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西中考历史(人教)专题突破课件: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单元二十九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45张PPT).ppt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329221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6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中考历史(人教)专题突破课件: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单元二十九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45张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广西中考历史(人教)专题突破课件: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单元二十九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45张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广西中考历史(人教)专题突破课件: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单元二十九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45张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广西中考历史(人教)专题突破课件: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单元二十九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45张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广西中考历史(人教)专题突破课件: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单元二十九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45张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五 中国古代史单元二十九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梳理,考点一 秦兼并六国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评价秦始皇 1. 秦兼并六国 概况: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兼并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格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将中国历史进程推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促进了历史的发展,政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

2、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2015钦州15题)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2015玉林16题),2.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015桂林16(1)题,经济:(1)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2)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3)统一车轨,修驰道 思想文化:(1)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2014 崇左1题)(2)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军事与民族关系:(1)秦始皇对北方匈奴的不断进

3、扰,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命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垦田戍边。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用来抵御匈奴;(2)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3)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3. 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1)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列国争霸、兼并的战乱局面;(2)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3)秦朝统一中国,使国家规模(如疆域)得到扩大,政治文明得到加强和丰富;(4)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同意识,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基础,4. 评价秦始皇:(1)功绩: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完

4、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他还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筑长城,修灵渠,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过错:秦始皇以“焚书坑儒”的方式巩固政权,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实施暴政、刑罚残酷等,修筑长城中置人民生命于不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易错易混】秦国与秦朝:秦朝特指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朝代,它是一个朝代。而秦国是指建立秦朝的那个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考点二 陈胜、吴广起义2012贵港26(1)题 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发动反抗秦朝暴政的农民起义,建立张楚政

5、权 2. 意义:(1)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2)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 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考点三 汉武帝大一统 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 文景之治: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为迅速恢复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

6、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2014钦州16题),3. 汉武帝大一统 措施:(1)政治: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削弱诸侯王国势力;(2015桂林4题)强化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经济: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3)思想文化: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4)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解决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并在河西地区陆续设郡,派兵屯田驻守,巩固北部边疆;(5)对外交往:派张骞出使西

7、域,开辟了通往西域以至中亚的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意义: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 评价汉武帝:(1)功绩: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达到鼎盛;(2)过错:汉武帝连年征战,耗费了大量的民力和财力,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5. 认识:(1)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家思想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几千年的思想基础;(2)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大

8、一统的物质基础,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考点四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中国古人开创的以长安为起点,连接东西方文明的贸易和文化通道,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1. 张骞通西域 西域的概念: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概况:(1)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没有达到出使目的,但了解到西域各国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访问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

9、使节回访长安 作用:(1)张骞通西域,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丝绸之路,并最终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2)张骞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 立、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2015玉林3题),2. 丝绸之路 路线:(1)南道:长安 阳关昆仑山葱岭中亚、西亚、地中海;(2)北道:长安 玉门关天山南麓葱岭中亚北部(2015桂林5题、2015崇左1题),河西 走廊,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作用:“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公元2世纪左右,中国丝织品经“

10、丝绸之路”转运到东罗马帝国,有力地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2015钦州34(1)题、2013梧州8题,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其路线是: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3. 西域都护 时间: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意义: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考点五 三国鼎立官渡之战:

11、公元200年,曹操同袁绍大军在官渡大战,曹军以少胜多,大败袁军,奠定了其统一北方的基础 2.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欲消灭刘备、孙权,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火攻在赤壁大败曹军,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2016年是蜀国建立1 795周年,3. 三国鼎立:,(2015玉林4题),考点六 人口南迁 江南地区的开发 1. 人口南迁 概况: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2015桂林16(2)题 影响:客观上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民族交往带动了少

12、数民族的发展,对后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2. 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2)为躲避战乱,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中,北方人迁到江南,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3)江南地区的战乱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4)南方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表现:(1)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芜土地被开垦为良田;(2)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3)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4)东晋、南朝时期,长

