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肥城市王庄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桃花源记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331355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肥城市王庄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桃花源记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山东省肥城市王庄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桃花源记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山东省肥城市王庄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桃花源记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1 桃花源记【学习目标】: 1、 朗读、背诵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2、 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理解 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3、 学习记叙的详略的写作方法。【学习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课前导学】:1、查词典,掌握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2、查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3、预习时至少读课文 5 遍,而且必须是朗诵,不能默读。【自主预习】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刘子骥诣太守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在下面:3、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4. 找出文中的一词多义5、将“渔

2、人” 、 “村人”两词准确的填入文中括号内。(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 )具答之。 ( )便要( )还家, (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皆出酒食。 ( )停数日, (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填空桃花源记是 代大诗人 的名作 7.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的加进自己的想象。【合作探究】一.学生结合工具书,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试着翻译课文。确有疑难,小组中探讨解决

3、,不能解决的向老师提问。重点句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7、便扶向路,处处志之。8、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二.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着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四.渔人离开桃花源, “便扶向路” ,又“处处志之” ,而后来“寻向所

4、志” ,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课堂检测】:(一) 、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后遂无问津者(二) 、 阅读课文第二、三段,回答问题。1、课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2 .用语段中原句回答A 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B 村人见渔人后, “大惊” “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C 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 D “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E “村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2.从这两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写下来。3.村人皆叹惋的原因是( )A 为渔人费了很大周折才到这里而叹惋。B 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C 为外界的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D 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4.这两段中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 ) ( ) ( ) (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意思是什么?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7.从这两段中找出两个成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