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饶县丁庄镇中心初中“和实”课堂教学导学稿七年级上册语文来源:gkstk.Com课 题 第三单元课堂评价 课 型 新授 执笔人来源:gkstk.Com张海燕审核人 级部审核 时间 第 周第 导学稿教师寄语 朋友乃平常亲爱,兄弟为患难而生。 旧约学习目标 检验第三单元学习情况教学重点 诗歌鉴赏教学难点 诗歌鉴赏中的语言赏析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和实”课堂教 学 过 程一、积累与运用(20 分)来源:学优高考网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 分)( )A.酝酿(nin) 黄晕(yn) 发髻(j) 储蓄(x)B.唱和(h) 栀子(zh) 竦峙(sn) 枯涸(h)C.栖息(x) 碣石(Ji) 肥
2、硕(shu) 寥廓(lio)D.清冽(li) 湛蓝(zhn) 澄清(chn) 朗润(ln)2.对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指果实又大又饱满)B.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玄秘深奥)C.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指声音响亮明朗)D.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指婴儿生下来)3.下面没有使用对偶的一句是(3 分)(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D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下列古诗句中不是描写春天景色的一项是(3 分)(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B.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朝著名戏曲作家。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大诗人。留有白氏长庆集 。C.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风婉约,如代表作观沧海 。D.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春 背影等。6.下面八句诗分别摘自四首诗,请根据对仗的知识将它们分为相应的四组句子。(3 分)大漠孤烟直 幽树晚花多 浮云游子意 江船火独明 落日故人情 野径云俱黑 长河落日圆 澄江平岸少7.诗句默写。(3 分)(1
4、)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 (2)观沧海中最能表现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 ” (3)天净沙 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二、阅读理解(40 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 分)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来源:gkstk.Com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8.这首诗歌画面感强烈,请发挥想象把“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或“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描写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3 分) 9.请写出本诗中作者用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的句子。(2 分)10.请用“/”给下面句子每一小句划一处停顿。(2 分)客 路
5、 青 山 外,行 舟 绿 水 前。(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9 分)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6、,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11.根据课文内容,按照示例的格式填空(不超过 5 个字)(2 分)多彩的春花( )( )12.请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读音。(2 分)应和( ) 黄晕( )13.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2 分)“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作用
7、: 14.第一选段为了写春花,描写了蜜蜂和蝴蝶,这属于什么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 分)(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521 题。(16 分)秋 颂 罗 兰(1)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2)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3)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4)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5)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6)曾
8、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 。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7)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8)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留连。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 “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9、。 ”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9)“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 “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10)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11)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淡淡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15.
10、请找出本文中的成语。(2 分) 16.文章第(8)段中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1 分)17.文章从秋 、秋 、秋 等方面颂秋。(5 分) 18.作者用以颂秋的几个方面有什么共同点?(2 分)19.作者认为秋之“美”是什么?(2 分)20.说说什么样的人才“具有这份秋之美” 。(2 分)21.请用“我喜欢因为”这样的句式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及喜欢的理由。(2 分) 来源:gkstk.Com(四)(2012 株洲)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8 分)一碗汤的温度 叶倾城那时,我对自己说:“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一两次寒冬。 ”但也许有的人生活在亚热带,连秋天都没见过呢。又或者,真正的寒潮会在明天
11、才陡然到达,把我冻僵。啊,我还没减肥成功,史上最胖的一尊冰雕。最山穷水尽的时候,我找到了一份工作:钱少得不能提,路远得一塌糊涂。我在百度地图上查到公交车,后来才发现这趟车要绕个大圈子。微有阳光、全无暖意的下午,我扣紧羽绒服所有的扣子,穿过四环积雪未融的桥洞去搭公车,黄花鱼一样贴着边,经常有疾驰的三轮车、电动车与我擦身而过。应该有车水马龙,记忆里却死寂,许是我聋了,要么内心的哭喊太大声。在车上,我迟钝地看着窗外,看到一块“周记米粉”的招牌,我下了车。是临街民居的底楼,要上几步台阶,一进门暖气扑面,满眼郁郁葱葱的绿叶植物。叫了份“招牌米粉”,我连汤都喝尽,热流一点一滴,在全身弥漫开来,像一只手轻轻
12、拂过我全身。不够给力,不是一把揽我入怀,但已经够让我有力气去搭长长的一程车。就这样,每天车行此处,我就下来吃一碗米粉。有时是正饭点,一屋子人,更显得热闹。玻璃板下压着井字蓝格桌布,老板娘扬声向后厨报客人点的餐。我的米粉端上来,扑我一脸热气,是食物的舌吻。我突然间,意识到了饿,是知觉被唤醒。曾经的我,“饿过劲”了。求而不得,于是索性不求不用因此承担得不到的绝望。真正的无欲则刚。但此刻,热汤在口腔里,米粉像一群滑梯上的小孩子,嗤溜嗤溜、排着队下肚。周身都发出满足的低吟。即使我还一无所有:爱人离开我,事业正低谷,我与世界爱恨交织。未来是紧闭着的嘴,我渴望它吐出祝福又怕会听到诅咒。但,能有一碗热汤粉吃
13、,就是幸福。我把菜单看了又看,终于扬声:“老板,给我加一个蛋。 ”没关系,即使他答“没鱼丸没粗面”,我还可以要牛腩。握筷在手,我像胡桃夹子里被魔法变身的王子,一点点,从指尖开始,从木偶人化回血肉之躯。啊,吃饱了,多么好。我还不及成为熟客,公司就搬了家,我从此再没有去过那家店。回忆起那段日子,像海洋最后的一个镜头,被割去双翅的鲨鱼沉默地、沉默地坠进海底,一动不动,连血色都只有一点点,在海水里很快看不见了。只有它,有声有色:绿植物,花桌布,老板娘温软的南方口音,常常放着一首歌:勇气 。以及,冰冷世界里,一碗热汤粉。在我的冬天里,它是一个名叫“春天”的岛屿。虽然,我不曾对它说感激,也没必要我是规规矩矩付了钱的。活着,只需要阳光、空气、水和食物。只要不饿死,冬天就一定会过完。(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12 年第 14 期)22.请在文中找出两个能反映作者心理变化的关键词。(2 分) 23.有人认为第段画波浪线句写得很好,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2 分) 24.第 段作者为什么说回忆起那段日子“只有它,有声有色”?(2 分) 25.读完全文引起了你怎样的触动,请谈谈感想。(2 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