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五 章佛 教 建 筑,主讲教师:孟凡超,佛教的产生 第一节 石窟 第二节 佛寺与佛殿 第三节 佛山 第四节 藏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建筑,第五章 佛 教 建 筑,佛教的产生,佛教建筑是属于宗教建筑的一种。中国古代所流行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其中佛教传播最广,信仰的人最多,因此在宗教建筑中,佛教建筑的数量也最大。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原是古印度迦毗罗王国的一位王子,传说这位王子在走出王宫接触社会后,看到人类经历着生、老、病、死的痛苦,于是在他29岁时决心告别自己的妻儿走出王宫,只身去探寻解脱人生痛苦的途径。六年之后,他终于在一天晚上大彻大悟而成佛。从此以后,他周游
2、各地,广收弟子,宣讲他悟到的真理,并组织成教团,形成佛教。,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大约是在汉朝,由于佛教教义贴近大众生活,所以很快收到广大百姓的信仰,同时也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与扶持。组织专人传译佛教经书,讲习教义,发展到南北朝时期(420-589年)形成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个高峰。据记载,当时南方的梁朝就有佛寺2800余所,出家僧尼82700余人;北方的北魏有寺院3万余座,僧尼达200余万人。 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盛期,曾经有几代帝王都崇信佛教,在京都长安专门设立了译经院,培养了大批高僧与学者,使中国的佛教不但自身得到发展,而且还传向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 经过历代朝廷的提倡和民间的
3、信仰,使外来的佛教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建筑业成为中国古代建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第一节 石窟,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印度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这种石窟寺的好处是窟内凉爽,适宜印度炎热的气候,石窟地理位置偏僻,环境幽静,有益于修行,另外,开凿石窟简单易行,可节约费用。 佛教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传人中国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商贸之道,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道。佛教的佛经和佛教建筑同时传人,所以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出现了一批石窟。现在发现最早的石窟是新疆的克孜儿石窟,开凿于3世纪末和4世纪初,它们是中心立塔柱的那种形式,四周壁画上的佛像也带有明显的印度风格。
4、,印度卡尔利支提窟,另一处早期石窟是敦煌石窟,敦煌位于甘肃省西端,是中国通向西域的出入关口,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会合点:自古以来就成了商贸中心,佛教也随着商贸很早就传到了这里。对于长年往来于茫茫沙漠的商人来说,企求佛主保佑自己平安的愿望自然特别强烈,宗教的要求和有利的经济条件,使这里石窟寺的修建得以连绵不断,从5世纪的南北朝直至14世纪的元朝,各个时期的石窟并列,使敦煌成为中国古代持续时期最长、规模最大的石窟。 众多的窟内除雕刻的佛像外,在窟顶、四壁、台座各处几乎都满布着彩绘,表现出各种题材的佛经故事、各地佛寺坏境景观、世俗生活以及大量的装饰花纹,使敦煌石窟又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甘肃莫高窟
