史学中分立出来的。其分立是因为经济学已经发展成为系统理论,原来历史学中的经济内容,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说了。我国经济史起源于司马迁的史记货值列传 。但是,它不过是自然主义的经济理论。而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史学是2
4、0 世纪前期,在引进西方史学和经济学以后逐步产生的。1927 年南开大学何廉校长编写三十年来天津外汇指数及循环 ,以经济理论和统计学方法研究汇价变动。这是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史著作。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成为经济史研究的中心。2、建国前中国经济史的发展概况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经济史获得较快发展。出现了一批经济史专家,比较著名的有何廉、陶希圣、梁方仲、罗尔刚、汤向龙、吴晗、郭沫若、吕振湘、邓拓、王亚南、钱亦石、侯外庐、严中平、巫宝三等;出版了经济史研究的刊物,如 1932 年北平社会调查所(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 ) ,它成为了中国经济史研究
5、的重心和焦点。另一个重要刊物是 19341937 年陶希圣主编食货半月刊,以研究中国古代为主,重点是社会形态研究;在此时,中国学术界还出版了一系列中国经济史研究专著。如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郭沫若) 、 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吕振湘) 、 中国田制史 (万国鼎) 、 中国救荒史 (邓拓) 、 中国经济史(马乘风出版两册) 、 近代中国经济史 (钱亦石) 、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 (何干之) 、 中国经济原论 (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经济形态 ,1957 年) 、 中国棉业之发展 (中国棉纺织史稿 ) (严中平) 、 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 。在建国前中国经济史研究一个突出特点是受战争影响,经济史研究发展受到
6、严重影响;另一个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盛行,中国经济史研究受到其深刻影响。3、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史发展特点1949 年197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发动时期,是我国经济史研究第一个繁荣时期。其繁荣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经济史料的整理出版。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院)经济研究所先后出版了近代农业、工业、手工业、外贸、铁路、外债、铁路、公债和统计资料。上海科学院(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出版了内容丰富的企业史资料。(2)经济史专著的出版发行。主要有 1952 年郭沫若著奴隶社会 、1954年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1955 年吴承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投资 、1957 张郁兰中国银行业发展史 、
7、1957 年傅衣凌明清时期时代的商人及商业资本 、1958 年(1963 年)韩国磐北朝(南朝)经济试探 、1957 年吴杰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 、1959 年景甦和罗伦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研究 、19571959 年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 、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稿 、 宋元明经济史稿 、1961年彭宇新校改中国古代经济史再版、1962 年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完成。(3)经济史研究深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影响。此时,中国经济史研究注重历史决定论和生产关系,忽视生产力;重视生产,忽视流通。4、文革十年中国经济史研究问题几乎没有什么成就5、20 世纪 80、90 年代经济史发展特色
8、20 世纪 8090 年代是我国经济史研究快速发展的时代。其主要特点如下:(1)研究机构的广泛设立。在全国大学中,有不少大学开设了经济史课程、教研室,条件比较好的大学设立了硕士或博士点,为人才培养基地。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在上海、广东、山西等省社科院开设了经济史研究机构。在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先后成立了经济史研究组织。1986 年还开设了中国经济史学会,并设立各专业委员会,各地还设立本地区的经济史学会。(2)经济史研究期刊的出版发行。1982 年厦门大学历史系创刊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6 年中国社会科
9、学院经济研究所创刊中国经济史研究 。同时,全国各地有关经济史研究刊物几十家。(3)资料出版工作空前繁盛。 明实录 、 清实录和乾隆刑科题本的经济资料,徽州档案、四川巴县档案、自贡盐业契约整理出版。历代食货志、农书校正出版。发掘了大量有关经济的碑刻、族谱、民间契约文书、编纂了多种经济人物的年谱或传记。近代工商业、企业、地方经济史料出版。20 世纪 50 年代少数民族调查编纂出版。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史和土改资料整理出版,新中国的经济档案整理出版到 1957 年。另外,一些经济史大家如抚筑夫、谢国桢等经济史料出版发行。(4)学术研究的范式和主体有了新的突破。首先是新时期破除了教条主义的指导
10、思想,基本上能做到百家争鸣。其次研究主题和领域有新的发展。一方面关于古代社会性质、封建土地制度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农民起义、洋务运动等问题继续讨论。另一方方面新的问题不断得到重视和讨论。如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消长问题、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变问题、传统经济再评价问题、外资与外贸问题、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问题、市场问题、城市化问题、近代历届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商会和其他民间组织问题。从研究领域来讲,人口史研究进入热潮,并向移民史和人口行为史发展;历史地理向生态史、气候环境史发展;农业史进一步考察了物种起源、作物史、地域分布史,并扩大到林、畜牧、渔业、蔬菜、亩产量和劳动生产率等问题;农业技术史也有
11、新的发展。工业史方面近代各种工业史已经基本完备并向企业史和经营史发展。古代史以盐业史最完整,丝绸史、纺织史、陶瓷史研究较多,并向饮食品和艺术史发展。交通史以航运史最多,外贸史(海外华人史研究) ,漕运以丝绸之路研究为盛。财政、货币史向政策思想和制度理论方面研究。商业史和市场史研究成为经济史研究热点,其中研究围绕商人、商业资本、商路、商货、市场结构、价格、周期性等研究,并出现商业通史和市场通史。20 世纪 80 年代,区域经济史、城市史和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成为新时期特点。经济史理论和方法的探讨也受到关注。随着革命根据地经济史和解放区经济史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兴起,受到更多人的关注。6
