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经济复苏期的中国.doc

上传人:gsy285395 文档编号:5375469 上传时间:2019-02-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复苏期的中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经济复苏期的中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经济复苏期的中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经济复苏期的中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经济复苏期的中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4 -2010 年 12 月 10 日,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联合举办的首届博士后学术论坛在京举行,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知名学者,以及多家流动站/工作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共聚一堂,围绕经济复苏期中国面临的政治、社会、经济、金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本报告择其主要学术观点,以为更深入地认识与理解当前中国转型发展面临的若干重要问题提供启示与参考。一、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及战略选择(一)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化中央党校博士后雷江梅在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经济正走向极端金融化,寄生现象开始泛

2、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实体经济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逐渐形成了一种发展中国家从事实体经济活动而西方发达国家从事金融业等虚拟经济活动的分工和交换格局。在发达国家内部,金融业的高收益和放松管制诱使金融业过度发展,只是整个发展链条断裂的一个导火索。因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调整过程及其影响将会是长期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也是深远的。中央政策研究室副局长白津夫进一步总结:全球化推动了企业集团化、产业组合化和经济区域化,最终导致了危机- 5 -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也正是危机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进程。比如二十国峰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异军突起并步入机制化运作轨道,成为当今世界寄予厚望的国际协调

3、新平台。同时,危机也引起了全球需求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已经形成的全球生产、消费格局,比如危机后欧美居民消费能力下降直接影响了中国沿海地区中小型厂商的正常生产。危机后的复苏期,中国应抓住历史机遇,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危机中的冷战思维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科学院博士后钮维敢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冷战思维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一文中指出,在分析 2008 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成因时,有人抛出新兴国家责任论或中美责任论。然而,无节制的人权和自由民主,是造成美国普遍负债、提前享乐和负债经营的思想基础,也是美国经济泡沫积累的精神根源。西方资本主义要一统世界、美国要领导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敌视中国模式

4、,势必不利于国际社会重振世界经济的协同行动。国际金融危机是由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基础上的国家制度造成的,但为了维护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在全球的吸引力,不同形式的中国威胁论将不断泛起。顺应潮流,中国一是要量力而行参与全球救市行动,利用西方在危机中的颓势,集结国际力量,修改全球化中与我不利的国际规则;二是用加- 6 -强经济道德建设来应对西方把祸水引向中国的局势;三是改变外交战略,采取非常规方式转化中国威胁论;四是修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主义学说,让“理解和认同” 跨越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鸿沟。(三)后危机时代中国的“三环准联盟战略”复旦大学博士后孙德刚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的“三环准联盟战略”一文中

5、指出,准联盟战略强调 “结伴而不结盟”, “合作却不失自主”。近年来,中国 实际上已初步实施了准联盟战略,形成了双边(“线 ”)与多边(“面”)准 联盟战略相结合的网状结构。比如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准联盟战略、中国和朝鲜的准联盟战略以及中国同苏丹和沙特的准联盟战略,上合组织多边准联盟、中阿合作论坛与中非合作论坛。在全球威胁日益破碎化、全球利益联动日益国际化、全球政治日益多元化、全球治理日益复杂化的后危机时代, “一超多强”格局逐步被“ 后一超多强格局”取代,世界出现了三大力量中心:以美国 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大国力量中心,以“金砖四国” 为代表的新 兴 大国力量中心,以非盟、阿盟、东盟、南亚区域合作联

6、盟、安弟斯国家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南方共同市场等为代表的以中小国家为主体的区域组织力量中心。从必要性与可行性两方面来看,未来中国对美国的准联盟战略、中国对地区关键国家的准联盟战略以及中国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实施多边准联盟战略,将构成未来十年中国的- 7 -“三 环 准联 盟战略” 。(四)后危机时代美元霸权的走势与中国的对策复旦大学博士后沈文辉在题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元霸权的走势与中国的对策一文中指出,美元霸权 1是美国金融霸权的基石。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元霸权受到了诸多挑战,承受着内外压力。首先,金融危机严重挫伤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削弱了美元霸权的基础;其次,美元霸权导致了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给

7、各国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弱化美元霸权、减轻对美元的依赖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美元霸权不仅造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使中国陷入了“ 高储蓄两 难困境” 。从霸权发展的逻辑和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来看,完全消除美元霸权既没有必要也无可能,最理想的局面是建立一个以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等多种货币占主导地位的多元货币体系,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实现话语权的均衡,最终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国应当在“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有所不为” 的战略指导下,对内始 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与有关国家一道共同推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和规章制度改革,避免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演变成中美两国货币

