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中考数据说化学教学.doc

上传人:涵涵文库 文档编号:5349752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中考数据说化学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从中考数据说化学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从中考数据说化学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从中考数据说化学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从中考数据说化学教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从中考数据说化学教学 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每年 6 月的中考就是对自己一年教学成绩的检验。从中考数据中我们也能看出学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教师思考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下面就以 2016 年安徽省初中化学毕业考试数据为例浅谈我对化学教学的一些看法。一、试卷总体分析2016 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试卷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 和2016 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的指导思想和考试的目标要求。试卷结构合理,内容覆盖全面,难度适宜。试题全部为原创,体现了毕业学业考试的公平性。试卷既体现了对全体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又兼顾了高中阶段招生选拔的需要。

2、试题选材得当,密切联系现代科技、社会生产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教育价值,试卷在真实的情境中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今后的教学有较好的引导作用,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二、试卷数据分析根据安庆市教研室提供的数据,2016 年安庆整个大市参加化学考试的统计人数是42548 人,均分为 41.75 分。具体情况见下表(表 1-表 5) 。表 1 化学试卷整体情况学科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区分度 方差 标准差 难度系数化学 60 0 41.75 0.4116 219.2478 14.807 0.6873表 2 各分数段人

3、数及比例区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满分人数 111 860 2733 3899 3338 3108 3818 6158 10172 8351 969表 3 各分数段人数分布树状图及分布曲线图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 2 3 4 5 6 7 8 9 10人 数表 4 各题得分情况及难度、区分度题号 01_05 06_10 11 12 13 14 15_1_4 15_5 16 总分满分 10 10 6 6 7 8 7 4 6 60满分人数 16811 21674 6913 14656 3513 7014 2250 506 18858 969难度

4、 0.779 0.807 0.7 0.7 0.6 0.6 0.5204 0.25 0.6 0.64均分 7.793 8.069 4 4.2 4 4.9 3.6428 0.99 3.3 41.75表 5 市区和全市各分数段人数比例分布对比图三、试题分析及学生答卷中的问题第一部分:选择题1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粮食酿酒 B棉纱织布 C火药应用 D瓷器烧制【答案】B【分析】A、C、D 中都有新物质生成,B 中棉纱织布没有新的物质产生【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在化学实验或日常生活中都应强

5、化安全意识。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A氢氧化钠不慎沾到皮肤上,立即用硫酸冲洗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中,将尾气直接排放C使用酒精炉时,直接向燃着的炉内添加酒精D家中天然气泄漏时,关闭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答案】D【分析】A 中硫酸有强腐蚀性,氢氧化钠不慎沾到皮肤上,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硼酸溶液;B 尾气中有一氧化碳,污染环境; C 直接向燃着的酒精炉中加酒精可能会引发火灾;D 正确。【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对实验和生活中的安全意识的考查,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3下列选项中的物质所属类别错误的是选项 物质 类别A 空气、石油、干冰 混合物B 氮气、水银、金刚石 单质C 糖类、油脂、蛋白

6、质 营养物质D 甲烷、乙醇、塑料 有机物【答案】A【分析】A 中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是纯净物。【点评】本题丢分率很高,很多同学错选为 D,说明学生对物质分类掌握的还不是很清楚。4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 元素信息不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碳的化学性质活泼 BX 表示 N2 C氧原子的质子数是 8 D三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答案】C【分析】A 碳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4,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B 中 X 表示的 N 元素;C 中氧的原子序数为 6,质子数也为 8;D 三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依次为 6、7、【点评】本题考查原子、元素有关知识,学生丢分率也较高,说明学生在抽象知识理解上存在问

7、题。5硼氢化钠(NaBH 4,其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 -1 价)是一种安全车载氢源。有关硼氢化钠的说法正确的是A含 2 个氢分子 B硼元素的化合价为+3 C只含一种非金属元素 DNa、B、H 的质量比为 1:1:4【答案】B【分析】硼氢化钠的一个分子中含有 4 个氢原子,A 错误;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 0,可以算出硼元素的化合价为+3 价,B 正确;硼氢化钠中硼元素、氢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C 错误;D 中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23:11:4。【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式、化合价有关基础知识。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蒸发 B加热液体 C测溶液的 pH D倾倒液体【答案】A【分析】B 量筒不能加热

