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课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第六单元 现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第22课 教育、文艺和体育事业的发展,第23课 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第六单元 现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第21课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第21课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知识梳理,一、航空航天、核技术“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1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 2成就 (1)“两弹”:1960年11月,我国成功发射了自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1号”;1964年10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2)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使中国真正跨入了核大国的行列。,第21课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3)“一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4)返回式卫星:通信卫星。
2、(5)“神舟”系列飞船往返成功。 二、农业“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 培育者: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三、信息技术联想超级计算机:我国计算机技术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四、跟踪世界高科技前沿“863”计划,第21课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拓展延伸,1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党中央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2)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3)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刻苦钻研。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第21课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2易错易混点 (1)“两弹一星”中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导弹,而不是原子弹和氢弹。 (2)使中国真正跨入核大国行列的不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而是第一颗氢弹
3、爆炸成功。,第21课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实力演练,一、选择题 12014徐州 2013年12月15日,月球车“玉兔号”顺利驶抵月球表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追溯历史,新中国在同一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 C导弹核武器的成功研制 D“东方红1号”卫星的成功发射,D,D,第21课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22014珠海 50年前的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地区,随着一声巨响,硕大的蘑菇云腾空升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此时我国处于( ) A抗美援朝时期 B“文化大革命”前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改革开
4、放新时期,B,第21课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32014海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邓稼先从事一项严格保密的工作。当妻子问及工作性质时,他说:“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邓稼先奉献了一生,实现了( ),A卫星升空 B汽车国产化 C原子弹爆炸 D运载火箭发射,C,第21课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42014恩施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863”计划的实施正在助推这个梦想。下列关于“863”计划的相关知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1986年3月,袁隆平等四位老科学家向中央提出了加快发展高科技的建议 B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C“863”计划的实施,缩
5、短了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D“863”计划体现了“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宗旨,A,第21课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52014云南 一位美国学者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他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这位美国学者评价的是(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袁隆平 D雷锋 6中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19791984年间的4.9%。粮食生产年增长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C,C,第21课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A B C D
6、,第21课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茶叶、丝绸、银器和小脚绣花鞋等手工产品。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如下图),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第21课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图(a) _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 图(b)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图(c) “东方红1号”卫星 (1)材料一中,蒸汽机车的发明者是( ) A富尔顿 B史蒂芬孙 C瓦特 D爱迪生,B,第21课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2)
7、简要分析材料一中中国展品的科技含量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原因。,(2)当时中国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工业起步不久,水平远远低于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第21课 现代科学技术之花,(3)图(a):_ (填写人名) 图(b)成就取得的时间:_ 图(c)成就所属的领域:_,袁隆平,1964年,航天科技,第22课 教育、文艺和体育事业的发展,第22课 教育、文艺和体育事业的发展,知识梳理,一、教育事业的发展 1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国策。 2颁布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 二、文学艺术的繁荣 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22课 教育、文艺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三、中国成为体
8、育强国 1群众体育 (1)提倡全民健身活动。 (2)1995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2竞技体育 (1)北京申奥成功:2001年。 (2)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2008年。,第22课 教育、文艺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拓展延伸,1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强大的物质保障,是文艺、体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重要原因。 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发展强大的基础事业。教育发展要突出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第22课 教育、文艺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实力演练,一、选择题 12014昆明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9、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1995年,党中央正式提出了( ) A实施义务教育 B开展希望工程 C恢复高考制度 D“科教兴国”战略,D,第22课 教育、文艺和体育事业的发展,2打开电视、电脑,扑面而来的是丰富多彩的节目和风格各异的作品。为繁荣新中国的文艺事业,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鼓励创作,鼓励创新”的方针 C“加强锻炼,提高体质”的方针 D“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方针,A,第22课 教育、文艺和体育事业的发展,32013 达州 在普及义务教育中,全社会为改变失学孩子命运实施的最大社会公益活动是( ) A实施希望工程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加大教
10、育投入,大力提高教师地位 D对贫困地区设立义务教育专项补助金 4某同学想了解新中国诞生的故事,如果要你为他推荐一部影片,你会选择下列哪一部( ) A红楼梦 B开国大典 C平凡的世界 D西游记,A,B,第22课 教育、文艺和体育事业的发展,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水平提高迅速,现已成为世界体育强国。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了第几届奥运会( ) A第27届 B第28届 C第29届 D第30届 62013大理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谁提出的( ) A邓小平 B毛泽东 C孙中山 D蔡元培,C,A,第22课 教育、文艺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二、非选择题 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文艺
11、和体育事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重要原因有哪些?,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强大的物质保障等。,第23课 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第23课 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知识梳理,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1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 2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充实。 二、就业制度的变化 1企业打破“铁饭碗”和干部打破终身制。 2聘任制和劳动合同制逐步实现。 3人们就业观念的变化。,第23课 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三、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 1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 2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福利院的兴办。,第23课 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拓展延伸,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改革开放
12、政策的实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辛勤努力;和平稳定的环境等。 2实行能者上岗、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第23课 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实力演练,一、选择题 1爸爸对小明说:“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15岁),一顿能吃五碗饭,你却连两碗都吃不了。”小明却说:“我吃了很多肉、鱼、菜,还喝了牛奶,奶奶说你那时几乎没有这些吃。”这段对话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 A国家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B青少年深受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 C青少年的体质有所下降 D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D,第23课 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22014临沂 当时,人
13、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 ) A解放战争时期 B改革开放前 C20世纪末 D21世纪初,B,第23课 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A自驾游成为人们休闲的一种方式 B“低碳”和“原生态”生活成为时尚 C轻松惬意地在网上淘宝、购物 D吃“公家饭”、端“铁饭碗”成为大家的追求,D,第23课 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4下列体现改革开放后我党关注民生的做法有( ) 建立养老保险制度 建
14、立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保障城镇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 A B C D 5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了职工离退休、失业、就医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有利于( ) A国防现代化建设 B普及义务教育 C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 D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C,第23课 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62013安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手机)。”这反映了( )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变化较
15、大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B,第23课 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二、非选择题 72014河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2年全国通用粮票 长城信用卡,第23课 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是城乡的最高追求;80年代以后,彩电、洗衣机、录音机等新的“四大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今,家用电脑、汽车、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材料三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01年,增产粮食40亿吨,创造经济效益4000多亿元。袁隆平曾针对
16、全球性粮食危机问题,这样说过:“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第23课 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1)由物资紧缺、凭票限购到物质丰富、鼓励消费。生活水平提高,追求质量(或物质生活的科技含量增加)。,第23课 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物质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2)科技改变生活;实行了改革开放。(其他言之有理的原因亦可),第23课 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3)试阐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科技创新。,单元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