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粤教版必修五文言文知识归纳.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373020 上传时间:2019-02-2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必修五文言文知识归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粤教版必修五文言文知识归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粤教版必修五文言文知识归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粤教版必修五文言文知识归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粤教版必修五文言文知识归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鸿门宴司马迁一、作者简介开先河,著史记司马迁司马迁(约前 145 或前 135?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 (今陕西韩城南) 人。司马迁 10 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他就向董仲舒学公羊春秋 ,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 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公元前 108 年) 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尽读史官所藏图书。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

2、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开纪传体史书先河。二、背景回放一场特殊的较量秦末,反秦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濒于灭亡,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项羽、刘邦分别向秦的首都咸阳进军,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谁为关中王。结果,刘邦于公元前 206 年破关入秦,抢先占领咸阳,并与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严刑,颇得民心。项羽一路与秦精锐部队苦战,大破秦军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听说刘邦已破咸阳,想称王关中,勃然大怒,率四十万大军破关直入,屯兵鸿门,准备消灭刘邦。 “鸿门宴”的故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三、相关知识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后世通称史记 ,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

3、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 通“拒” ,译为“把守”同“纳” ,译为“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 通“邀” ,译为“邀请”3秋豪不敢有所近 通“毫”译为“细毛”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背” ,译为“背叛”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早” ,译为“尽早,尽快”6令将军与臣有郤 通“隙” ,译为“隔阂”7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通“骖” ,译为“驾车辕两旁的马”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之东,战国时对六国之地的泛指。今义:指山东省。2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指结婚的事或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3备他

4、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河北省;河南省。5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表原因。今义:表结果。三、一词多义1幸妇女无所幸 动词,宠幸故幸来告良 副词,幸而2善素善留侯张良 动词,友好,与交好王曰:“善。 ”乃下令(邹 忌讽齐王纳谏) 应答之词,表示同意积善成德(劝学) 名词,善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动词,善于,擅长3故君安与项伯有故 名词,老交情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连词,所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 副词,故意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词,原因4然不然,籍何以至此

5、代词,这样不以为然 形容词,正确5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谢罪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 谢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 别、告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动词,告 诉6胜刑人如恐不胜 副词,尽,完沛公不胜杯杓 动词,能承担,能承受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 形容词,优美的、壮观的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 动词,比7间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名词作状语,从小路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 忌讽齐王纳谏) 副词,偶 尔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 ) 名词,中 间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 赵) 形容词,秘密地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 动词,夹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6、焉(曹 刿论战) 动词,参与8为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给约为婚姻 动词,成 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介词,被军中无以为乐 动词,作 为,当作客何为者 动词,干,做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动词,是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9因因留沛公与饮 连词,于是因击沛公于坐 副词,趁机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 师) 介词,凭借,依靠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名词,机会10且臣死且不避 副词,尚且若属皆且为所虏 副词,将要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在夜里吾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一样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的翅膀一样头发上指 向

7、上道芷阳间行 从小路2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 驻军沛公欲王关中 称王籍吏民,封府库 注册,登 记范增数目项王 用眼睛示意刑人如恐不胜 施以刑罚道芷阳间行 取道3名词的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使为王(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 小的方面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危急的事2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 与交好(三)动词的活用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活下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使跟从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使止拔剑撞而破之 使破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也”表判断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表判断)3此亡秦之续耳(语意含有判断意味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8、为”表判断)(二)被动句1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 表被动)2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被 动)(三)省略句1为(吾) 击破沛公军( 省略宾语)2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省略宾语)3毋从(其) 俱死也( 省略宾语)4加彘肩(于盾)上( 省略状语)5还军(于) 霸上( 省略介词)6竖子不足与(之)谋( 省略宾语)(四)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自意”应为“意自”)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 ”应为“以何”)客何为者(“何为”应为“ 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应为 “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应为“ 在安”)2状语后置句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正常 语序为“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具

