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的 7 种修辞手法的内涵。2.学会正确运用 7 种修辞手法,提高解题能力。二、考纲解读:江苏考试说明表述为:“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常见的 7 种修辞方法”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考查修辞方法,不考名词术语,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手法在语段(或 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2015 年、2016 年江苏单独设置选择题考查修辞手法。3、考题引路(2016 江苏)下列熟语中, 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 分)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解析
2、】A 试题分析:“借代”手法的特点是借某事物的特征代替某事物,借体和代体具有相关性;而“比喻”中的“借喻”的特点则是,将某物比作另一物,借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题中,A 项的“刀俎”和“鱼肉”同人所处的情境相似,所以是借喻。其余三项中的“尧舜”是用此词指代人群中的优秀人物,“干戈”和“玉帛”则分别以战争武器和友好物体指代战争和和平,“西施”以美女名指代心爱之女子。(2015 江苏)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 分)( )A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B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C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D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解析】B(比拟的
3、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A. 由“试新刀尺”“一手裁”可知将“东风”拟人化。C. 由“有情”“含春泪”“无力”“卧”可知将“芍药”“蔷薇”拟人化。D. 由“旧相识”“偷开门户”“翻书”可知将“南风”拟人化。)四、技巧指津第一课时(一)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3
4、)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光。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4)比喻的种类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一座矗立的小山。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暗喻。典型
5、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 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博喻。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地说明或者描绘本体的比喻。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各个方面,也可以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一个方面。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5)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例题 1:
6、从下面诗句中选出以物喻人的一项(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C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答案 C(6)小试身手:阳光下,小孩灿烂的笑脸会像什么呢?答案:1.阳光下,孩子灿烂的笑脸像夏日里清醇的小风,清爽自然。 2.阳光下,孩子灿烂的笑脸像春天的花朵,富有朝气,富有生命力。 3.阳光下,孩子灿烂的笑脸像寒冬里的火炉,温暖人心。 4.阳光下,孩子灿烂的笑脸像一首优美的歌曲,让人陶醉。 5.阳光下,孩子灿烂的笑脸像一杯热茶,为人驱除
7、寒意。 6.阳光下,孩子灿烂的笑脸像春风拂在脸上,给人亲切感。 7.阳光下,孩子灿烂的笑脸像东方升起的太阳,给人以希望。 8.阳光下,孩子灿烂的笑脸像春天里初绽的花朵。9.阳光下,孩子灿烂的笑脸像一支棉花糖,绵绵的、软软的、甜甜的。 10.阳光下,孩子灿烂的笑脸像初春时盛开的桃花,美丽迷人。 11.阳光下,孩子灿烂的笑脸像一朵花,因为她绽放;像一道彩虹,因为她美丽;像一轮太阳,因为她初升。(二)比拟(1)比拟的特点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或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2)比拟的种类拟人(
8、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3)比拟的作用形象生动;唤起联想;描绘形象;表意丰富;例题 1:对诗句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B.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 C.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
9、感情。D.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解析 “合”在这里是“环绕”的意思,“斜”在这里是“延伸”,都是自然景物的本身状态。作者在这里是用描写景物来衬托心情,并没有用拟人手法写青山、绿树有人的感情。 答案 C(4)小试身手:看图,请看图片,试着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一下画面。(三)比喻与比拟的区别: (1)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
10、乙来描述。从形式上看,不管哪种喻,它的“喻体”必须出现,而比拟所拟作的事物是永远不出现的。 (2)请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晕月爬过墙来。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3.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5.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6. 珍珠是贝痛苦的结晶,是海的泪。(暗喻)暗喻,把“珍珠”比作“海的泪”,很形象。7.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比喻)把闪闪发亮的“远处林舍”比作
11、“姑娘送出的秋波”8.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9.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比喻)10.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比喻)11.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比喻)12.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由句中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可以看出是比拟手法。13.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句中水珠“偎依”,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4.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由句中烟囱“哽咽 ”,可以看出是比拟手法。15.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
12、露出点粉色。运用拟人,将薄雪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阳光斜射下薄雪呈现出淡粉色的美丽情态。16.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 命”比作“春水”,将“前身”比作“冰雪”6、布置作业完成三维设计相应练习第二课时(三)借代(1)借代的特点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2)借代的种类特征代本体。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事物的名称,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来源:学。科。网 Z。X。X。K材料代本体。用制作事物的材料来代替本事物,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来代替本事物的名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具体代抽象。用具体的事物作借体,代替抽象的本体。例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小米”代替“落后的军需供应”,“步枪”代替“落后的武器装备”。部分代整体。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本体代事物。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3)借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