5、照片 经幡的作用,甘肃敦煌莫高窟,随着佛教的传入内地,使黄河流域也出现了一批石窟,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甘肃省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省大同云冈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巩义石窟、河北省邯郸响堂山石窟等。,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北魏是中国佛教盛行时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正是这一时期的两座重要石窟。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这里曾是北魏的都城。石窟开凿于公元460年前后,终止于公元524年,前后经历60余年,共开凿大小窟龛252座,沿着武周山麓连绵达1公里。 在这些大小窟龛中,可以见到佛、菩萨、胁侍等不同的雕像以及佛寺建筑和佛教装饰;在这里可以看到具有印度风格的佛像,也可以看到具有中国
6、人体特征的雕像;既能见到西方建筑上的石柱形式,又可以见到用石雕表现的中国木建筑式样的殿堂与楼阁。云冈石窟表现了佛教文化传人中国本土后逐渐中国化的过程。,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云冈石窟内景,云冈石窟中的中国传统建筑形象,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北魏孝文帝自大同迁都到洛阳后即开始凿造龙门石窟,自公元500年开始,经唐、宋、金各朝连绵达四五百年,共开凿石窟2345座,造像达10万余尊,另外还造刻碑碣3600余块。 龙门石窟中最大的石刻造像是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像。佛像开始凿造于唐高宗李治时期(650一683年),高宗皇后武则天想利用佛教为她夺取政权制造舆论,因此特别重视奉先寺的建造。佛像总高17.1
7、4米,佛像头高4米;像两侧造有弟子像两座,菩萨像两座,天王及金刚像各两座,这些石像也多高达10米。为了容纳这些佛像群体,必须先从山崖上开凿出深41米、宽36米的露天场地,然后才能雕琢佛像。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光这项开山工程就花了3年9个月的时间,开出石方达3万余方。,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为了使佛像更具神力,对广大信徒更具吸引力,这类石雕佛像越来越大,石窟洞里已经容不下它们的雕像了,所以出现了龙门奉先寺那样把佛像雕立在露天的石崖山壁上。这种做法到唐朝有了发展,这时期出现了四川乐山凌云寺大佛。乐山大佛 大佛依附于凌云山,以天然岩石雕成,凌云山面临泯江,大佛自江边崖底直至山顶,总高71米,佛像肩
8、宽28米,鼻高5米多,人称“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只有从江心才能见到它的全貌,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大佛。 大佛自唐先天二年(713年)开凿,到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完成,共经历四代皇帝,历时90年,原来佛像全身有彩绘,石像外建有13层楼阁遮盖,明代楼阁烧毁,只剩下大佛像露天屹立于泯江之畔。 乐山凌云寺大佛与前面所介绍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都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乐山凌云寺大佛局部,四川乐山凌云寺大佛,第二节 佛寺与佛殿,在中国古代,佛教建筑主要的形式不是石窟而是大量存在的佛教寺庙。 相传在东汉永平七年(64年)汉明帝派遣特使去西域求法,当他们陪同天竺高僧驮
9、着佛经与佛像回到洛阳时,因为当时还没有专门的佛教建筑,所以让他们先住在专门接待外国来宾的鸿胪寺,到第二年才为他们另建住所,因此将他们的住所也称为寺,又因驮负佛经、佛像来中国的是白色的马群,所以称为白马寺,这白马寺应该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建筑。 接待外宾的鸿胪寺、供高僧居住的白马寺都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僧人们就在这种合院形式的房屋内,开始了佛事活动。他们把佛像供奉在四合院中央的前厅里,后堂成了学习佛经的经堂,两侧厢房和后院成了僧人的生活用房。四合院满足了佛事活动的要求,给佛教提供了适宜的场所。就这样,传统的四合院建筑群成了中国佛教寺庙的基本形式。,随着佛教的发展,佛事活动的增多,佛寺的规模也越来