8、,C 应该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 pH 试纸上,D 标签应该对手心,瓶塞应倒放。【点评】本题考查实验基本操作,难度较小。72016 年“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逐步淘汰高耗水生产工艺 B农作物采用大水漫灌 C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 D加强对水资源的检测【答案】B【分析】大水漫灌不利用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点评】本题考查水资源保护问题,难度较小。8近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水分子团簇图像,模型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 B团簇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C水蒸气冷凝成水,分子间隔减小 D可燃冰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

9、成【答案】C【分析】A 中氢氧元素除了组成水还能组成过氧化氢, B 中水分子依旧在不断运动,D 可燃冰主要成分为甲烷水合物,冰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点评】本题考查分子特征有关知识,不少同学错选 D,对可燃冰的成分不清楚,导致出现错误。9据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人员利用钴及其氧化物成功研制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地转化成液体燃料,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减少 B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有两种氧化物C得到的液体燃料化学式是 H2C2O D可用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答案】D【分析】A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 B 反应物是二氧化碳和氢气,生成物为

10、 H2CO2,所以只有二氧化碳是氧化物,C 也错误,二氧化碳变为液体燃料,减少排放,D正确。【点评】本题用微观示意图表示化学反应过程,考查物质分类、物质化学式有关基础知识。部分同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本题丢分。10高氯酸钾(KClO 4)可用于火箭推进剂,其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温度/ 20 40 60 80溶解度/g 1.68 3.73 7.3 13.4A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20时,将 2g 高氯酸钾溶于 98g 水配制 2%的溶液C60时,高氯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7.3%D80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 40有结晶现象【答案】D【分析】从表格看出,高氯酸钾

11、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A 错误;20时溶解度为1.68g,将 2g 高氯酸钾溶于 98g 水中固体不能完全溶解,浓度小于 2%,不可能配制 2%的溶液,B 错误;60时,高氯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7.3g/(100g+7.3g)100%” 、 “(5)根据表中二氧化碳体积与锥形瓶内物质质量的关系,实验与实验相同,可得出白色粉末的成分为碳酸氢钠。【分析】 (1)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为检验气体是二氧化碳,可选用澄清石灰水;(2)pH 小于 7 的溶液显酸性,所以室温时,用 pH 试纸测得溶液的 pH=3 的溶液呈酸性;(3)碳酸钙难溶于水,所以将少量白色粉末

12、放入水中搅拌,固体全部溶解,说明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 (4)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碳酸氢钠、碳酸钠的质量都是 0.1g,为了形成对比,所以 a 的质量也是 0.1g,每 84 份质量的碳酸氢钠会生成 44 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每 106 份质量的碳酸钠会生成 44 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所以 V1V 2; (5)根据表中 CO2 体积与锥形瓶内物质质量的关系,实验与实验相同,可得出白色粉末的成分为碳酸氢钠。【点评】本题均分 4.9 分,难度系数 0.6。本题主要是检验物质的成分,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并与标准样

13、本对比,渗透了化学分析法,应引起关注。错误率较多的是第四小题 V1 与 V2 的大小关系,要求学生能看懂实验数据,通过控制固体质量相等,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得出 V1V 2。15 (7 分)氨水和盐酸是常见的化学试剂,可将氨气(NH 3) 、氯化氢气体分别溶于水制得。(1)工业上利用氮气和氢气反应制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不要求注明条件) 。(2)小华为探究氨气溶于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填写表中空白):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将浸有酚酞溶液的滤纸干燥后,放入盛有干燥氨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现象 (3)小明将滴有酚酞的稀氨水加热,观察到溶液红色变浅,原因可能是 。(4)小芳将滴有

14、石蕊的稀盐酸加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取稀盐酸分成2 份:未经加热;加热煮沸一段时间后冷却,分别中和等量的氢氧化钠,消耗二者的质量:,则稀盐酸经加热煮沸后浓度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注意:若答对第(5)小题奖励 4 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 60 分。 】(5)为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小林设计了如下方案:你认为上述方案 (填“合理”或“不合理” ) ,请分析: (如合理,说明原因;如不合理,说明原因并设计改进方案)。【答案】 (1)N 2 + 3 H2 = 2NH3(2)向上述集气瓶中滤纸上滴入少量水 滤纸变红,说明两者发生反应(3)氨水受热分解,随温度升高氨气溶

15、解度减小,导致氨水浓度降低(4)增大(5)不合理,根据上述实验,加热煮沸无法出去溶液 A 中混有的过量氯化氢。改进方案:向含碳酸钠的氯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测溶液 pH,至溶液为中性。(合理即可)【分析】 (1)氢气和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生成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 2+3H22NH3;(2)将浸有酚酞溶液的滤纸湿润后,放入盛有干操氨气的集气瓶中,滤纸变红,说明氨气遇水溶液呈碱性,氨气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3)小明将滴有酚酞的稀氨水加热,观察到溶液红色变浅,原因可能是氨水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和水,随温度升高氨气溶解度减小,氨水浓度降低,导致溶液碱性减弱,则溶液颜色变浅;(4)取稀

