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曹刿论战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有关战争的言论,阐明弱国在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二)学法引导(三)审美鉴赏周密严紧的构思美本文的篇幅极其短小,却将复杂的长勺之战这一事件,介绍得井然有序,清楚明白,这主
2、要得力于作者对文章结构的精心安排。课文以长勺之战的经过(战前鲁国的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为线索,各部分间又注意了巧妙的过渡和照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紧、周密。如第一、二两部分用“请战”和“从战”过渡和衔接,第三部分用“既克,公问其故”承上启下,显得十分自然。前后照应的地方,如第一部分“何以战”和“可以一战”相照应;第二部分中两个“未可”和下文两个“可矣”照应;第三部分中“辙乱”“旗靡”与上部分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相照应等,上系下连,严紧周密。(四)重点难点突破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析本题一题
3、三问,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参考答案 “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
4、是“人和”因素。(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2、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对比手法的掌握情况,同时能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参考答案:讨论并归纳:运用对比手法是,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多次对比(见上一题答案)。借助对比手法,可以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3、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
5、么?为什么这样安排?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剪裁详略得当的特点。重点理解文章选材、剪裁都要符合表达中心需要的道理。参考答案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二、自学阶梯评估达标训练1、请给下列句中加点字
6、注音:又何间( )焉 小惠未徧( ) 牺牲玉帛( )辙( )乱旗靡( ) 肉食者鄙( )2、填空(1)曹刿论战选自 ,传说是 时期 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 体史书。(2)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3、下列加点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2)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3)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4)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1)小信未孚。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7、从。 。能力提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1、“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 ,其中的“我”是指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曹刿请见 (4)战则请从 3、用原文回答(
8、1)“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一层 。二层 。5、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开放探究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晏 子 辞 千 金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
9、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分食食之 食之不以其道B使吏致千金与市租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C寡人不知 孰谓汝多知乎D忠臣不为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3、文中加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B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C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D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之”字,全都是代词且指代的对象相同的一项是:( )分食食之 言之公 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 一豆之食夫厚取之君则施之民 婴闻之 以君之赐 寡人之过也A B C D 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2)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三、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