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二章-地层与地质构造.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350145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2.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地层与地质构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第二章-地层与地质构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第二章-地层与地质构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第二章-地层与地质构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第二章-地层与地质构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 地层与地质构造,3.1、地质年代表地质年代表:根据地层形成顺序、岩性变化特征、生物演化阶 段、构造运动性质及古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把地质历史划分阶段。 1、国际通用: 地质年代单位 地层单位 宙宇 代界 纪系 世统 2、我国还使用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元古宙 太古宙,新近纪 古近纪,3.2、地壳运动与地质作用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是地球内力引起指地壳的隆起和拗陷的机械运动。主要有两种基本运动形式:,水平运动是地壳大致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的运动。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地堑、裂谷 升降运动是指地壳运动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 半径方向的运动。产生海退和海侵现象,2、地质作用

2、的概念指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3.3、地层 概念:在一定地质时代内形成的一套岩层(不论是沉积岩层、岩浆岩和变质岩层)统称为那个时代的岩层。 3.1、地层的新老关系 地层年代:绝对年代和相对年代。 绝对年代:地层形成到现在的实际年龄。 绝对年代确定方法:据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确定,一般用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来测定。 相对年代:地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相对年代确定方法:地层层序法、古生物法、地层接触关系法,3.2、相对年代确定方法 一、地层层序法:(1)正常层序法:对于正常沉积的岩层,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岩层倒转时关系相反。 (2)标准剖面法:将某地区的

3、地层按新老关系排列的剖面,叫该地区的标准剖面。用标准剖面对比某工点的地层,从而确定该工点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 (3)层面构造法:用层面构造指示岩层新老关系的方法。,3.2 相对年代确定方法 二、古生物法:根据不同的标准化石,确定地层的年代。(较准确的一种方法) 标准化石:在各个环境稳定时期,分布广、生存时间短的化石。,3.2 相对年代确定方法 三、地层接触关系法:地层间的接触关系,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质发展历史的记录,根据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可以判断地层间的新老关系。 沉积岩间接触关系 沉积岩与岩浆岩之间的接触关系 岩浆岩之间的接触关系,(a) 整合接触 (b) 假整合接触 (c) 角度不整

4、合接触沉积岩层间的接触关系及其形成过程,(1)、沉积岩间接触关系 1)整合接触 各地层时代连续,产状平行。(反映地壳稳定下沉)整合接触的地质意义 反映该地区在此沉积时期内地壳升降与沉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没有发生显著的构造运动,2)不整合接触关系 A、平行不整合-假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接触界线与整合接触界线相似 平行不整合与整合的区别 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地层 平行不整合反映地壳上升,沉积地层露出水面,接受剥蚀,是升降运动的表现,风化剥蚀,B、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构造(褶皱、断裂等)形式、强度和变形方向,变质程度,岩浆活动不同, 反映两套地层经历了不同的

5、地质发展历史。 角度不整合的特点 上覆地层变形相对简单 下伏地层变形相对复杂,其中可以包括 上覆地层的变形构 造,表现为叠加变形。,沉积,C、不整合的地质意义 反映上、下地层空间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展顺序 岩石地层单元划分的重要参考 古地理,古构造演变的研究 不整合面与矿产关系密切铁、锰、磷、铝土矿,岩浆热液型矿床,石油、天然气,D、确定不整合的依据 地层古生物 生物演化是连续的。如有中断,反映地层缺失 沉积-侵蚀 古侵蚀面、古土壤及有关的残积矿床、底砾岩等反映隆起、侵蚀、风化 构造变形 产状,构造线,褶皱型式和强度,断层类型、产状和强 度,构造截切关系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不整合分隔的岩层

6、之间,其岩浆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成 矿作用往往存在重要的差别,(2)岩浆岩与沉积岩层间的接触关系 1)侵入接触沉积岩层形成在先,后来火成岩侵入其中 2)沉积接触侵入岩先形成,之后地壳上升受风化剥蚀,然后地壳又下降接受新的沉积,(a) (b) (c)岩浆岩与沉积岩层间的接触关系,(3)岩浆岩之间的接触关系:新岩体穿插老岩体,地层的接触关系总结,2.4、地质构造 水平岩层 倾斜岩层 褶皱构造 断裂构造,2.4、地质构造构造运动使岩石发生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有: 水平岩层 倾斜岩层 褶皱构造 断裂构造,一、水平岩层 水平岩层:岩层形成后,受构造运

