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地理 课练6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761660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地理 课练6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地理 课练6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地理 课练6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地理 课练6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地理 课练6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练 6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双 基 达 标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冰岛火山自 2014 年 8 月 29 日开始喷发,5 个月来依然没有停止的迹象,其形成的熔岩已经蔓延到 88 千米之外。据此回答 12 题。1有关这次火山喷发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处生长边界,岩浆从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B岩浆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C岩浆活动利于形成丰富的地热和温泉D喷出的岩浆冷却形成花岗岩2火山活动会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降水增多,形成泥浆雨 火山灰造成大气能见度降低 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增大 造成北美洲大陆多架航班停飞 形成肥沃的土壤层,利于植

2、物生长 形成特殊的自然景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A BC D答案:1.D 2.C解析:第 1 题,本题主要考查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岩浆发源于软流层,在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或侵入到地壳内部,冷却凝结后形成喷出岩或者侵入岩。喷出岩如玄武岩、安山岩等;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故选 D 项。第 2 题,本题主要考查火山活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火山灰会增加大气中的凝结核,从而降水增多,形成泥浆雨,故正确;火山灰造成大气能见度降低,故正确;火山灰会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较低,晚上则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较强,昼夜温差减小,故错误;对北美洲大陆的航班没有明显影响,故错误;火山灰会形成肥沃的土壤层,增

3、强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故正确;火山地貌形成独特的景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故正确。综上所述,C 项正确。地质勘探小组在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 500 米的 A、B、C 三地对某沉积岩岩层进行探测。尽管当地潮湿、黏重的红色土壤给探测带来了不便,但该小组还是得到了下表中的简化数据,其中某沉积岩岩层埋藏深度是指该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据此回答 34 题。地点 A B C海拔(米) 500 250 600某沉积岩岩层埋藏深度(米) 421 3 4123.该地区可能属于( )A向斜谷 B背斜谷C向斜山 D背斜山4该地区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C西南地区 D江南地区答案:3.

4、B 4.D解析:第 3 题,B 地海拔较低, A、C 地海拔较高,所以该地地貌是谷地;又因为 B 地该沉积岩岩层的埋藏深度比 A、C 地小,说明该处岩层上拱,地质构造是背斜,综上可知选 B。第 4题,从该地区的海拔可以判断其为低山丘陵区,再结合材料中提到的“当地潮湿、黏重的红色土壤”可以判断,该地位于江南丘陵地区。读我国江南地区某河谷剖面图,完成 57 题。5图示构造地貌为( )A背斜山 B向斜谷C背斜谷 D向斜山6甲、乙两地对应的位置正确的是( )7图中岩层中( )A岩层受变质作用明显B岩层年龄最老C岩层断裂下陷D岩层因地壳运动而弯曲答案:5.C 6.A 7.B解析:第 5 题,本题考查地貌

5、类型的判断。图示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该背斜中部的地势比两侧低,为谷地,故图示构造地貌为背斜谷。第 6 题,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可知,甲地位于乙地的北方,可排除 B、C 项;图中甲地堆积作用明显强于乙地,说明甲地位于河流的左岸或凸岸,可排除 D 项,故选 A。第 7 题,图中的岩层显然是在河谷形成之后形成的,岩层较新,岩层中,位于下面的岩层年龄最老。射电望远镜是指观测和研究来自天体的射电波的基本设备,射电望远镜选址对无线电环境条件要求很高。我国正在建造的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简称 FAST)项目选址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洼地。 “大窝凼”洼地是喀斯特地貌所独有的一大片漏斗天坑

6、群,位置偏僻,随着 FAST 项目的实施,世界将聚焦贵州平塘。读下图,回答 89 题。8对于“大窝凼”洼地地貌的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岩浆喷发 地壳隆起 断裂下陷海相沉积 陆相沉积 流水溶蚀A BC D9FAST 项目选址 “大窝凼”的优势条件有( )天然洼地,开挖工程量小 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 人烟稀少,电磁波干扰少 地处内陆,安全性较强 岩石透水,避免积水危害A BC D答案:8.B 9.C解析:第 8 题,本题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较难。根据材料, “大窝凼”洼地属于喀斯特地貌,岩石类型为石灰岩,与岩浆喷发无关,错。属于海相沉积,对,错。形成过程先是海相沉积,然后地壳隆起,

7、发生,最后是流水溶蚀。没有断裂下陷,错。综上所述,B 项正确。第 9 题,本题主要考查射电望远镜的选址条件。FAST 项目选址“大窝凼”的优势条件有利用天然洼地,开挖工程量小,对。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对。远离城市,人烟稀少,电磁波干扰少,对。地处内陆,安全性较强,不是选址的优势条件,错。岩石透水,避免积水危害,对。综上所述,C 项正确。(2018湖南四大名校联考)左下图为巴西兰索瓦玛朗汉斯国家公园每年雨季出现的“白沙碧水”奇观( 照片是面向北方拍摄的被白色沙丘围绕的淡水湖泊群) ,此地位于该国东北部的某河河口附近。右下图是该地区降水资料图。读图回答 1011 题。10图中所示景观