10、越大。寺院的大门、供奉天王的天王殿、供奉佛与菩萨的大雄宝殿、诵经修行的法堂与经楼,这些佛寺的主要建筑按佛教的规矩先后排列在佛寺的中央轴线上,在它们的两侧和四周分别是待客和僧人的生活用房。事实说明,佛寺规模的增加并没有也不需要打破四合院的格局。现存的,保留得比较完整的佛寺都是这样的四合院式建筑群体。 例如浙江宁波的保国寺、天童寺,河北正定的隆兴寺,山西大同的善化寺都是这样的形式。,河北正定隆兴寺平面图,浙江宁波保国寺鸟瞰,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少数几座唐朝建筑中的最大者,面阔七间34米,深17.66米,殿呈长方形,在殿内沿着后墙设有横贯五间的佛坛,坛
11、上供奉着佛、菩萨及弟子像共有30余尊,坛前留有全殿一半的面积供行佛事之用。,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平面图,佛光寺大殿,浙江宁波天童寺大殿内供奉着佛像数尊,殿内排满跪垫,供信徒拜佛,佛殿内悬挂着经幡,充满一种宗教的神秘气氛。,浙江宁波天童寺佛殿内景,佛殿里的佛像也像石窟中的佛像一样,体量越做越大,但是这种绝大多数用泥塑或木料制作的佛像不能搬移到室外露天中去,其结果就是加大佛殿的体量以适应这种大型的佛像。,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内景,天津蓟县独乐寺是建于辽代的一座佛寺,寺中主要殿堂观音阁内供奉着一座观音菩萨像。观音像高达16米,普通的单层殿堂容不下它,所以改为外观为两层,内部却为三层的楼阁,信徒们走进阁
12、内可以登到二、三层楼上,从不同高度去敬仰这位观音菩萨。,河北承德普宁寺的大乘阁内也供奉着一座更高的观音像,像为木料制作,高达22.28米,这座阁的形式也突破了旧有阁楼的形式。外观五层的楼阁,阁顶上用了一大四小、四面坡攒尖顶的组合形式。,大佛的出现促使传统建筑形式有了新的突破,使建筑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河北承德普宁寺大乘阁,中国地域辽阔,佛寺散布在各地,它们所处的环境很不相同,遇到有些特殊的地形地貌,佛寺有时很难仍采用四合院的形式。,山西浑源悬空寺,例如山西浑源县有一座佛寺建在恒山的峭壁上,它并不是石窟洞口的附加建筑,而完全是由多座殿堂组成的寺庙建筑群。,它与一般佛寺不同的是,这些殿堂不是建在地
13、面上,而好像是悬挂在陡崖峭壁之上,它们的重量除依赖少数立在峭壁上的柱子之外,大部分都依靠插人石崖中的木梁支撑,在这些木梁上再立柱子、架梁枋、盖屋顶,远观整组建筑似悬挂于恒山峭壁之上,故称“悬空寺”。,再如云南大理洱海上有一座面积很小的岛,在岛上建造了一座佛寺,佛寺只有一座佛殿,佛殿几乎充满小岛,殿的四周只留出一条很窄的通道,人们坐船上岸就进殿,当地百姓把这座佛殿比做浙江舟山海域中的佛教圣地普陀山,称它为“小普陀”。,云南大理洱海小普陀,这些并非四合院形式的佛寺往往多有自身的特殊形态,因而形成为一个地区的独特景观。,第三节 佛山,佛山是佛寺集中的山,这样的山因佛寺而得到开发,佛教建筑构成山中的主
14、要景观。佛山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早期佛教出家的僧人以化缘乞食为生,但是这样的制度传到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就发生了变化。在城市的主要佛寺里,有朝廷官府或者富有的信徒出钱养活这些僧人,但是在广大农村,僧人不可能完全不务农业不劳而食,因此在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佛寺里就开始拥有自己的田地,僧人们经营农业以自养。这种情况到唐朝更为普遍, 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寺庙,僧人人数骤增,寺庙拥有的田地也有很大的增长。,在这种形势下,为了不在城市里争夺土地,为了佛寺的发展,寺庙开始转向远离城市的山林地区,山林地区不但有山有水有土地,而且避开喧哗,环境幽静,既有佛寺谋生的条件,又适宜僧人的打坐静思,修身养
15、性。 于是众多的寺庙出现在山林,经过漫长的发展,在全国形成了寺庙集中的四座名山,这就是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和安徽的九华山,号称四大佛山。,峨眉山,峨眉山地处四川中部,这里层峦叠翠,幽谷深邃,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次峰金顶海拔3075米,沿山势沟壑纵横,山溪水流潺潺,林木郁郁葱葱。李白给峨眉山以极高的评价:“蜀国多仙山,峨眉貌难匹。” 唐、宋时期,大小佛寺日益增多,在山脚和低山区建造了报国寺、伏虎寺、华严寺;在山腰安置了万年寺、清音阁、仙峰寺等。 僧人还利用主山峰之高,在万佛顶与金顶上建造小庙,在高峰顶上,不但可以俯览远近群山,而且在天气睛朗、阳光斜射到一定角度时,还可以