7、动影响轻微,仍 保持原始水平产状的岩层。习惯上将岩层倾角小于5的岩层都称水平岩层。,水平岩层的出露特征 (a) 立体图 (b) 平面图,2)水平岩层具有以下特征: (1) 新岩层盖在老岩层之上。 (2) 水平岩层的地层界线(即岩层面与地面的交线)与地形等高线平 行或重合。 (3)水平岩层顶面与底面的高程差就是岩层的厚度。 (4) 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即岩层顶层和底面地层界线间的水平距离)与地面坡度、岩层厚度有关。,a露头宽度 h岩层厚度 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二、 倾斜岩层 倾斜岩层:岩层层序正常,上层为新岩层,下层为老 岩层,层面与水平有一交角的岩层。 倾斜岩层按倾角a的大小又可分为: (1)

8、缓倾岩层,a30; (2)陡倾岩层,30a60; (3)陡立岩层,a60。 (4) 直立岩层,指岩层倾角85的岩层,倾斜岩层地层界线的分布特征 “V”字形法则 (1)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与地 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但岩层界线弯曲程度较小, 等高线弯曲程度较大。 (2)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3)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但弯曲程度较等高线大。,三、岩层与岩层产状 1、岩层:是在一个基本稳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连续不断沉积形成的单元岩层,是由成分上基本一致的

9、岩石组成,层与层之间有层面分开。 (另一种岩层定义)是指由同一岩性组成的,有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层状岩石。,(a) 厚度稳定岩层 (b) 尖灭岩层 (c) 厚度变化岩层 (d) 透镜状岩层 岩层的厚度及其形态,2、岩层的产状: 是指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分布状态。是以岩层面的空间方位及其与水平面的关系来确定的。,岩层的产状要素,3、岩层的产状要素 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就是岩层的走向。 倾向:垂直走向线、沿岩层面向下倾斜的直线叫倾斜线(又称真倾斜线),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称为倾向线,倾向线所指的方向为倾向(又称真倾向)。 倾角: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

10、投影线(倾向线)的夹角叫倾角,又称真倾角。,4、产状要素的测量、记录和图示 (1)测量: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实习讲),N45E 30 SE 走向 倾角 倾向 135 30 倾向 倾角,象限角法方位角法,(2)记录,长线代表走向,短线代表倾向,数字是倾角。 (长短线必须按实际方位标绘在图上);岩层水平(05);岩层直立(箭头指向较新岩层)岩层倒转(箭头指向倒转后的倾向,即指向 老岩层,数字是倾角。,(3) 符号表示法,2.5 褶皱构造,2.5 、褶皱构造当岩层继续受到构造应力作用时,产生的一系列弯曲变形的形迹 一、概念 褶皱: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现象。 褶曲:褶皱中的单个弯曲。 背

11、斜:岩层向上弯曲。地层对称重复,中间老,两边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地层对称重复,中间新,两边老。,二、褶曲要素 核部:褶曲中心部位的岩层。 翼部:褶曲两侧部位的岩层。 轴面:通过核部,大致平分两翼的假想平面。 轴线: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枢纽:轴面与岩层面的交线。(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脊线:褶曲最高点的连线。 槽线:褶曲最低点的连线。,三、褶曲分类 (一) 根据褶曲轴面产状,结合两翼产状特点,可将褶曲分为:直立褶曲、倾斜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a)直立褶曲(b)倾斜褶曲 (c)倒转褶曲 (d)平卧褶曲,该类褶曲特点,1 直立褶曲:轴面近于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于相等; 2 倾斜褶

12、曲: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 3 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向同一方向倾斜,有一翼地层层序倒转。如:桂林甲山倒转褶曲。 4 平卧褶曲:轴面近于水平,一翼地层正常,另一翼地层层序倒转。,水平褶皱、倾伏褶皱,(二) 根据褶曲枢纽产状,可将褶曲分为:,水平褶曲:枢纽近于水平,两翼的走向基本平行;倾伏褶曲:枢纽倾伏,两翼走向不平行。,水平褶皱、倾伏褶皱褶曲特点:,四、褶皱构造的类型(一)复背斜和复向斜 指由一系列连续的次一级褶皱组成的一个大背斜或大向斜。(二)隔挡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隔挡式褶皱:一个平行褶皱群内,如果背斜呈紧密褶皱,而向斜呈开阔平缓褶皱,则称之为隔槽式褶皱:则是一系列相间排列的开

