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陕北经济的“四则运算” 从以前的“穷困潦倒”到现在的“财大气粗”;从以前的举步维艰到现在的持续发展,曾经在中国政治版图上闪闪发光的陕北,如今又以其举足轻重的能源产量和令人惊叹的产业“革命”,在陕西经济版图上熠熠生辉。一个个统计数字的背后,陕北经济进行了怎样的加减乘除? 陕北经济的“四则运算” 陕北在工业化的道路上承受着巨大的环境压力。资料图片如果说经济增速连年居全国前列的陕西是一条舞动的长龙,那陕北无疑是其重要的支撑。自 2002 年以来,曾经长期拖全省经济发展后腿的榆林和延安两市紧紧抓住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机遇,乘势而上,持续发力,经济增速连年居全省前列,特别是榆林,增速在十年间有八年居
2、陕西第一,总量由原来的落后位置稳居陕西第二位。而陕北县域经济更是成为陕西经济的一大亮点,在一年一度的陕西十强县评比中,总有一大半花落陕北。龙年正月,记者深入陕北,力求探寻陕北经济发展“龙抬头”的奥秘所在。穿越那一个个正在崛起的工业园区,查看那一本本经得起晾晒的民生账单,记者发现,陕北经济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壮大产业规模的加法、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推进科技创新的乘法、提高每位城乡居民收入的除法,演绎了一场持续发展的“四则运算”。加法:从弱势到强势的巨变陕北,曾经长期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即使在跨入新世纪的门槛后,陕西经济的三大板块中,陕北板块依然是基础最为薄弱的:生产总值不到全省的十分之一,农民人均纯
3、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在全省倒数甚至垫底,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然而,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机遇,陕北两市这对“穷哥们”竟开始“发迹”了:“十五”、“十一五”期间,陕北经济一路高歌猛进,令人刮目相看;“十二五”开局之年,陕北经济增速虽然明显放缓,但仍实现生产总值 3405.6 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还多。其中,榆林市实现生产总值 2292.26 亿元,同比增长 15%;延安市实现生产总值 1113.35 亿元,同比增长 11.0%。陕北之所以能成为陕西经济的强劲增长极,正是不断运用“加法”全力壮大能源等产业规模的结果。资源开
4、发之初,由于只注重资源的一次性输出而忽视了对其的加工转化,使得陕北的发展落入“资源诅咒”和“资本原罪”的宿命。如何把陕北能源基地做大做强,成为摆在省市执政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十五”以来,经过深入调查研究,陕西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要实施“三个转化”战略。陕北两市按照省上的部署,走上将煤炭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之路,重点打造煤电载能工业、煤制油、煤盐化工和油气化工四大产业链,使资源的附加值大大提高。随着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不断推进,多家世界 500 强企业、十几家国内上市公司以及几十家国内知名企业先后抢滩陕北,用迅速增大的“胃口”“吞噬”着原
5、煤、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资源,“吐”出了燃料油、兰炭、电、甲醇、烯烃等一系列产品。陕北这块历史上胡骑汉兵逐鹿的地方,很快成为一个资本角逐的洼地。十年前,陕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只有 131.43 亿元,2011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2193.94 亿元!剧增的项目和资本,使陕北成为国家西煤东运的源头、西电东送的枢纽、西气东输的腹地,一艘能源航母劈波斩浪、强势出航!在加快工业化的同时,陕北的农业、第三产业也不断壮大,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同样体现“加法”运算的是,2007 年,省委书记赵乐际在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围绕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促进陕北经济一体化”。“陕北经济一体化
6、”概念的提出,使陕北两市在更多方面收到 1 加 1 大于 2 的效果。陕北两市资源互补,储量丰富。榆林以煤为主,兼有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资源;延安以石油为主,也有煤炭。延安的原煤产量只有榆林的十分之一;榆林的原油产量却远比延安少。两市完全可以统筹调剂资源,互为产业链的上下游。而且,作为具有相同文化血脉的“同胞”,榆林延安两市更便于打破行政壁垒,整合各种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实现互补共进。除能源经济外,同样的黄土风貌、同样的风俗民情,使陕北的文化资源难以割裂,在三产特别是旅游产业发展中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统一策划旅游线路,统一规划旅游景区,如红色旅游,除了圣地延安,还要有当年党中央转战陕北时走过的榆
7、林杨家沟等好多地方。经济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人。闭塞的地理环境、艰苦的生存条件,使陕北人形成了一种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群体性格,这种性格,凝聚成延安精神及其衍生的榆林精神。精神上的互通共融,为陕北经济板块的强势崛起提供了内在动力。减法:从粗放到精细的蜕变任何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都不能只用“加法”追求数量,还要善用“减法”保证质量。对陕北来说尤其如此。一开始就陷入“资源诅咒”迷途的陕北,由于粗放式的开发,付出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一些污染重灾区,甚至被戴上“黑三角”的帽子。面对这种状况,陕北经济不得不开始“迷途知返”,大量运用“减法”了。于是,当国内外客商由于资源蛋糕的诱惑和陕北投资环境的不断
8、改善纷至沓来时,当地政府不再像过去一样饥不择食、“拾到篮里都是菜”,而是转变发展理念,改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变大上项目为上大项目。他们抬高项目准入门槛,按照产业规划精挑细选,只接纳一些节能环保、节约资源、延长产业链的项目。与此同时,他们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五小企业一律关停并转。对乱挖滥采的煤矿、污染环境的油井进行整合、治理。在“黑三角”的核心地带府谷县,几年间累计投入环境治理资金十几亿元,彻底取缔关闭了数百户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五小”企业。2007 年开始,榆林市停产整改了“三证”不全的 100 多个煤矿,关闭了 170 多口低产油井。还“关小上大”,进行了兰炭产业