16、见到在高山云海上显出一道彩色光环,僧人将这不易见到的自然奇观称为“佛光”,僧人为了让众多信男善女能够见到这佛光圣境,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山脚开始修造了一条山间石路直抵山顶,沿途经过上下几座佛寺,能够观赏到山区不同的景观。,峨眉山清音阁,四川峨眉山报国寺,普陀山,普陀山位于浙江宁波以东的海中,为舟山群岛中的一座小岛。普陀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岛北最高山峰菩萨顶海拔291.3米 。 山上有慧济寺、法雨寺和普济寺,三座大佛寺分别建造在山顶、山坳和山脚处,另有几十座佛庵散布在山坳与盆地。 自山脚有两条纵穿南北的山道,将各寺和庵院串联在一起。在山路的重要段落全部用石板铺造,每隔三五步就要在石板上刻画象征
17、佛教的莲荷图案,象征着“步步莲花”。当年的信男善女就是沿着这条山道,三步一拜,五步一叩,怀着虔诚的心,行进在这条象征着佛教的莲花道上,走向佛寺圣殿。,普陀山香道,浙江普陀山法雨寺,普陀山山道石景,普陀山佛庵院,佛寺进到山林,既发展了寺庙,又经营了山林。中国传统的崇敬山神和信奉佛主在人们的心灵里原本就是相通的,无论祭拜的是山神还是佛主,其目的都是为了求福祛灾、发财长命以及各自不同的自身祈求。现在人们涌向山林,既敬了山,又拜了神,既在佛主面前敬了香烛,还了心愿,又游览了山林美景。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里的仙既有山神又有佛主,山因佛寺而扬名,寺因居山而更兴盛,这就是佛山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原
18、因,这就是佛山的特殊价值。,佛山的价值,第四节 藏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建筑,藏传佛教建筑 公元7世纪,在西藏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由印度直接传人的密宗佛教在西藏逐渐占了上风,大约在10世纪后期形成为富有特征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寺中僧人也称喇嘛。 西藏长期以来都实行政教合一,寺院中有职务的僧人也起到官职的作用,寺院总管还能出席地方政府的重要会议。 藏传佛教的节日多,有正月的祈愿法会、四月的佛诞生日、六月的雪顿节、七月的望果节等,这些节日又和当地的传统节日结合在一起,所以持续时间长,参与的人数多,在西藏几乎全民信教的情况下,这些佛教节日也都成了全民的盛大节日。,政教不分、全民信教、礼仪的隆重和连续
19、的节日,这诸多因素促成了西藏佛寺不仅功能多样而且规模也大。一座寺院除了殿堂、灵塔、经幢、僧舍之外,还有办公用房、私人住宅、园林、街道等,一座大型寺院有如一座小的城镇。 藏传佛教的寺庙在形态上具有鲜明的特征 首先在寺庙布局上,根据西藏高原多山的情况,建筑多依山势而布置,不强调中轴对称及有秩序的四合院形式; 其次在建筑个体上,这些殿堂既采用汉族地区传统的木结构梁架,又结合当地碉楼石结构的形式; 在建筑外部和室内装饰上,借鉴了尼泊尔宫殿与寺庙建筑的装饰,从而创造出一种西藏寺庙所特有的风格。 最具有代表性的寺院有拉萨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大昭寺,大昭寺始建于7世纪,正值吐蕃王朝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的尺尊
20、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人藏,这两位公主都是佛教虔诚的信徒,都带了佛经与佛像进藏来到拉萨,大昭寺就是专门为收藏这些佛经、佛像而建造的佛寺。 大昭寺建筑面积25100多平方米,佛寺主殿用石造外墙和汉族传统的木结构梁架,屋顶用金瓦铺造,屋脊上高耸着金幢与金法轮,表现出西藏佛寺特有的魅力。 大殿内廊的檐部用具有西藏特征的成排伏兽和人面狮身木雕作装饰,在走廊和殿内四壁满布壁画。除了表现藏传佛经的内容之外,还有“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壁画所描绘的形象很逼真,色彩十分鲜艳,但又喜欢用黑色作底,使画面在艳丽中略呈深沉而神秘,它们不但在艺术上而且在史料上都有很大价值。,大昭寺屋顶双鹿与法轮,西藏拉萨大