8、最佳观赏时间是( )A12、1 月 B3、4 月C7、8 月 D10、11 月11河口附近的白沙受定向风吹拂,形成新月形沙丘,该风向是( )A东南风 B西南风C东北风 D西北风答案:10.B 11.C解析:第 10 题,本题主要考查景观欣赏时间。根据材料可知, “白沙碧水”奇观出现在雨季,读右图,该地区 3、4 月为降水最多的月份(雨季) ,也是该景观的最佳观赏时间, B 对,A、C 、 D 错。第 11 题,本题主要考查风力作用的典型地貌。新月形沙丘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迎风坡平缓而背风坡坡陡,风从缓的一面吹过来。读左图,照片为面向北方拍摄,沙丘坡度小的一侧为迎风坡,朝向东北,所以盛行风为

9、东北风。综上所述,C 项正确。二、综合题(共 46 分)12读下面“某地区地层剖面图” ,回答下列问题。(22 分)(1)判断图中主要的岩石类型,并简述该地区前后共经历过哪些地质过程。(2)请对图中岩层 09 和岩脉共十一大种岩石新老关系进行排序 (由老到新排列)。(3)说明图中断层的形成过程,并在断层甲两侧用箭头画出断层运动方向。答案:(1)沉积岩、岩浆岩。( 下沉、沉积)挤压形成褶皱、岩浆活动、断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2)012345678岩脉9。(3)岩层受力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强度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错动位移。画图略( 右侧上升、左侧下降)。解析:本题考查地质图的判读。第

10、(1)题,图中岩石具有层理现象,为沉积岩;沉积岩的形成经过地壳下沉、固结成岩;后经水平挤压形成褶皱,后经岩浆侵入,形成岩脉;再经地壳运动形成断层,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然后地壳下沉,外力沉积。第(2)题,自 0 至 8岩层年龄越来越新,岩脉侵入以上各岩层,因此晚于上述岩层,9 岩层形成晚于岩脉。第(3)题,断层是岩层受力超过了岩层的承受程度,岩层断裂并发生相对位移;断层甲左侧下降,右侧上升。13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结合下列新疆的景观图片,回答问题。(24 分)(1)按照内、外力作用把图中地貌景观进行分类。(2)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南侧,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简述其形成原因。(3)结合

11、图中信息,比较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在形成原因上的异同点。答案:(1)吐鲁番盆地和天山山脉是内力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是外力作用形成的。(2)吐鲁番盆地是由岩层断裂下陷而成。(3)相同点: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与风力有关。不同点: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的结果。解析:本题利用景观图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第(1)题,吐鲁番盆地是断裂下陷形成的,天山是板块挤压形成的,都与内力作用有关;而雅丹地貌、沙丘地貌的形成与风力有关,属于外力作用。第(2)题,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南侧,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是典型的地堑盆地,由岩层断裂下陷而成。第(3)题,雅丹地貌也叫沙蚀丘

12、或风蚀丘,是一种典型的风力侵蚀地貌;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形成的典型地貌。刷题加餐练刷 高 考 真 题 找 规 律(2017新课标全国卷)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 13 题。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降水较少 山地相对高度

13、较小 河流较长 风化物粒径较小A BC D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答案:1.C 2.B 3.B解析:第 1 题,本题考查流水沉积地貌的形成原因,难度中等。据图,贺兰山东坡主要为中高山,所以坡度陡,A 项错误;岩石裸露与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无关,B 项错误;河流、沟谷众多,形成的洪积扇数量就多,进而连接成片,C 项正确;降水集中并不能使洪积扇集中成片,D 项错误。第 2 题,本题考查洪积扇形成的差异性,难度中等。据图可知,甲地地形以低山为主,因而水流速度较慢,携带泥沙能力较弱,砾石较少,正确;甲地低山区域较多,河流相对其他地

14、区较长,较大的砾石等颗粒物在上游先沉积下来,也会造成甲处砾石较少,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判断甲处的降水多少和风化物的颗粒大小,错误。所以 B 项正确。第 3 题,本题考查洪积扇上土地的利用,难度中等。洪积扇自山口到边缘,构成颗粒越来越小,厚度也越来越薄。根据材料,东南部的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砾石较多不适合作为土壤耕种,洪积扇的边缘土层很薄,所以耕地少,B 项正确;南部洪积扇海拔与其他地区相同,A 项错误;南部纬度稍低,光照较足,C 项错误;洪积扇分布区都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D 项错误。(2016新课标全国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

15、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如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 46 题。4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5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6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答案:4.C 5.B 6.D解析:第 4 题,由材料可知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形成

16、的,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必须是海岸线稳定,死亡贝类生物持续堆积才能形成;另外,图示三条贝壳堤形状都较平直,说明形成过程中位置较稳定。故 C 项正确。第 5 题,泥沙在贝壳堤外持续堆积,会使海岸线不断向前推进,加大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故 B 项正确。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不利于死亡贝类的持续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故 A 项错误。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不会影响河口三角洲,也不会使河流改道,故 C、D 项错误。第 6 题,由图中不同年代贝壳堤的位置可知,海岸线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说明其位置发生了多次变动,变动的原因是河流带来了大量泥沙,且泥沙不断沉积导致海岸线向前推进,故 A、 B、

