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峡库区将大范围排查地质灾害 避免二次搬迁本报讯 面对连日降雨和三峡库区预计完成 175 米蓄水的压力,三峡库区将进行一次大范围地灾排查工作。近日,在“三峡库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三峡地防办主任柳源透露上述消息。三峡库区岸长约 5300 公里,原计划于 2008 年底蓄至 175 米最终水位,但最终蓄水至172.5 米后停止,数据显示,这一阶段,库区共发生形变或地质灾害灾(险)情 132 起。崩滑体总体积约 2 亿立方米,塌岸 97 段长约 3.3 公里。紧急转移群众近 2000 人。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说:“三峡工程 175 米试验性蓄水以来,库区地质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他表
2、示,目前三峡库区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已基本完成,项目实施期间,对城镇和居民集中区的 887 处地质灾害进行了工程治理,对出现地质灾害灾(险)情的 480 处隐患点近 4.6 万人实施了搬迁避让,对 3141 处隐患点进行群测群防。柳源说,三峡库区已经形成了汛期前排查、汛期中巡查和汛期后复查的地灾防治检查制度。此次即将开始的地灾排查工作,将对库区做一次全面调查,“哪些点原来看着很明显,但是现在稳定了,哪些看着不是很急,但是几场雨下来,又滑坡了”。据了解,自 2003 年汛后至去年底,三峡库区实现了地质灾害零伤亡。 治灾难题1 地灾搬迁存补偿难题滑坡体上的 55 名村民,已全部搬迁。三峡大坝建
3、设之初,凉水井所在的水让村,有1100 人移民,超过一半。涉及搬迁补偿的问题,有些地灾隐患点上的村民并不愿意搬走,觉得没有移民待遇好。杨建安记得,当时政府来了十多个人做工作。因灾补偿与移民补偿不同。移民补偿不仅有补助金,还有养老保险等后续扶持,而因灾补偿则是一次性补偿。杨建安回忆说,滑坡隐患上的每名村民补偿了 4 万元,后续保障就没有了。动员一户,搬迁一户,原来的老房子就必须拆除,搬迁的村民有的投亲靠友,有的搬到其他村,还有的在云阳县城买了房子。重庆市云阳县国土房管局地矿科科长冉洪钧说,凉水井地区灾情复杂,库区因灾搬迁的补偿没有养老保险之类的后期扶持,补偿金只能用来再找地方盖房,且还要自己加一
4、些钱。重庆市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库区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难度大。在后续工作中,最好能多对地灾搬迁群众给予补偿,并使其享受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作中,避免“二次搬迁”也是重要内容。但三峡地防办主任柳源坦言,“二次搬迁”后面还有可能会发生。他说,库区的地质条件复杂,搬迁后可能发现那个地方也有危险;而另外一种可能是,原本一块安全的地方,由于工程建设问题,造成新隐患。2 5386 隐患点多人工监测因为凉水井滑坡可能危及三峡主航道,目前这里实行的是全自动化专业监测方式,监测设备的投入是 150 多万元。对一个地灾点投入这么一大笔资金,在全国都是罕见的,但是一位专
5、业人员说,如果这一地灾点进行彻底治理,至少需要几千万。三峡地防办主任柳源说,根据前期的调查,目前库区已知的隐患点是 5386 处,大部分是靠人工监测。目前,全库区群测群防监测年均投入监测人员 5956 人,平均每年完成监测16.1 万点次。就重庆而言,对保护对象众多的 210 处隐患点采取专业监测措施,对 2547 处隐患点全部采取群测群防措施。重庆市云阳县国土房管局地矿科科长冉洪钧说,因为缺少资金,无法进行大范围专业化的治理和专业监测。一般涉及人员安全、航道安全的地灾点会排在前边治理,而无人区隐患点影响不大的地方,则主要进行群防群测。冉洪钧担心,如果有的监测员责任心不强,这些地灾点监测效果就