13、阔背斜被一系列紧密向斜所隔开,五、褶皱构造的辨认,水平倾斜背斜 倾伏倾斜背斜,例一,例二:图上褶皱构造的识别 (1)应垂直岩层走向进行观察,当岩层重复出现对称分布时,便可肯定有褶皱构造;(2)分析岩层新老组合关系 (3)分析岩层产状(4)分析枢纽产状,2.6 断裂构造,2.6 断裂构造断裂构造:岩体受构造应力作用,随着作用力的进一步增加,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层便产生破裂错动、裂缝或错断,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而形成。 断裂构造主要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节理:岩体沿破裂面没有明显位移或仅有微量位移的称为节理; 断层:岩体沿破裂面两侧发生了明显位移或较大错动的称为断层。,一、节理按成因分类

14、 1、按成因分类,特点: 构造节理:由地壳运动造成分布广泛,延伸长而深,可切穿不同的岩层,成组出现。 风化节理:由风化作用造成,多分布在岩层的裸露部位和接近地表处,向下延伸的范围不大,无方向性。,2、按力学性质分类: 可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 张节理:是由于在一个方向的张应力超过了岩石的抗拉强度,因而在垂直于张应力方向上产生的裂割式的破裂面。,剪节理:剪节理是由剪切面进一步发展而成,理论上剪节理应成对出现,自然界的实际情况也经常如此,不过两组剪节理的发育程度可以不等。,(1)张节理的特点: 张节理产状不稳定,而且往往延伸不远; 张节理面粗糙不平,成颗粒状或锯齿状的裂面; 张节理面没有擦痕; 张节

15、理一般发育稀疏,节理间距较大,呈开口状或楔形,常被其他物质充填; 张节理在砾岩中绕过砾石而不会切穿。,(2)剪节理主要特征: 节理产状较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但穿过岩性差别显著的不同岩层时,其产状可能发生改变,反映出岩石性质对剪节理的方位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剪节理面平直光滑,这是由于剪节理是剪破(切割)岩层而不是拉破岩层的; 剪节理面上常有剪切滑动时留下的擦痕、摩擦镜面; 剪节理一般发育较密,常密集成群; 剪节理常呈现羽列现象; 剪节理两壁之间的距离较小,常呈闭合状。 剪节理在砾岩中可以切穿砾石。,3、按张开程度分类,(1)宽张节理。节理缝宽度大于5mm; (2)张开节理。节理缝宽度为3

16、5mm; (3)微张节理。节理缝宽度为13mm; (4)闭合节理。节理缝宽度小于1mm;,节理分类: 1、按成因分类:构造节理、风化节理和表生节理 2、按力学性质分类:张节理和剪节理 3、按张开程度分类:宽张节理、张开节理、微张节理和闭合节理,二、节理的发育程度分级,(1)节理不发育:节理组数12组,间距1m以上,多为闭合节理,为构造型,岩体为大块状; (2)节理较发育:节理组数23组,间距0.4m以上,多为闭合节理,部分为微张节理,少有充填物,以构造型为主; (3)节理发育:节理组数3组以上,不规则,呈X型或米字型,间距小于0.4 m,多为张开节理,部分有充填物,以构造型或风化型为主,岩体为

17、块状; (4)节理很发育:节理组数3组以上,不规则,呈X型或米字型,间距小于0.2 m,以张开节理为主,有个别宽张节理,一般均有充填物,以风化型为主,岩体为碎块状;,(1)观察点的选择(考虑因素) 露头要好,最好能在三度空间观测,其露头面积一般不小于1m2,便于大量测量。 构造特征清楚,岩层产状稳定。 节理比较发育,组系及其相互关系比较明确。 观测点应选在构造的重要部位,并且在不同构造层、不同岩系和不同岩性岩层中都应布点。,三、节理的调查,(2)节理调查的内容 (1)节理成因类型和力学性质。 (2)节理组数、密度、产状。用线密度(一般用条米)表示或体积密度表示(单位体积内节理数)。 (3)节理