9、告以事(正常语序为“以事具告之 ”)陈情表李密一、作者简介至孝之人李密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北) 人,一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闻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辩才。晋武帝征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写下陈情表 。二、背景回放无限衷情自心知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 263 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公元 265 年,晋武帝请李密

10、出来做官,也是通过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胸怀。李密是亡蜀降臣, “伴君如伴虎” ,他不能不有所顾虑;如若不应诏,会被认为是“矜守名节” ,也会招来杀身之祸。李密无奈,就写了这篇陈情表 ,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三、相关知识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以及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表的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 ,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 ) 此外,还有

11、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 “表”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一、通假字1夙遭闵凶 通“悯” ,译为“所忧愁的事”2零丁孤苦 通“伶仃” ,译为“孤独的样子”3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同“又” ,译为“表示整数后有零数”二、古今异义1九岁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2至于成立古义:到。今义:程度副词。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3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古义:优秀人才。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4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今义:让别人知道。5臣之辛苦古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三、一词多义1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动词,经历少多

12、疾病,九岁不行 动词,走路、行走大行不顾细谨(鸿门宴) 名词,作 为、行 为2志舅夺母志 名词,志向听臣微志 名词,愿望3曾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副词,曾 经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 副词,竟然4辞辞不赴命动词,辞谢停数日,辞去 (桃花源记 ) 动词,告辞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 ) 名词,一种文体5矜犹蒙矜育动词,怜悯不矜名节动词,自尊、自夸6拜谨拜表以闻 动词,奉上拜臣郎中 动词,授予官 职7以臣具以表闻 表目的,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与“无”连用,意为“不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连词,因此8于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介词,比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词,给、向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

13、名词用作动词历职郎署 担任官职2名词作状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在外;在内但以刘日薄西山 一天天地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像犬马一样(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臣具以表闻 使知道(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夙遭闵凶 不幸的事沐浴清化 清明的政治教化猥以微贱 微贱的身份凡在故老 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2形容词作动词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离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表判断)2今臣亡国贱俘(语意含有判断意味 )(二)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婴”含有被 动意味)(三)状语后置句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正常语 序“于星火急”)(四)省略句历职(于) 郎

14、署(省略介词)段太尉逸事状柳宗元一、作者简介倡古文运动,著精彩华章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写了许多书、序,同时又努力发展了人物传记、山水游记、寓言等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文体。代表作品有传记童区寄传 捕蛇者说 段太尉逸事状 ,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寓言散文三戒(黔之驴 永某氏之鼠 临江之麋 )。著有柳河东集 。二、背景回放还原历史真相本文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是作者给当时在史馆任职的韩愈修史时作参考的,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纠正当时一些人对段秀实的曲解。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的部队在京师哗变,德宗仓皇出逃,原

15、卢龙节度使朱泚被叛军拥立为帝。段秀实当时在朝中,一次被召议事时,他突然用手中的笏猛击朱泚的头部,同时大骂朱泚“狂贼” ,终被杀害。朝中有人散布流言, “(太尉) 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 。柳宗元极为愤慨,写下本文,表明段秀实的行为是忠勇之举,是性格使然,从而使流言不攻自破。三、相关知识状:古文体名,指“行状” ,又称“行述” 。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和生平概略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供朝廷议谥参考或撰写墓志、史传者采择,往往多浮夸溢美之词。一、通假字1不嗛,辄奋击 通“慊” ,译为“满足,快意”2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通“槌” ,译为“打”3太尉判状,辞甚巽 通

16、“逊” ,译为“谦恭”4宗元尝出入岐周邠 间 通“邰” ,译为“今陕西武功”二、古今异义1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古义:横暴。今义:放刁撒泼,蛮不讲理;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2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古义:即“生民” 。以“人”字代替 “民”字,是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今义:(人) 出生;不认识的人(跟“熟人”相对) 。3无伤也,请辞于军古义:不要紧,没有妨碍。今义:没有伤害,没有损害。4请假设草具古义:假,借用。设,置,安排。今义:姑且认定;虚构。5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古义:无能。今义:不能够,不可以。6段公,仁信大人也古义:长者。今义:成人(区别于“小孩儿 ”);敬辞,称长辈(多用于书信)。7