13、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5)纺织方面的蜀锦最为有名,还有冶铸业的灌钢法、制瓷业的青瓷制造等;(6)建康人口达到百万,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启示:(1)优越的自然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2)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作前提,当前我国一定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断提高生产技术,背景: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那时候,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 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互相影响,民族融合已成趋势 2. 人物: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3.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

14、的落后状态,巩固统治,考点七 北魏孝文帝改革2015桂林16(2)题,4. 措施:(1)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494年迁都洛阳;(2)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3)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4)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5)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6)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7)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5. 性质: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6. 影响:(1)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2)加速了内迁民族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上的认同与融合,为以后的

15、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丰富了中原文明,7. 认识:(1)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2)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胆有识的改革家;(3)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要发展必须要改革。国家要变得强大,就要树立敢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4)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变化是由秦汉时期的战争到南北时期的民族融合,综合能力提升,(1)唐朝时,玄奘经过丝绸之路去印度(天竺)取经;(2)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3)阿拉伯民族通过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总结归纳】丝绸之路影响下的相关事件。,【异同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比较,郡县制,灵渠,盐铁经营权,张

16、骞,(1)发展丝绸之路沿线的旅游业;(2)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改善丝绸之路沿线的交通条件,带动丝绸之路沿线的经济发展;(3)把丝绸之路建设成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认识启示】对当代丝绸之路的认识。,广西三年真题精选,考点一 秦兼并六国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评价秦始皇 (15钦州15题2分)图是我国某封建朝代实行的一种制度的示意图,首先创立这种制度的朝代是 ( )A. 秦朝 B. 隋朝 C. 元朝 D. 明朝,A,【解析】抓住图片中文字信息“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郡”“县”,回归教材可知,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17、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A项符合题意。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丞相和中书省,设三司、设厂卫机构,由此可以排除B、C、D三项。故选A。,考点二 陈胜、吴广起义(未考) 考点三 汉武帝大一统 (15桂林4题2分)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 )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分封制 C. 派张骞出使西域 D. 罢黜百家,独尊

18、儒术,A,【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是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符合题意,B项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C项是汉武帝采取的对外政策;D项是汉武帝推行的思想大一统措施;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考点四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15桂林5题2分)“一带一路”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有 ( ) A. 南非 B. 河西走廊

19、C. 洛阳 D. 辽东,B,【解析】解题的关键是首先要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为: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则以泉州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非洲、最后到达欧洲。根据选项判断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考点五 三国鼎立 (15玉林4题2分)下边的示意图是 ( ) 春秋争霸图 B. 赤壁之战图 C. 人口南迁图 D. 三国鼎立【解析】抓住图片中关键信息“魏”“蜀”“吴”并结合所学可知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依据地图信息可以直接排除。故选D。,D,考点六 人口南迁 江南地区的开发(未考) 考点七 北魏孝文帝改革

20、 7. 15桂林16(2)(3)题6分(节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 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诅咒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材料二 右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请回答: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

21、少数民族名称。(2分)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1分)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1分) 匈奴、鲜卑、羯、氐、羌;(2分,答出任意两个少数民族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目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巩固统治。(1分),(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2分) 由秦汉时期的战争到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2分),广西三年真题精选全部真题链接,【解题思路】() 第 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晋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内徙。在这 过 程 中, 迁 的 少 数 民 族 主 要 包 括 匈 奴、羯、氐、鲜卑、 羌等,历史上称为“五胡” 第 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的关键词“鲜卑” 可知道此次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结合此次改革的目的即可回答出第 小问。() 结合三则材料归纳民族关系的变化,秦汉时期汉族控制着中原,由于中原王朝国力强大,少数民族一直被阻挡在北方长城以外,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因为战争频繁,致使中原王朝国力衰落,少数民族趁机进入中原并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在这一过程中,汉族与少数民族逐渐融合,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快,因此体现的是由战争到民族融合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