8、体系的博弈。二、经济复苏期中国社会管理问题研究1 美元霸权实质上是指美国政府通过没有任何实物支撑、没有任何纪律约束的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中的首要储备货币地位,引导和塑造一系列有利于其领导和支配全球的制度安排。- 8 -(一)危机下的中国社会政策构建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后胡建国在题为危机下的中国社会政策构建一文中指出,自 1825 年英国第一次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差不多每隔 10 年左右就发生一次衰退。面对频频出现的危机以及危机对经济社会运行的严重冲击,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探索如何修复与摆脱危机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困境,通过社会政策修复扭曲的市场机制以再造社会成为工业化国家日渐清晰的措施 2

9、。将视角转向国内却发现,中国面对危机时的做法是南辕北辙的不是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而是国家将社会推进了市场;市场与社会的关系不是由“脱嵌 ”到“嵌入”,而是由“嵌入” 到“脱嵌”。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 发后,中国加速推进了教育、医疗、住房三项重要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随着最初几年“ 脱嵌” 的积 极意义减退,负面效 应开始快速显现,突出表现在公共物品消费的市场化,使得公众背负沉重的消费包袱,透支公众的总体消费能力。2008 年新一轮危机到来时,中国应对危机的举措没有完全摆脱过去的路径依赖,依然沿着强启消费市场道路推进,但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一个充满活力的消费市场始终难以形成 3。要真正解决内需

10、不足的问题,不是靠强启消费市场能2 危机下的社会再造至少表现为两个最重要的维度:一是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调控,如减少失业人员,推进城市化,加强劳资关系等社会利益关系的治理;二是加强社会福利,使得现代福利国家出现。3 问题的症结在于,当前政策并没有真正解决好市场与社会的关系,虽然近年来开始出现市场重新“嵌入”社会迹象,但这种“嵌入”基本属于被动式的。当某个社会领域问题开始出现矛盾与冲突时,政府才被动加以治理,而这种治理也缺乏“制度不再为整个社会制定法则,社会相对于经济体系的首要性得到了保证”- 9 -够解决的,而是需要培养一个市场之外的社会成为消费主体,需要社会政策的再造,解决市场与社会“嵌入”

11、 问题。应尊重每位公民享受公共物品应有的权力,而不是纳税后还要“自掏腰包”购买应 有的社会福利保障。在当前收入差距悬殊并在短期不能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要公众在承担沉重的公共物品消费包袱的同时,体验“家电下乡” 与 “消费券”带来的消费狂欢从而拉动内需,注定是画饼充饥。(二)政治锦标赛、晋升激励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后李名峰在政治锦标赛、晋升激励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一文中指出,我国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性不高,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激励不到位。晋升激励的缺失,使得地方官员敢于消极对待中央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引入经济绩效、上级评价和辖区居民评价的晋升激励效用模型

12、分析显示,利用政治锦标赛调动地方官员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工作积极性具备理论上的合理性。当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目标达到,调控政策适时退出后,要让政治锦标赛保持足够的激励强度,推动地方官员努力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作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建议:首先应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横向监督,确保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统计数据真实有效;其次应尽快建立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的基本法则,基本上还是基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取向,市场“脱嵌”于社会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 10 -建设的考核制度;最后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制度创新,开拓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三)住房问题、住房政策和住房保障立法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符启林和博士后罗晋

13、京在题为论我国住房问题、住房政策和住房保障立法一文中指出,住房问题在现代社会已演变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国际社会也对解决住房问题达成一定共识并付诸行动。一些国际组织的公约、宣言等为各国解决住房问题和制定住房政策提供了经验借鉴。应对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住房问题,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住房政策。住房政策是政府对住房市场进行干预的目标和具体措施的总称,大体可分为供给方政策和需求方政策,供给方政策包括政府建设公共住房、租金限价以及对住房供给方的补贴等,需求方的政策包括住宅优惠券、金融支持以及税收减免等。在住房政策当中,政府住房政策和住房金融政策显得越来越重要。稳定和成熟的住房政策应上

14、升至国家意志,通过国家立法将其固定下来。(四)新时期中国土地财政问题探讨中央党校博士后王立君在题为土地财政与国家理财从土地行政的肇始与弊端说起一文中指出,地方市政建设及财政收入对土地转让、土地批租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强,客观上已给我国政府的财政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 11 -来阻碍。这一弊端的形成与中国城市土地有偿制度设置有密切关系,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客观上也导致了地方政府实行“ 土地 财 政” ,出让 金收入机制又促使地方政府偏 爱“土地财政”。要解决地方政府的“ 土地财政”问题,首先须从制度上解决现行土地出让制度存在的问题,其次还必须关注地方政府自身的财政再生能力,后者才是破解土地财