17、朱泚幸致货币古义:财物。今义:充当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别的商品。8出入以为武人古义:指出为泾州刺史和入为司农卿等事。今义:出去和进来。9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古义:扬名。今义:指选取名字。三、一词多义1辞无伤也,请辞于军 动词,致辞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 动词,推辞,不接受太尉判状,辞甚巽 名词,言辞,措辞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 宫赋) 动词,告辞,辞别2固尚书固负若属耶 副词,加 强反问语 气, 难道泚固致大绫三百匹 形容词,坚决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季氏将伐 颛臾) 形容词,坚 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副词,本来臣闻求木之

18、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动词,使稳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 宫赋) 形容词,固执, 顽固3谢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 动词,道歉,谢罪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 动词,推辞,辞谢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孔雀东南飞) 动词,辞 别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 宴) 动词,感 谢,道谢4以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介词,凭借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介词,用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连词,因 为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 连词,因而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 介词,依靠5且且大乱,若何 副词,将要甲者出,太尉笑且入 连词,表示并列,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 连词,表示 递进,而且人且

19、饥死,而必得谷 副词,几近6即无以偿,即告太尉 副词,就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 副词,立即,马上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 ) 动词,靠近,走近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 连词,即使,纵使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连词, 则,就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晞一营大噪,尽甲 披上铠甲舆来庭中 抬裂裳衣疮 用衣裳缠裹市谷代偿 买2名词作状语日群行丐取于市 成群结队地手注善药 亲手(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 砸坏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乃我困汝 使处于困境险地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也”表判断)2段公,仁信大人也(

20、“ 也”表判断)(二)被动句公见人被暴害(“被”表被动 )(三)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1)欲谁归罪(正常 语序为“欲 归罪谁”)(2)汝将何以视天地(“何以” 应为“以何”)2定语后置句邠人偷嗜暴恶者(正常语序为 “偷嗜暴恶邠人”)(四)省略句1皆断头注槊上,植(之)市门外(省略宾语)2以(之) 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 梁木上(省略宾语、介 词)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一、作者简介社会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 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时拜相,实施变法。后来退居江宁半山园,被封为“荆国公” ,后人称其为王荆公。列宁称王安石为“

21、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刚劲;诗词遒劲清新,豪气纵横。今存有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 。二、背景回放追记褒禅胜景公元 10511054 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1054 年 4 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家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丽的褒禅山,同年 7 月以追记的形式写下了此文。写作此文时,王安石 34 岁。三、相关知识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22、,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平常人家的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 ;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一、古今异义1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单指一个数字。2于是予有叹焉古义:“于” ,介词,对;“是” ,代词, 这件事。今义:合用作连词。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

23、:不同寻常,不同一般。今义:多作副词,十分,极。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今义:作介词。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二、一词多义1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动词,居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 动词,舍弃,放弃2道有碑仆道 名词,路,道路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说, 讲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 宴) 动词,取道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名词,正确的方法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 名词,风气, 风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名词,道理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名 词,主 张3文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名词,指碑文独其为

24、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指碑上残存的文字文武争驰,君臣无事(谏太宗十思疏 )名词,非 军事的,与“武”相对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 颛臾) 名词,文教,指礼乐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名词,文章4其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代华山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指示代词,那些,代“好游者”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助词,调节音节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5然有穴窈然 助词,形容 词词尾,的样子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连词,表 转折,但,但是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 代词,如此,这样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形容词,对,正确三、词类

25、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一般动词始舍于其址 居住名之曰褒禅 命名,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称说,说出2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 从旁边(二)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1)而其见愈奇 见到的景象(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流传的文字(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度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2形容词作动词好游者不能穷也 尽,达到尽 头火尚足以明也 照明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情享受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弄