16、盐酸分成 2 份:未经加热;加热煮沸一段时间后冷却,分别中和等量的氢氧化钠,消耗二者的量:,因为中和等量的氢氧化钠,消耗的盐酸溶液的量减少,则稀盐酸经加热煮沸后浓度增大了; (5)根据上述实验,加热煮沸无法除去溶液 A 中混有的过量 HCl,则上述方案不合理;改进方案:向含碳酸钠的氯化钠溶液中边逐滴加盐酸,边测定溶液的 pH,至溶液呈中性即可。【点评】本题(1)-(4)四小题共 7 分,平均得分 3.64,难度系数 0.52。很多学生对于实验方案设计还是觉得没有头绪,表达也不够准确,导致丢分很多。本题(2)灵感来自于课本的“石蕊花的实验”;本题(4)盐酸加热后的结果出人意料,一反常态,审题时不

17、但要克服平时练习的定势思维,而且,要认真审视题中的关键词句。学生必须依实验过程、结果和题意答题,否则,将落入定势的巢臼,并直接引起加分题的全错,特别是平时搞题海战术的更易吃亏上当,甚至有老师也会落入陷阱。本题附加题难度系数 0.25。得分率低,我认为主要还是这个问题引起的,还要注意审题,最后得到的是:“氯化钠溶液”。此题立意较好,提请化学学习要尊重实验,敢于挑战权威,打破定势思维,让实验事实说话,并将实验结果运用于除杂,实现知识迁移。注意,今年第 14、15 题两题都是以往少见的以酸碱盐为背景的新探究题,又打破了过去的套路。更受启发的是,这两题涉及的是酸碱盐最基本的化学知识,考查的知识点不难更

18、不深,而是重在基础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不是生搬硬套运用,而是用基本的知识点和以实验为依据,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此,不难看出我省中考考试的出题思路和方法。第三部分:计算题16 (6 分)早在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就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现有 1.6kg 硫酸铜的工业废液,加入铁粉回收铜,请计算:(1)硫酸铜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2)理论上与硫酸铜反应消耗铁粉的质量。【答案】解:(1)硫酸铜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40%1604(2)设消耗铁粉的质量为 x Fe+CuSO4=FeSO4+Cu 56 160x 1.6kg = 56x kg.10x=0.56kg

19、 答:硫酸铜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0%。理论上与硫酸铜反应消耗铁粉的质量为 0.56kg。【点评】本题均分 3.3 分,难度系数 0.6。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还是集中在化学方程式书写以及数据计算上。四、教学建议通过以上试题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安徽中考试题内容覆盖全面,试题背景设置突出历史,紧跟现代科技发展,同时全面考察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考查,试题坚持原创,即使是传统题,也从情境素材的选择、选项的设置和问题的设计等方面做出变化;命题中特别关注学生化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水平,注重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减少记忆性试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扼制

20、题海战术、加班加点、机械训练的不良学习方式,引导安徽省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同时也引导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教学建议如下:1、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实际,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扭转单纯讲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和用途等知识的倾向,要从真实的生活情境和自然现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介绍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审视自然现象和社会发展的过程。2、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轻实验、重理论、重书本知识的倾向,加强实验教学重视课本

21、教材实验。许多中考实验探究题都源于课本教材中的实验,并对典型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尤其是对课本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关注每一个实验的重要性,要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提倡学生在实验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关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老师要做好教材中的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多关注社会、生活与教材相结合的探究点,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3、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灵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进行探究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等途径

22、引导学生自觉的在自己平时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等过程,将新知识置于探究情境中,使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4、引导学生主动关心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体现化学的教育价值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生产、生活及科技前沿中的鲜活事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化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学习观,进一步实现三维课程目标的有效整合。5、加强学法指导,重视学科能力培养信息的接受、吸收和整合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化学实验和探究能力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能力,也是中考重点考查的方向。教师要做到以知识内容为载体,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的多元教学方式,注重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引导学生多角度、开放性地思考问题,对知识不能生搬硬套,要能进行迁移,要能灵活运用,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知识和加工信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今后乃至终身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6、切实加强化学语言的规范性教学教学中要关注化学基本用语的教学,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符号、化合价的正确书写;切实加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严密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