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 学 案课型 新授 课题 醉翁亭记 年级 八 学科 语文 设计人 张爱喜 审核人 许士红 授课人: 编号 日期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法。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学。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 l 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
2、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3第 2 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4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3、(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二、训练达标。1.与“娟然如拭”中“然”的用法、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D ) A晶晶然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B呷浪之鳞,悠悠自得。来源:学优高考网C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D然徒步则汗出浃背。2.选出对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 ( D )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对偶)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排比)D.呷浪之鳞。(比喻)3.下面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B.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C.高柳/夹堤,
4、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B ) A欲出不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未百步辄返造饮辄尽,期在必醉C于时冰皮始解学而时习之 D麦田浅鬣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译文:(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6第段写城中的余寒景象,有什么作用? 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烘托出作者“欲出不得”的压抑烦闷之情;反衬了满井春意盎然的景象。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文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
5、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B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的神韵。C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等画面合为一组镜头,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D这篇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最后一段则以议论作结,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8.填空。本文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朝文学家。 他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为“公安三袁”,因他们的籍贯是湖北公安,故世来源:gkstk.Com称“公安派”来源:gkstk.Com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来源:学优高考网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