26、错,使 错四、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表判断)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表判断)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表判断)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也”表判断)(二)倒装句状语后置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 语后置,即“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置,即“古人之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三)省略句1而卒葬(于)之( 省略介词)2有碑仆(于)道( 省略介词)3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宾语)4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省略谓语 )5又以(之) 悲夫古书之

27、不存(省略宾语)(四)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其乎 ”即“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何哉 ”即“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此所以”即“这(就是) 的缘故”郑伯克段于鄢左丘明一、作者简介“经师” “先儒”左丘明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或为讲诵历史及传说的史官。与孔子同时,或谓在其前。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左丘明编修的春秋左氏传 ,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他还撰写了历史名著国语 ,与春秋左氏传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二、背景回放一幕骨肉相残的历史

28、剧本文选自春秋左传注第一册(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任要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铲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地位。本文反映的就是郑武公去世后,庄公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夺统治权,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后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件。三、相关知识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 )的第三位。(相关链接)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

29、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 分赐爵与封爵) ,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一、通假字1佗邑唯命 通“他” ,译为“别的”2谓之京城大叔 通“太”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通“三”4姜氏欲之,焉辟害 通“避” ,译为“避开”5无庸 通“用”6遂寘姜氏于城颍 通“置” ,译为“安置”7若阙地及泉 通“掘” ,译为“挖掘”8永锡尔类 通“赐” ,译为“赐予”二、古今异义1谓之京城大叔古义:大叔是尊称。今义:长辈。排行较大的叔叔。2都城过百雉古义:城邑的城墙。今义:京城,一个词。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4至于廪延古义:一直到

30、。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件事。5大叔完聚古义:修治城郭,聚集人民。今义:团聚。6小人有母古义:谦称自己。今义:指人格卑鄙的人。三、一词多义1制为之请制名词,地名,一名虎牢,又名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名词,规章、制度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过秦论) 动词,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 ) 动词,制服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 动词,控制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名词, 规模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 名词,形式,规制2国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名词,国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名词,国都,京城3除蔓草犹不可除 动词,清除,去掉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 动词,授 职4

31、鄙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名词,边邑人贱物亦鄙(孔雀东南飞 ) 形容词,庸俗、鄙陋、浅陋5克郑伯克段于鄢 动词,战胜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助动词 ,能克己奉公(成语) 动词,克制6之爱共叔段,欲立之 第三人称代词,他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结构助词,定 语的 标志,可 译为“的”姜氏何厌之有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 标志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 第一人称代词,指蒋氏,译为“我”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 动词,到,往7焉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兼词,于之,于此,于何姜氏欲之,焉辟害 疑问代词,怎么,哪

32、里,什么君何患焉 语气助词,表反 诘 ,可 译为“呢”复到舅家问焉(伤仲永) 人称代词,相当于“之”于是予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 形容词、副 词词尾,相当于“然” ,“的样子”8所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名词,处所,地方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助词,与动词“学”构成“所 ”字结构,形成名 词性短语, “所学” ,学到的知识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 宴) “为”和“所”呼应 ,组成“为所”格式,表示被动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复音虚 词,表示原因, “的原因/缘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

33、说) 复音虚词,表示手段或目的,用来的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名词用作一般动词1今京不度,非制也 合法度2段不弟,故不言弟 像弟弟3隧而相见 挖地道(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1惊姜氏 使受惊2无生民心 使产生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制,巖邑也(“也”表判断 )2蔓,难图也(“也”表判断 )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为” 表判断)4颍考叔,纯孝也(“也 ”表判断)(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姜氏何厌之有(宾语“何厌 ”放在了动词“有”之前, “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敢问何谓也(宾语“何”放在了 动词“谓”之前)君何患焉(宾语“何”放在了 动词“患”之前)其是之谓乎(宾语“之”放在了 动词“谓”