18、张开度、长度、节理面壁粗糙度。 (4)节理充填物、充填厚度、含水情况。 (5)节理发育程度分级。,四、节理对工程的影响: (1)是地下水的通道,加速岩石的溶解破坏,尤其在可溶盐地区易形成溶洞,发育成为地下暗河; (2)加速风化作用和冻胀作用; (3)降低岩石力学强度,降低工程的稳定性; (4)降低爆破效率; (5)降低地基承载力。,2.6 断层,二、断层断层是断裂构造中的主要一种类型。断层是指岩石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沿断裂面两侧的岩块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构造现象。它们是节理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1、断层要素 断层的基本组成部分叫断层要素,主要有: 断层面 断层线 断层带 断盘 断距,概念

19、,2、断层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1)断层的形态分类: 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正断层的基本特征是:上盘相对下移,下盘相对上移。 逆断层的基本特征是:上盘相对上移,下盘相对下移。 平移断层:断层两盘产生相对水平位移的断层.,正断层 逆断层 平移断层,逆断层按照断层面的倾角又可分为: i 逆冲断层:断层面倾角45 ii 逆掩断层:断层面倾角在2545 iii 辗掩断层: 断层面倾角25 当辗掩断层规模巨大,把时代老的地层推覆到时代新的地层之上,就形成推覆构造,见教材p46四川彭县逆冲推覆构造。,上,上盘相对上移,下盘相对下移,逆冲断层,3、断层的其它分类按断层面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分类: (1)

20、 走向断层; (2) 倾向断层; (3) 斜向断层。按断层面走向与褶曲轴走向的关系分类: (1) 纵断层; (2) 横断层; (3) 斜断层。,按断层力学成因性质分类,按断层力学成因性质分类 压性断层:压性断裂由压应力作用形成逆断层 张性断层:张性断裂由张(拉)应力作用形成正断层 扭性断层:扭性断裂由扭(剪)应力作用产生平移断层 压扭性断层:具有压性断层兼扭性断层的力学特性 平移逆断层 张扭性断层:具有张性断层兼扭性断层的力学特性平移正断层,4、断层的组合类型 (1) 阶梯状断层 若干条产状大致相同的正断层平行排列,在剖面上各个断层的上盘呈阶梯状向同一方向依次下降,这样一些断层的组合类型称阶梯

21、状断层。 (2) 地堑和地垒 地堑指两条走向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下降盘,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的断层组合形式。 地垒指两条走向大致平行的断层具有共同的上升盘,两边岩块相对下降的断层组合形式。 (3) 叠瓦式构造 由一系列平行的逆断层排列组成,从剖面上看,各断层的上盘依次上升,构成叠瓦式构造。如:四川龙门山叠瓦式逆冲断层。,5、断层的野外识别标志 (1)构造不连续现象 (2)地层的重复或缺失 (3)断层破碎带及构造岩 (4)断层擦痕和阶步 (5)牵引现象及伴生节理 (6)地貌及地下水特征,(1)构造不连续现象 (a) 岩层错断 (b) 岩脉错断 (c) 早期断层错断,(2)断层造成的地层

22、重复或缺失,(4)构造岩 A碎裂硅质白云岩 B断层角砾岩和构造岩 Z震旦系白云岩 C、P石炭、二迭系地层,(5)断层的牵引现象,断层的伴生节理,正断层,逆断层,6、 断层运动方向的判别 (1) 上升盘出露地层较老,下降盘出露较新;,6、 断层运动方向的判别 (2)断层横截褶曲时,背斜上升盘核部地层变宽,向斜上升盘核部地层变窄。,7、 研究断层在工程上的意义 (1)断层可增大岩石的透水性和含水性;断层的交叉处常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段; (2)断层可以降低岩石的坚固性和稳定性,造成隧道工程、矿井工程或坝基等塌陷的危险。 如果工程一定要通过断层,最好是尽量垂直断层的走向通过。,2-7 地质构造对工程建筑