9、的二次技术革命,用两年时间关掉了 273 家 60 万吨以下的兰炭企业,建设了资源循环、废物再利用的 50 多家大型兰炭企业。去年以来,榆林开始大规模的煤矿整合,将原来 200 多家煤矿整合为 50 个煤炭企业,企业平均生产规模达 340 万吨/年。目前,一种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理念在榆林已深入人心。在延安,同样把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们一边整合煤矿、关闭低产油井,一边上精细化工项目。2010年,总投资达 219 亿元的延长石油集团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开工。此外,杨庄河炼化项目、120 万吨煤制甲醇、安塞天然气液化、液态轻烃等一大批煤、气深加工项目相继落户,
10、使延安能源工业逐步实现从粗放到精细的历史性飞跃。记者在省发改委了解到,仅“十一五”期间,榆林、延安两市累计淘汰落后产能 2208.4 万吨、136 兆瓦。其中,关闭小兰炭 272 户、关闭电石企业 9 户、关闭水泥企业 6 户、关闭铁合金企业 38 户、关闭小火电机组 10 台。通过落后产能的淘汰,为优势项目、大项目腾出环境容量,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此外,陕北在经济发展中,还大力减少区域内耗,减少审批程序,减少各种费用曾经被讥讽为“内耗,内行;外引,外行”的陕北人,正在通过这一次次的“减法”,实现由原来猛踩“油门”、跨越发展到现在注重质量、持续发展的转变。乘法:从传统到现代的裂变2011
11、年,产业聚集、民企抱团的陕西第一县府谷县设立 1 亿元的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以支持民营企业技术改造和工艺革新。前不久,榆林一家企业拥有的“榆林版”煤制油技术转让给外地一家企业,获得的转让费高达 1 亿元。如今的陕北,不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将科技创新视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坚持走科技引领、创新转型、产业优化的发展之路,使自然资源深度转化,工业原料变废为宝,经济效益呈几何级数增长。在榆林市,仅“十一五”期间,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199 项,申请专利 304 件,授权专利 215 件,获省科学技术奖 22 项、市科学技术奖138 项;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达 70%以上,累计净增产值 12 亿元;先
12、后培育出国内第一个优质荞麦杂交种,克隆成功全国首例陕北白绒山羊2011 年,榆林市继前两年在西安成功举办两届校地产学研合作峰会后,又召开了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处负责人座谈会,探索陕西科教优势与榆林发展优势有机结合的新途径、新方法,围绕兰炭、金属镁、马铃薯、红枣、玉米等产业实施了“兰炭清洁生产和煤焦油高效回收技术开发与示范”等 7 个重大科技专项,全市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 45%。在延安市,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根据全市主导产业开发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起广阔合作平台。在政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13、的同时,陕北的一些企业更是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进行 YC-3 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先导性试验,使产油量大幅提高;陕煤化集团陕北矿业公司浅埋煤层开采顶板水害防治综合技术研究,大大提高了产量;陕煤化集团张家峁矿业公司利用国内最新技术建设水煤浆生产线,为下一步实现管道输煤创造了条件。除法:从强市到富民的转变本世纪初,陕北靠资源开发使经济总量快速增加,财政收入大幅上涨,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群众在资源开发中得不到多少实惠。至 2007 年,经济增速连年居全省第一的榆林,城乡居民收入却仍处在全省倒数位置。“富财政,穷百姓”现象,成为陕北经济社会发展之痛。面对这种局面,近
14、几年,陕北两市的执政者都更多地运用“除法”不再片面地追求经济总量,而是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将提高每位城乡居民的收入放在首位。进入“十二五”后,他们更是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建设幸福榆林和幸福延安的目标。于是,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在陕北老百姓身上:在医疗方面,创造出府谷的双补双管四结合、神木的全民免费医疗、子长的公立医院改革、榆阳区的整体推进等多种模式;在教育方面,率先在全省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府谷、吴起等县率先实行十五年免费教育;在城乡居民养老方面,两市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并实现政策性全覆盖。此外,就业再就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移民搬迁等关乎群众幸福的工程都快速推进。同时,面对陕
15、北贫富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的状况,号召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使一大批富人能人当上村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一系列的民生实践,让广大群众切实分享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目前,一个上学就医不再难、养老就业有保障、贫困家庭有住房、家家用上干净水、社区服务广覆盖的美好图景正在陕北快速变为现实。2011 年,榆林农民人均纯收入 6520 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20721 元;延安这两个数字分别是 6565 元、21188 元,两市两项收入的增速均名列全省前茅。老百姓收入的大幅度增加,还有力地拉动了内需:2011 年,榆林和延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 232.25 亿元、129.74 亿元,增速列全省二、三位。市场需求的持续旺盛,为陕北经济由投资拉动型转变为消费拉动型、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