6、要大打折扣,一旦有住人的点发生严重地灾但前期没有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目前,“后三峡”地灾防治的规划已经上报。冉洪钧希望,国家可以专门拿出一笔资金进行三峡防治长效机制的建设。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吴鹏蓄水 3 至 5 年系地灾多发期 专家说法三峡地防办副主任黄学斌在报告中说,据已建水库的统计,水库蓄水后 3-5 年内,往往集中发生老滑坡的复活、新滑坡的产生、滑坡入江的涌浪灾害和水库塌岸。他举例说,意大利瓦依昂水库蓄水后第 3 年发生了巨型滑坡,造成 2600 人死亡;湖北黄龙滩水库蓄水后发生滑坡 73 处,因滑坡移民 11900 人,相当于蓄水淹没移民的 80%。1982 年至 2000 年,
7、三峡库区发生重大崩塌滑坡 70 多处,曾使长江干、支流堵江断航,并造成人员伤亡及重大经济损失。黄学斌说,比如 1985 年新滩滑坡致使长江干流断航,将新滩镇全部推入长江,江中涌浪高达 39 米,上下游波及 30 公里,摧毁船只 96 艘,死亡 12 人。黄学斌说,三峡库区蓄水期间,崩塌滑坡变形共计 525 处。自 2008 年 9 月 175 米试验性蓄水至今,全库区发生变形的滑坡和库岸共 196 处,以变形为主,没产生大规模破坏(滑坡)。云阳凉水井滑坡之忧 个案三峡地灾防治工作,主要针对山体滑坡、变形和河岸的崩塌。在重庆云阳县凉水井地区,去年 3 月份以来,一块长 430 多米,宽 350
8、多米,平均厚 30 多米,总共 400 多万立方米的滑坡运动突然加剧,有坠入长江主航道的危险,专业监测队员一直对山体进行严密监测。水位涨落造滑坡险情凉水井位于重庆市云阳县故陵镇水让村,一共住了 55 名村民。2009 年 4 月,村支书杨建安突然接到村民的电话:“我家的房子动了!”。杨建安过去一看,村民房屋的墙上一公分左右的裂缝变大了,糊在墙上的报纸,因为张力被撕扯裂开。接到群众的报告后,专业监测人员开始顺着裂缝一边除草一边勘察,在山体下挫大的地方,有一两米那么深,能跳下去一个人。据了解,这一险情是三峡水库水位涨落、降雨等造成的,一旦滑坡体滑入长江,不仅将对过往船只形成严重威胁,还将阻塞部分长
9、江航道。但随后长江水位回落,400 多万立方米滑坡变形量趋于细微,整体突然滑入长江的可能也变小。经过专家会商,目前凉水井地区实行的是全自动化专业监测和群众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实行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山上平路侧滑变斜坡杨建安回忆,对凉水井地区的裂缝的监测始于 2005 年,当时在裂缝周围几个固定的地点定桩,他每个月测量裂缝两边两个桩之间的距离。当时,三峡库区水位是 135 米。2008 年底,175 米试验性蓄水后,杨建安发觉裂缝长了 10 毫米,向镇里防灾部门报告后,杨建安对地灾点的监测频率增加到每周一次。随着水位的起落, “裂缝动得越来越快。”杨建安说,裂缝以下的山坡像被削下来一样,一个星期就动了几毫米。而最早的时候,几个月才会动 10 毫米。杨建安表示,由于水位升降,凉水井原本平缓的山路,现在已经被冲成了一段斜坡,爬上去的时候,有些地方不得不手脚并用。杨建安的监测记录显示,“去年 8 月 25 日,1 号点:1194(毫米),到今年 4 月 25 日:1275(毫米)。”8 个月,凉水井山体滑坡裂缝增长了 81 毫米。云阳县国土房管局地矿科科长冉洪钧说,专家认为这一山体如果滑坡,速度不会特别快,但也可能形成 5-10 米的涌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