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曹刿论战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3、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二、学习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把握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三、学习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四、知识链接1、 左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大量古代史料。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文字简练生动,
2、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 、 公羊传 、 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长勺之战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三国时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东晋的淝水之战,最早的则是春秋时期的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夺君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
3、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即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次年春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3、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叙述某一历史进程。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
4、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 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五、自主学习(一)教师示范朗读,正音并提示重点字音刿( ) 又何间焉( ) 鄙( ) 弗敢专也( ) 小惠未徧( ) 玉帛( ) 小信未孚( ) 旗靡( )公与之乘( ) 辙( ) 夫战( ) 轼( ) (二)学生有感情试读课文,并说出句子意思,教师根据情况纠正语调。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标记疑难。1、理解重点词句意思(1)重点实词:间( )信( )孚( )福( )(2)通假字:徧( )(3)古今异义词:鄙( )牺牲( )狱( )可以( )(4)肉食者:吃肉的人。 “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 。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指( ) 。(5)重点句子释义:肉食者谋,未能远谋。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夫战,
6、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倒装句式:现代汉语句子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1、 “何以战?” 2、 “ 战于长勺” 六、合作探究(一)几位同学概述大意。其他同学指正其不足。(二)请回答下面问题1、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各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课文是按着(
7、)顺序组织材料的。2、换个角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庄公: 曹刿: 3、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_(2)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_ (3)文中用了哪些事例证明曹刿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看法是正确的?._ _4.本文运用的主要描写人物的方法是什么?( )5.这段文字写出曹刿具有什么特点? _6、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并在文中找出根据。七、精读精炼(一)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 牺牲玉帛 ( )下视其辙 ( ) 登轼而望( ) 望其旗靡 ( )(二)在括号中解释划线词的意思。齐师伐我( ) 又何间焉(
8、)肉食者鄙 ( ) 牺牲玉帛( )小信未孚( ) 大小之狱 ( )可以一战( ) 齐师败绩( )(三)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伐( ) 将( ) 请( )谋( ) 惠( ) 必( )(四)对下面各题进行最佳选择。1.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小惠未徧 ”的“徧”同“遍” 。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2.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D.夫大国,难测也,惧伏焉此句应读出“感
9、叹”的语气。八、主题阅读(一) 比较阅读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
10、,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 。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C.可以一战。D.微斯人,吾谁与归?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 ) 。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5.乙文文末划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C.学习“古仁人”
11、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这里的“人”指的是( ) ;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 。8.翻译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二)读下文做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和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
12、遂烹彘也。1.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 。B.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动词“去、到” 。C.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后一个“之”是动词“去、到” 。D.前一个“之”是动词“去、到” ,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2.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女杀彘杀猪给你吃。B.子而不信其母孩子就不再相信母亲的话。C.妻适市来妻去到集市回来。D.婴儿非与戏也不可以和孩子做游戏。3.对曾子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谈论的是孩子的学习方法。B.曾子谈论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C.曾子谈论的是孩子应如何对待父母的教育。D.曾子谈论的是父母应该从生活上关心孩子。九、拓展提升1、从文中曹刿与庄公的论述中你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2、在战争中, “人”的因素很关键,那将领与士兵在战争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十、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