17、C 项均错误,D 项正确。(2015新课标全国卷)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 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 78 题。719752004 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8推测 19921997 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答案:7.D 8.B解析:第 7 题,本题考查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的变化,考查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河流携带泥沙以堆积作用为主,海浪冲击海岸,以

18、侵蚀作用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 1975 年至 1979 年期间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越来越远,说明海底在淤积,即河流以堆积为主,流水作用强;1979 年后,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呈缩小的趋势,因此海底以侵蚀为主,即海水侵蚀作用强,D 项正确。第 8 题,本题考查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的变化。从图中看 19921997 年期间,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总体上在缩短,说明海底发生侵蚀,即海水侵蚀强,说明此时河流入海水量、含沙量都较小,故选 B。其他选项显示的是入海流量大或含沙量大,与题意不符,舍去。9(2014新课标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区

19、域海拔在 4500 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 级) 日数 157 天,且多集中在 10 月至次年 4 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 2030 厘米高度范围内。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答案: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解析:抓住材料中“就地起沙”的关键信息分析可得,沙源应该是来自错那湖东北部(铁路附近) 沿岸地区,包括河流入湖处的河滩和湖水下降出露的湖滩。再结合题干中“冬春季”

20、这个时间点,可知此时间河、湖水位低,河滩和湖滩出露泥沙面积大,成为沙源。10(2013新课标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 M 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2)分析 H 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 M 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

21、会扩大。观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答案:(1)(M 处附近的 )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 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 );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 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 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 M 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观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

22、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 );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解析:本题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区域定位能力及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风口后,M 处附近风力减小会导致风沙沉积。第(2)题,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盛行西北季风,图中信息显示,河谷走向和风向大体一致,且河谷地形加剧了风势,故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第(3)题,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

23、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如选择观点 A 沙丘群规模会扩大,则要根据材料中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河床裸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沉积。如选择观点 B 沙丘群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扩大的因素。 刷 仿 真 模 拟 明 趋 向(2018河南信阳联考)图 B 为世界某区域图,实线为等高线 (单位:米),虚线 a、b、c 为等压线,箭头表示 P 地的风向。图 A 为甲区域的放大图,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 ,虚线为地层界线,XYZ 为不同地层,岩层 X、Y、Z 年龄由老到新。读图回答 1112 题。11关于 m、n 两河的描述,说法正确的是 ( )

24、A两河可能都发源于阿尔卑斯山Bm 河径流季节变化比 n 河小C两河流域面积基本相同Dn 河航运条件比 m 河优越12下列各图能正确反映甲地地层剖面的是( )A BC D答案:11.D 12.D解析:第 11 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读图,箭头表示 P 地的风向,风向向左偏,说明位于南半球,两河不可能发源于阿尔卑斯山,A 错。结合纬度分析,m 河属于地中海气候,n 河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m 河径流季节变化比 n 河大,B 错。图中 n 河较长,两河流域面积不相同,C 错。n 河降水均匀,水量稳定,航运条件比 m 河优越。综上所述,D 项正确。第 12 题,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

25、貌。根据材料,岩层 X、Y 、Z 年龄由老到新,即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构造。根据等高线,凸向海拔高的地区,是山谷地形。选项中能正确反映甲地地层剖面的是,背斜谷,D 对。是向斜构造,A 、B 错。是背斜山,C 错。综上所述,D 项正确。刷 易 错 易 误 排 难 点易错点 板块移动的方向判断不准确地幔中的岩浆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具有强烈上升的趋势,该固定位置被称为热点。当板块移动且板块上薄弱点经过热点时,岩浆会沿板块的薄弱点上升,并可能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这种火山称为热点火山。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在海洋上则形成岛链。下图是形成于某海洋的岛链示意图。据此完成 131

26、4 题。13据图可知“热点”位于图中( )A处附近 B处附近C处附近 D处附近14由岛链的分布可知,此板块的移动方向( )A先往正北再往西北B先往东南再往正南C先往西北再往正北D先往正南再往东南答案:13.D 14.D解析:第 13 题,本题主要考查板块的运动。根据材料,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在海洋上则形成岛链。根据图中岛链的形成年代,推测“热点”位于图中的处附近,其他三处不是热点,D 项正确。第 14 题,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根据图中火山锥形成的年代判断, “热点”在处,最年轻的岛屿是最靠近“热点”的,因“热点”的位置可以看成是固定的,而板块是在移动的,所以最先形成的岛屿距离“热点”最远,岛屿形成后不是靠近“热点” ,而是在不断离开“热点” ,所以从 20 到 180 的方位变化就是板块的移动方向,最先形成的岛屿分布呈南北排列,且最早形成的岛屿在最南方,说明板块当时的移动方向为正南,之后形成的岛屿为西北东南向,说明当时的板块移动方向是从西北移向东南。综上所述,D 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