21、昭寺,大昭寺屋顶,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的红山上,是松赞干布为纪念与文成公主成婚而建造的,始建于7世纪,后毁于雷火与兵灾,现在的布达拉宫是17世纪后陆续重建与扩建的。这是一座政教合一的大型宫殿寺庙,全宫分白宫、红宫和山脚下的雪、龙王潭四部分。 白宫面积最大,是西藏最高领袖达赖的宫殿,喇嘛诵经的殿堂和他们的住所以及僧官学校都在这部分。 红宫是历世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佛堂。 山脚下的雪是地方政府机构、监狱和为宫殿服务的作坊。 龙王潭是宫中后花园。,布达拉宫白宫,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内壁画,布达拉宫几乎占据了整座红山,依着山势,层层叠叠地建造起宫殿,从底到顶高达117.9米。宫的外观完全采
22、用西藏本地碉楼城堡的形式,全部用石料造墙,上下13层,檐口用西藏特产的一种草作装饰。但到屋顶仍用木结构的歇山式顶,屋顶上铺着镀金的铜瓦,在屋脊和墙顶檐口上排立着金幢、金塔等装饰。 布达拉宫在造型上不求中轴对称左右均衡,只是随着山势和内部使用要求而产生的自然形态,宫殿上下左右高低错落而又连为一体,气势十分宏伟。,布达拉宫,西藏寺庙用草做屋檐装饰,藏传佛教的装饰,从大昭寺、布达拉宫和其他西藏寺庙上可以明显地发现这些佛寺除了在建筑布局、建筑个体形象与汉族佛寺有区别外,在装饰上也颇有地区特色。 寺庙很讲求装饰的整体效果,大面积的石墙和墙檐用草料作装饰相配合; 金色的屋顶及其装饰与蓝天相衬托,造就了这些
23、寺庙具有一种宏伟的气势; 在色彩上喜欢用红、白两种色彩。西藏的云彩与雪山是白的,西藏赖以生存的奶制品是白的,牛羊肉是红的,当地官府设宴,平时设以奶、奶酪等奶制品为主的白宴,庆贺战功则设以牛、羊肉为主的红宴。这红、白二色代表着财富、吉祥。 这些寺庙以其总体形象和宫内外的装饰形成了西藏寺庙所特有的宏伟、厚重、浓烈和粗犷的风格,使它在中国古代佛教建筑中具有鲜明的个性。,藏族寺庙门框的装饰,藏族寺庙的柱头装饰,西藏寺庙用草做屋檐装饰,南传佛教建筑,大约在7世纪中叶,一种上乘部佛教由缅甸传入到我国云南南部的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这种上乘部佛教称为南传佛教。 当时佛经的传布只是通过口传耳听,没有建立寺庙传经
24、,直至16世纪明朝后期,由缅甸国王派来的僧侣团才带来佛经与佛像,于是在景洪地区开始造佛寺和佛塔,并将南传佛教传至德宏、孟连等地,遍及整个云南傣族地区,从而发展到人人信教、村村有寺庙的局面。,傣族地区的佛寺既直接受到缅甸、泰国佛寺的影响,又结合当地民间建筑的特点,形成了这个地区特有的一种佛寺形制。 在佛寺的建筑布局上,没有中轴对称的形式,寺中以佛殿为中心,四周散布着小型的经堂、寺塔、寺门和僧人用房,它们布置随意,只在寺门与佛殿之间多有一条小廊相连。 在佛寺的形象上,因为殿中供奉着一尊高大的佛像,所以要求佛殿高耸,在这里没有采用汉族佛殿那样将殿变成多层阁楼的形式,而只是把屋顶部分特别加高加大。,南
25、传佛教建筑,云南西双版纳佛寺大殿内景,为了减轻这些大屋顶的笨拙感,当地工匠对屋顶做了多方面的处理。首先把庞大大的屋顶上下分为几层,左右又分作几段,突出中央部分,使硕大的屋顶变成一座有数层小屋顶的组合体,从而消减了屋顶整体的笨重感。其次又在屋顶的几乎所有屋脊上都满布装饰,动物小兽、植物卷草,一个接一个地罗列在屋脊上,在屋顶正脊的中央还装饰着高起的小塔,使这些不同高低、不同方向的屋脊组成空中的彩蒂,形象生动而且美观。这样的屋顶形式不但用在佛殿上,而且也常常用在寺门、经堂这些不大的建筑上。,南传佛教寺庙大殿,景洪景真佛寺经堂近景,景洪地区有一座景真佛寺,寺中的经堂面积不大,但它的屋顶用了由数十座小悬山式屋顶组成的复合体,屋顶四周八个面,上下十层,共有屋脊200余条,而且在每条脊上都布满小装饰,使这座经堂的屋顶形如绚丽的花朵,屋顶成了这个地区寺庙的重要装饰部位。,紫禁城宫殿建筑,它们硕大的屋顶被做成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等多种形式而成为中国建筑独具神韵的一个部分,但是比较起来,傣族地区佛寺的屋顶显得更为生动和丰富多彩。这里的佛寺和这里的住宅与其他建筑一样,从总体布局、建筑形象和装饰上看,都具有一种灵巧、轻盈的特殊风格。,1 1 1 1 1 1 1 1,1 1 1 1 1 1 1 1,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