12、、新世纪经济史发展趋向进入 21 世纪后,经济史向社会史、环境史、气候史、生态史、文化史和思想史发展,经济制度和企业制度的变迁、大西北地区开发、农业农村农民状况的演变成为新的前沿课题,历史理论与方法日益受到重视。但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经济研究出现了衰落的迹象。昔日的五朵金花已成明日黄花。史学研究的重点转向经济史以外的领域,如社会史、文化史等。当年史学老大的经济史,今天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导致这种危机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国际因素来看,20 世纪 60 年代国际史学就面临着重大危机。这种史学危机来自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危机。正如巴勒克拉夫所言:“在所有社会科学中,对历史学影响最大的是经济学。 ”“
13、经济学在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方面远远走在其他社会科学前面。 ”经济史是介于经济学和历史学之间,它从经济学的发展中受惠最多,成为历史学内部最早“社会科学化”的学科分支。但是,经济学理论的引入对以往史学的研究基础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严重挑战。从国内因素来看,我国经济史学很早就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又受苏联教条主义的影响。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自然有它的局限性,而且由于教条主义的认识影响,我们长期以来没有认识到它的严重性。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严重滞后。经济史研究未能主动的吸收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这些学科中获得理论上的有益帮助。由于理论创新很少,经济史研究
14、当然难以发展,经济史的衰落就不可避免。四、经济史研究方法1、经济史研究的传统方法经济史研是史学分支,因此经济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当然是史学方法。吴承明先生指出,史学研究使用的主要是归纳法,既从分散的、零星的史料入手,从个别的、具体的事例中寻找带普遍性或规律性的东西。但是史学研究中的归纳法本身是有缺陷的;而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除非规定范围,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单称命题,难以概括全部;虽然以概率论方法予以补救,也难以用于历史研究中。选精法和选粹法是则传统史学中两个最重要的方法。所谓“选精法”即是从有关史料中选取一俩中是最重要(或者是最典型、代表性)以此为据来概括全面。而集粹法则是对于发生在一个较长时期或一个
15、较大的地区中重大历史现象进行研究时,将与此现象相关的各种史料尽量搜寻出来,加以取舍,从中挑出若干最重要(最典型、代表性)的集中在一起,合成一个全面性的证据,然后以此为根据,勾画出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貌。 “选精法”和“集粹法”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多大的联系,都是同一方法的不同表现。两者的差别只不过是前者比较简单,而后者则使用史料较多而已。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从史料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或普遍性)的例证来推导出结论。因此,取证是否得当,对于结论的正确与否就具有决定意义。而取证是否得当,又决定所选取的例证是否真正具有代表性,能够代表普遍情况。过去我们研究对自己所选的例子具有代表性是确信无疑的。
16、但是,什么是代表性的例子?什么样的例子才具有代表性,却很难作出明确的回答。由于这种含糊不清,所以在选取例证是并没有一种真正科学的方法。 “选精法”和“集萃法”就方法论上来讲,都是依靠传统的史学方法,通过从史料中收集和选取例证,以“举例子”的方法来推导结论,因此要避免归纳法的缺陷是很困难的。为了克服归纳法本身的缺陷,我们必须从其他学科借用合理的方法。2、经济史研究方法经济史是经济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目前研究经济史的工作者主要分成两个派别:一是偏重历史学的方法,注重文献诠释和史料考证;一是偏重经济学方法,注重经济理论和数量分析。而且,这两派观点分歧形同水火。但是,吴承明先生认为,两派并行大有好处
17、,可以互补、共生共荣。关于经济史研究方法问题,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1) “史无定法”原则 对历史事物的认识,不能依靠试验和田野调查,它更需要先有的理论作思维指导工具。历史观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哲学,在研究具体历史时,它就会变成方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观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一度变成了唯一的历史观。但是,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列宁也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说明历史的方法。 ”不过,方法是开放性,最好不受“唯一”限制。但是,另一方面经济史研究自从经济史从历史学分离出来后,用经济学理论研究经济史成为了经济史研究一个重要流派。这个流派出现与以前运用历
18、史学研究的经济史的流派产生了分歧。但是,不管经济史研究中,流派如何,我们需要记住一点:我们可以按着不同对象和史料条件,采取不同的思维方法,树立一种“史无定法” 。吴承明先生说:“就方法论而言,有新、老学派之分,但很难说有高下、优劣之别。 ”“新方法有新方法的功能,以至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但就历史研究而言,我不认为有什么方法太老了,必须放弃。 ”“我以为,在方法论上不应抱有倾向性,而是根据所论的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的可能,作出选择。 ”(2)重视历史学的方法由于经济史首先是史学。史学研究必须以历史资料作为基础,同时,又要使用正确的方法,因此,方法论应当占有与历史资料同等重要的地位。历史学的基本
19、方法是史料学和考据学。由于中国传统史学最不讲究史料,神话、官书都可以当作史料,全不问这些材料是否可靠和真实。史料是史学的根本,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从史料开始。由于史料并非史实,必须经过考据、整理,才能使用,因此考据和史料学是历史研究最基本方法。所以吴承明先生,认为历史实证主义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3)经济学研究方法由于传统史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缺陷,依靠传统史学难以深入研究经济史。因此,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才能深入研究经济史。经济学方法在经济史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经济学为经济史研究提供主要的理论框架。如同凯恩斯所言:“经济学与其是一种学说,不如说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维工具,一种构想技术。”如果没有经济学提供的思维方法和构想技术,是无法进行经济史研究的。(4)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弗里德曼认为经济史研究所涉及的社会科学学科,至少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口学、社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模式,都是可以看考借用的。近来来,国际史学出现了“史学科学化”的趋势,除了表现为史学“社会科学化”外,还表现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向史学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