34、之前)2状语后置句郑武公娶于申(介词短语“ 于申”作状语,放在了动词“娶”后)亟请于武公(介词短语“于武公 ”作状语,放在了动词“请”后)(三)省略句(姜氏)请京,(庄公)使(之)居之( 省略了主语“姜氏” “庄公” ,宾语“之” 指共叔段)(四)固定句式君将若之何(若何:固定结 构,对怎么办)报任安书司马迁一、作者简介史学鼻祖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南) 人,著有史记 ,又称太史公记 ,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 3 000 多年的历史。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

35、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背景回放满腔悲愤,爱莫能助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回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三、相关知识太史:官名,西周和春秋时太史掌

36、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件,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秦汉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时星历;魏晋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隋改称太史监,唐改为太史局,宋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元改称太史院,明清称钦天监,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一、通假字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通“磨” ,译为“消磨,磨掉”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通“抵”3思垂空文以自见 通“现” ,译为“显露”4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通“佚” ,译为“散失”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通“记” ,译为“历史记录”6则仆偿前辱之责 通“债” ,译为“下狱受宫刑”二、古今异义1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古义:情意。今义:指意

37、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2念父母,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古义:正义和真理。今义: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4且勇者不必死节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5所以隐忍苟活古义:表示原因,的原因 (缘故)。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6恨私心有所不尽古义:自己的志愿。今义:个人心里;内心;为自己打算的念头。7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古义:文章。今义:华丽的色彩;文艺方面的才华。8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形容词,不同寻常。今义:表程度的副词,相当于“很” 。9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10故述往

38、事,思来者古义:将来了解他的人。今义:将来出现的事或人;到来的人或物。11下流多谤议古义:指处于卑贱的地位。今义:下游;卑鄙龌龊。1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古义:说话。今义: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 );毁谤的话。三、一词多义1再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数词,两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数词,第二次2望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动词,怨恨吾尝跂而望矣(劝学) 动词,远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动词,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 名词,名望,声望3非仆非敢如此也 副词,不,不是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名词,不 对, 错误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 动词,非

39、 难, 责怪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 学) 动词,无,没有4通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动词,实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动词,通 晓,精通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形容词,四通八达的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动词,抒 发主簿通语言(孔雀东南飞 ) 动词,通 报, 传达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 量词,次,遍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 形容词,通 晓5重重为乡党所笑副词,更加添酒回灯重开宴(琵琶行 )副词,重新,再次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 )动词,看重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 秦论) 形容词, 贵重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 )名词,重要位置6而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连

40、词,表 转折,可 译为“ 反而”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连词,表承接,可不译蟹六跪而二螯(劝学)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 “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 学) 连词,表 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复音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7若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动词,像,好像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代词,你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 志) 代词,你,你的尚书固负若属耶(段太尉逸事状 )复音虚词, “若属”译为 “你们、你们这些人”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动词,相同,差不多,一样8为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介词,表示 动作、

41、行 为的 对象,可译为“向”重为乡党所笑介词,与“所 ”构成“为所” ,表被 动 ,可译为“被”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介词,表示 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第一个, 动词,是;第二个,助词,放在疑 问句末,表示诘问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孙子膑脚 剔掉膝盖骨2名词作状语太史公牛马走 像牛马一样(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思垂空文以自见 使流传2为动用法且勇者不必死节 为而死(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推贤进士为务 贤能的人请略陈固陋 固塞鄙陋的意见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曩者辱赐书 犹言降低了身份,使对方蒙受了耻辱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也”表判断)(二)被动句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 表被动)2文王拘而演周易(语意含有被 动意味)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语意含有被动意味)4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语意含有被动意味)5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语意含有被动意味)6韩非囚秦, 说难 、 孤愤(语意含有被动意味)7重为乡党所笑(“为所 ”表被动)(三)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正常语序为“文采于后世不表”)(四)省略句藏之(于) 名山(省略介词)(五)固定结构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无乃 乎”即“不是吗,恐怕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