15、政的根本途径。对于前者,一方面应从立法上规范中国土地的征收征用以及补偿制度,严格控制土地出让金分配制度,或者从根本上确认土地所有权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就是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适当合理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对于后者,需要完善地方政府的财源保障制度,还应完善财政使用效益的控制制度,提高财政效益。三、经济复苏期中国经济转型热点问题探讨(一)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非均衡增长问题北京大学博士后陈建奇在题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非均衡特征及优化的政策选择基于人力资本投资低水平“陷阱” 视 角的分析 一文中指出,当前中国人力资本投资落入低水平陷阱,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必然要求通过要素的粗放投入,经济增长将在

16、很大程度上依赖高能耗与高资源投入。规避人力资本投资低水平“陷阱” ,作者提出如下的政策建 议:第一,明确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第二,切实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投- 12 -资水平;第三,放宽市场准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民间人力资本投资模式;第四,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居民对人力资本投资;第五,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推行投资绩效评价机制改革,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率。中国社科院博士后乔海曙在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倒 U 型” 关系再检验基于中国县域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指出,在二元经济体制下,金融集聚的运行特征主要表现为金融资源向中心城

17、市集聚和向周边农村扩散;随着金融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资源集聚将经历四个阶段:初期阶段、集聚阶段、集聚后期与扩散阶段。基于中国县域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目前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还处在金融集聚发展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将继续扩大;金融深度落入中间水平的中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或将迎来拐点;经济最为发达的东部地区,金融业进入扩散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推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和重点在中部地区,金融危机为中部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提供了契机,为加速金融集聚提供了外部条件,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到金融集聚过程,使金融产业成为中部经济崛起的动力和引擎。政府

18、应当在政策、环境建设、信息服务等方面对金融资源提供适当支持,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和中小企业扩散;金融机构作为金融深化的载体,应主动发掘农村市场,提高农村地区- 13 -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二)转型深化期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与策略上海国际集团博士后顾巧明在题为市场分割下的货币政策博弈:基于通货膨胀预期的视角一文中指出,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具有稳定币值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通过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央银行和经济主体的效用函数,理论分析表明,由于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分割存在造成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但广大公众对中央银行有着天生的信赖,相信中央银行政策

19、宣布与执行是一致的,这给了中央银行制造通胀、获得超额收益的激励。同时,由于中国经济主体已经逐渐意识到中央银行前后政策不一致的行为,从长期看,中央银行只能得到较低的效用。所以,中央银行应从长远角度考虑货币政策,在与公众的多次博弈中建立自己的长期声誉,货币政策要经常小幅调整,避免政策急剧多变,以引导公众预期,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另外一个可行的方法是中央银行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并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一个固定的货币增长率,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这样,中央银行反而可以获得更高效用。厦门大学博士后宋琴在题为“就业目标制” 下的货币政策一文中指出,尽管通胀目标制可为一国经济增长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但对降低

20、通胀和通胀易变性的有效性是- 14 -异质的,受财政状况、中央银行限制汇率波动的意愿、实施的时间长度及先决条件等限制。长期来看,发展中国家实行通胀目标制仅对抑制通胀有明显成效,并不能显著改善经济绩效,反而会导致较低的产出增长率。基于世代交叠模型的分析表明,把就业作为一个目标和工具变量的最优利率规则是存在而且可以被执行;而把通货膨胀作为一个目标和工具变量反而会导致更低的效用水平。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转型关键期的中国应以充分就业为目标,央行可以考虑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经由金融体系调节投资与消费,进而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供求关系,推动市场均衡,减少失业,实现分配关系的和谐。现阶段,如何设计一个好的制度

21、,实现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兼顾结果公平,才是中国当前必须解决的最为紧要的根本问题。 (三)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创新中国华能集团博士后杨光在题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实现路径一文中定量计算了能源活动和工业活动 CO2 排放量,结果显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构成上均占支配地位,而且其影响程度在逐渐增加;水泥和石灰生产过程是工业过程 CO2 两大主要排放源。当前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外部约束因素主要包括:第一, “发展性排放 ”将在一段时期存在;第二,能源基 础水平及能效较低;第三,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煤电为主的电- 15 -力大规模建设对环境造成巨大威胁;第四