23、物 稳定性的影响,一、边坡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岩层的产状与岩石路堑边坡坡向间的关系控制着边坡的稳定性。 1当岩层倾向与边坡坡向一致,而倾角大于或等于边坡坡角时,边坡一般较稳定; 2当坡角大于岩层倾角时,则岩层因失去支撑而有滑动的趋势; 3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时,若岩层完整、层间结合好,边坡是稳定的;若岩层内有倾向坡外的节理,层间结合差,岩层倾角又很陡,容易发生倾倒破坏。,二、隧道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1穿越水平岩层的隧道,应尽量选择在岩性坚硬、完整的岩层中,如石灰岩、砂岩。在软硬相间的情况下,隧道拱部应尽量设置在硬岩中,设置软岩中有可能发生坍塌; 2当垂直穿越岩层时,若岩层软硬相间,则由于软岩层间结

24、合差,在软岩部位,隧道拱顶常发生顺层坍方; 3当隧道轴线顺岩层走向通过时,倾向洞内的一侧岩层易发生顺层坍滑,边墙受偏压。 一般情况下,由于褶曲的轴部岩层弯曲、节理发育、地下水常可渗入,易诱发坍方,因此隧道位置应选在褶曲翼部或横穿褶曲轴。垂直穿越背斜的隧道,其两端的拱顶压力大,中部岩层压力小;隧道横穿向斜时,情况相反。,三、桥基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1.断层带岩层破碎,常夹有许多断层泥,应尽量避免将工程建筑物直接放在断层上或断层破碎带附近。 2.对于不活动的断层,墩台必须设在断层上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P6768 (1)(5) 铁路选线时,应尽量避开大断裂带,线路不应沿断裂带走向延伸

25、,在条件不允许,而又必须穿过断裂带时,应尽量以大角度或垂直穿过断裂带。,2.7 地质图,一、地质图 地质图是指将一个地区内的地质要素按一定比例缩小,垂直投影在地形平面图上,以一定的符号、代号、颜色、花纹等表示它们的分布情况的图件,统称为地质图(包括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图)。,二、地质图类型地质图包括:平面图:反映地表的地质现象剖面图:反映剖面上的地质现象柱状图: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层岩性、厚度和接触关系 构造地质图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 基岩地质图 水文地质图 工程地质图,普通地质图,三、地质图的表示方法地质图中的规格:图名、图例(上下、左右、新老)、比例尺、编制单位、编制日期 1.地层岩性 通过地

26、层分界线、年代符号或岩性代号,再配合图例说明来反映。 2地质构造 岩层产状、褶皱、断层及岩层接触关系 岩层产状 (2) 褶皱背斜 向斜,(3) 断层 正断层 逆断层 平移断层,3.岩层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沉积接触、侵入接触和岩浆岩之间的穿插关系,四、地质图的阅读 (一)阅读步骤: 1、图名、比例尺、方位:了解地理范围和精度; 2、地形地貌、水系; 3、图例; 4、地层、岩性、分布、接触关系; 5、地质构造的类型、分布与相互关系; 6、分析地史。,1、图中各个符号 2、地层及其接触关系:一个平行不整合,两个角度不整合,一个侵入接触及沉积接触 3 褶皱:一个直立背斜

27、,一个倾斜向斜,一个倾斜背斜 4 断层:两条正断层组成地堑,两条小平移断层 5 地史: DC2,地壳下降,接受沉积; C3 P,地壳发生强烈运动,本区上升遭受剥蚀,形成褶皱、断裂,并伴随岩浆侵入。 T1 T3 ,地壳下降,接受沉积; T3 J,地壳上升,遭受剥蚀; K1 K2 ,地壳下降,接受沉积; K2 E,地壳上升,遭受剥蚀,并发生地壳运动,产生倾斜构造; E以后,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地壳无剧烈运动。,六.综合地层柱状图 综合地层柱状图是把一个地区从老到新出露的地层岩性、最大厚度、接触关系等,自下而上按原始形成次序用柱状图的形式表示出来,还描述岩层的工程地质性质。,五.地质剖面图的制作 1)、确定剖面线; 2)、确定剖面图的横向与竖向比例; 3)、作地形剖面线; 4)、画地质界线:真倾角与视倾角的换算tg=tgcos视倾角与画图倾角的换算tg=ntg; 5)、画岩性花纹符号、地质代号、断层运动方向; 6)、标注剖面方向、图名、比例尺、图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岩土与地质勘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