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和地球仪一、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2、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4、认识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5、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6、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二、单元知识结构列举地球是球形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南北半球的划分及判断规律东西半球的划分及判断规律地球和地球仪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及重要的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判断规律运用经纬网在经纬网中判断某一点经纬度的方法在经纬网中判读所处半球的方法实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地球的运动实例说明地球公转产
2、生的现象利用公转示意图说明四季的变化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用图说明五带的划分,举例描述各带的特点地图的基本要素地 图 图比例尺方向图例比例尺与范围和内容的关系,选择比例尺的方法一般定向法及应用指向标定向法及应用经纬网定向法及应用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判断海拔高度,判断海拔高、低和陡、缓判断山地的六种不同形态根据等高线说明地形特点地形图中识别五种地形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根据目的选择合适比例尺地图根据目的选择地图类型三、单元教学重点1、地球的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2、经纬线特点,度数标注,经纬网的判读。3、地球的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4、能够正确判读地图。四、单元教学难点1、经纬网的判读。2
3、、地球的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3、地图上方向、比例尺及地形图的判读五、学生情况分析初三地理为复习课,学生感觉学过,不重视,不带课本或者初一时的课本找不到,对待作业的态度也不认真,没有结业水平考试的状态,也没有对自己的这种要求,想考好,不努力!六、课时划分第一节 2 课时 第二节 2 课时 第三节 2 课时 单元复习测试 1 课时课题名称 地球和地球仪主备人 贾新芳 周次 1 备课时间 2013.09 组长签字 (手写)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对地球是球体形状的认识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能准确区
4、分经纬线,理解经纬线的特点;3学会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正确判读经度和纬度,初步认识经纬网。教学重点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等。2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定义,能够准确区分经纬线和经纬度。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了解经纬网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教学难点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制作地球仪等。2掌握经纬线线、经纬度的特点、分布和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教学方法及教具 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教学等。课时数 第一课时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教学随记教学过程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 ,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
5、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一段过程。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感受一下。先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课本 P2 图 11“天圆地方” ) ,读图思考:问题: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略) 。过渡:后来,随着人类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一些人开始怀疑“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地球的形状可能与“月球” 、 “太阳”等类似,也是一个球形,这样,关于地球的形状的问题,就在人们之间开始了一场争论。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一个讨论活动,体会一下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那一段艰
6、难历程:活动:分组讨论:请学生们前后 4 人一组(个别为 6 人) ,分别选取(手写) (手写)教材中有关“天圆地方”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在太空看地球”等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图示和资料中的一个,小组讨论学习,认识其中的某一个过程。学生:1自己挑选某一个过程,2小组代表向全班作介绍,演绎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师生互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引导学生感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小结: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卫星照片”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际,从现象
7、到真理的漫长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比较容易得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探索科学,要敢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学生:发言,谈感受等。 教师: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提示:小学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有关圆和球的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圆的大小可以通过什么来确定吗? 过渡:(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许多同学都能理解用半径的长短可以说明一个圆的大小,同样的道理,用半径的长短也能说明一个球体的大小,请大家思考一下:既然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呢
8、?学生:思考、讨论。师生互动:请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提到有关圆的半径问题。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问题。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教材 P4 页图 12“地球的大小” ,看看教材是如何说明地球的大小的?学生:看图、讨论活动等,找出是通过“平均半径” 、 “最大周长”和“表面积大小”等数字来说明地球的大小的等等。小结: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 6357 千米,赤道半径为 6378 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 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如图所示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所以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
9、小。当然,用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大小来说明地球的大小,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师生互动: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平均半径”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2最大的周长一般指的是什么?(赤道周长)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 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 100 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 17 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二、认识地球仪教师:(展示地球仪) ,同学们讨论得不错,人们确实想到了借助“地球仪”的方法来认识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一个反映地球的一些基本
10、性状特点的地球仪,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它,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地球仪是如何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国家等表现出来的?学生:听讲,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熟悉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每个小组一个地球仪,学生们观察、说出地球仪表面的基本构成,指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等。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说明地球仪的表面构成,解答学生的问题。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等,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球的事物特点也不同,各有侧重,我们正是利用地球仪的这些便利构成,来认识和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各种事物及其分布等。学生:听讲,记录等现在我们对地球仪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下面让我们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吧,请同学们拿出乒乓球,完成教材第 5、6 页的活动。学生:根据教材活动设计,逐步制作地球仪。师生互动: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在班级展示学生制作的成果。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板书设计(建议手写)反思与重建(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