22、,存在固定投资锁定效应 4;第五,资金与技术约束;第六,制度性约束 5;第七,在国际规则制定上缺乏主动权。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拥有减排空间大、减排成本低及技术合作潜力大等优势。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 GDP 与碳排放的相对脱钩或者绝对脱钩是达到低碳经济的首要条件;针对现阶段的中国而言,寻求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发展的、可大规模建造的低碳基荷是紧迫任务。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切实有效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包括: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强度、发挥碳汇潜力、建立相关的碳金融体系以及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其中调整产业结构和降低能源消耗是最主要的。新疆大学博士后师博在题为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中国的节能减排战略:兼论

23、经济资本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一文中,利用 19952008 年中国 29 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无论长期还是短期“能源中性 ”假说在中国均不成立;在短期, 经济增长拉动了能源消费,在长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中国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模式,以提升能源效率为核心的节能减排战略是保障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必然选择。FMOLS 方法 6所测算的省际能源产4 仅就中国电力行业而言,如要避免传统燃煤发电技术弊端,推广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等先进发电技术和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需要国家统筹安排、巨额资金以及高新技术支持;如沿用传统技术

24、,则可能被这些投资“锁定” 。5 危机中仅从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角度考虑新增长点,采用强化传统领域投资的办法,如危机后仍以碳基能源为基础,则会重蹈传统发展模式。- 16 -出弹性 7差异较大,表明各地区能源效率不尽相同,东部能源效率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因而,各省、市、自治区均以统一的年均 5%的速度实施节能减排战略缺乏现实基础。基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运行机理视角的分析显示,由于经济资本化的作用,能源效率随固定资产投资占 GDP 的比重先上升后下降,在中国式分权模式下能源禀斌丰裕地区投资会向能源工业集聚,诱发“资源诅咒” 使得能源效率下降;市场分割也会对能源效率产生不利影响。因而,中国行之有效

25、的节能减排战略应从根本上转变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并强化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进一步通过资源税费改革完善能源区域调配补偿制度,防止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趋势拉大。四、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一)新时期中国土地金融问题研究招商银行博士后赵建在土地产权、土地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一文中,通过建立一个动态农业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土地产权制度的内在缺陷:在农业生产和农民人力资本投资需要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土地产权权能不足会通过约束农民的融资能力导致农民在乡村和城市的双重贫困;土地产权权能不足会导致农村资金外流,导致城乡二元金融结构和农村金融贫乏。同时,分析还表明,以土地使用权抵押为基础的6完全修

26、正的最小二乘法。7即能源消费与 GDP 的比值。- 17 -土地金融机制,会形成一个跨期的动态经济增长路径,当期产出水平的提高会通过提高土地抵押价值提高下一期产出水平;土地使用权不稳定会侵蚀土地抵押价值,导致农业产出水平进入一个不断循环下降的动态路径;土地承包期越长,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就越明显。在土地金融的实际操作上,作者提出了几种可供选择的模式:土地信用合作社、土地融资租赁和土地证券化。(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探讨招商银行博士后贡峻在低碳经济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一文中指出,低碳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可涵盖以下领域:第一,绿色信贷业务创新;第二,基于 CDM 项目的业

27、务创新,包括开展 CDM 项目账户管理服务、CDM 项目设备租赁服务、CDM 项目信用增级服务、CDM 项目财务顾问服务;第三,基于碳排放权的基金业务创新,包括开展碳基金托管业务和发行低碳理财产品;第四,参与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平台。(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后李亚敏在题为国际金融中心和集聚金融优势的互动研究基于伦敦金融城实践的新思考一文中从三个层面总结了伦敦金融城的集聚优势:从市场层面看,伦敦吸引了数量庞大的国际金融机构、凝聚了独特的金融中心文化、吸收了充沛的人力资源集群;从政府视角看,伦敦国- 18 -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始终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引导和监管,包括政商联合共建金融

28、中心区、高起点制定金融战略规划、注重优质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兼顾国际标准的柔性金融监管以及及时推动金融技术创新;从动态观点看,伦敦金融城更多采取了走市场道路,执行集聚优势的战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政府战略调控和监管,正确把握机遇,选择最佳切入点,实施金融优势集聚,实现资本增量发展,具体建议包括:增强软实力、营造增长极、扩展集聚环、建立战略联盟、激发企业潜能、推进科技创新以及集聚人才资本。 五、结语后危机时代,中国不但面临国际经济复苏期全球政治、经济、环保等诸方面的复杂博弈,而且面临国内深化经济结构转型、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发展与变革中的国内外形势,也将不断为工商银行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作为活跃于中国乃至国际金融舞台的大型金融机构,广泛了解与关注后危机时代国际国内政治、社会、经济、金融诸方面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工商银行拓展战略视野、把握发展机遇,实现打造“百年老店” 的长远目标。(执笔:博士后工作站 李卢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经济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