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节 建筑体系把建筑与产生它们的历史文化环境联系起来,综观世界曾经有过的建筑作品,可以看出它们随着所属时代、地域、民族或宗教的不同,简言之就是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可以划分出几个体系。笼统而言,古代世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和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一 中国建筑体系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以汉族传统建筑为主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基本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几个
2、大的发展段落,如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宋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可认为是中国建筑的高峰;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安定和文化交流等社会背景。可以认为,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是建筑艺术得以发展的契机。中国传统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中国人皇权至上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建筑以神庙、教堂和礼拜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中国的政治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明显者如祭祀性建筑坛庙和帝王陵墓等
3、。中国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的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明显不同。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中国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有所不同。这在园林中有更突出的表现,属于自然式,而与欧洲或伊斯兰的几何式园林有别。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也有自由组合方式。不管哪种,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
4、,而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外向性格,强调体形体量的强烈变化等有明显不同。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所有建筑体系都以石或砖结构为主不同,是唯一的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独具风姿。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建筑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其中成就更大特点更为鲜明的有藏族、维吾尔族、傣族和西南其他少数民族等。这些民族的建筑艺术作品,象闪现在天空的点点明星,与汉族建筑一起,织成了中华建筑的灿烂。中国建筑流波泛及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和蒙古等东亚地区,产生了强大影响,形成以中国建筑为核心的东亚建筑。二 欧洲建筑体系欧洲建筑是一种以石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肇兴于公元前两三千年的爱琴海地区和公元前一千年以来的古希
5、腊,也溶合了一些古埃及和古代西亚建筑的某些传统。古埃及建筑以金字塔和神庙为主;古代西亚建筑包括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以王宫、神庙和观象台为主。从公元前二世纪罗马共和国盛期以后,欧洲建筑体系长期以意大利半岛为中心,流行于广大欧洲地区,以后又传到南北美洲。欧洲建筑以神庙和教堂为主,还有公共建筑、城堡、府邸、宫殿和园林。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风波激荡的多样面貌,新潮迭起,风格屡迁,虽代有继承仍表现出明显的断裂性,大致说来有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廷与俄罗斯、罗马风与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等许多风格的递相出现。若以曲线表示,可以认为是一些似断似续的、颇有重叠的许多波状折线的不断涌现。三
6、 伊斯兰建筑体系伊斯兰建筑体系主要流行在古代阿拉伯帝国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地区,以阿拉伯地区为中心,东至印度、东南亚和中国,西至北非和西班牙,北边包括土耳其和东欧部分地区。它的建筑形式吸收了一些古代西亚建筑的因素,也有欧洲的影响,但作为一种建筑体系则产生于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出现以后。当它在十四世纪末传入印度以后,基本中断了古印度的印度教和耆那教建筑传统。伊斯兰建筑以砖或石结构为主,主要建筑类型是礼拜寺、圣者陵墓、王宫和花园。在立方体上覆盖高穹窿,各种尖拱和广泛采用彩色琉璃面砖是它的几个显著形式特征。古代伊斯兰建筑虽已成历史,但由于宗教力量的强固,伊斯兰建筑传统即在今天的阿拉伯地区和伊朗,仍有强大
7、影响。古代美洲与世界其它地区长期隔离,它的建筑体系肇兴于公元前十五世纪甚至更早,中断于公元后十六世纪欧洲殖民者大量侵入以后,主要遗存是中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国家建造的大量方锥形或圆锥形的金字塔庙。四 现代建筑现代建筑开始于本世纪初,是在十八世纪下半叶始于英国产业革命以后的欧洲近代建筑兴起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现代建筑从西欧开始,以后传到美洲,现在已普及到所有发达国家并对发展中国家产生很大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先是德国,后是美国,曾起了很大作用。在现代社会,建筑的功能大大扩充了,旧的建筑类型如教堂、城堡、宫殿、陵墓等逐渐被新的建筑类型车站、航空港、博览会、博物馆、图书馆、大学、商场、办公大楼、医
8、院、电影院、大剧院、体育馆和新型住宅等所代替;钢筋混凝土、钢铁、高强钢丝、玻璃、铝合金、塑料和水、暖、电、空调、电梯等新的建筑材料、新型结构、新型建筑设备、新的施工技术层出不穷,加上由它们代表的新的大工业生产方式等,都促成了建筑的全局性改变,同时,还不能忽视新的思维方式、生活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变化对于建筑发展的作用。建筑开始了一场比历史上任何一场建筑变革意义都更为深远的革命,世界建筑文化也开始了一场空前的大交流,传统的按地域或民族区别建筑体系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了。反传统的趋势一时曾成为潮流,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国际式”的风格。从五十年代开始,在现代建筑(Modern Architecture)内部,又兴起了一种新的被称为“晚期现代”(Last Modern)的建筑思潮。晚期现代包含的流派很多,名称不一,主张各不相同甚至颇有对立,有的则朝出夕改,诡变难及。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于现代主义建筑过分重视物质因素而忽视精神因素提出了抗议和反叛,重新喊出了人性、人情的口号。以后,又相继出现了被称为“后现代”(Post Modern)和“解构主义”的流派。现在,西方建筑仍在继续发展之中,不管怎样,对于它们的了解都可以作为我们自己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的新建筑艺术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