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 学年始丰中学七年级(上)数学 “三生五学”自主发展导学稿班级 姓名 编号 主备:裘先旺 审核人: 日期: 2015、 3、2课 题:6.2 立方根(1) 展示课(时段: 正课 时间:45 分钟 )学习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个数的立方根概念,并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2、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3、会用立方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重难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表示方法及求法;理清算术平方根的双重非负性.【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自学(自研自探)来源:学优高考网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合学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合作探究)展学来源:学优高考
2、网(展示质疑)课 堂 元 素 学 法 指 导( 内 容 学 法 时 间 ) 互 动 策 略 ( 内 容 形式 时 间 )展 示 方 案( 内 容 方式 时 间 )概念认知例题导析一、自主学习(一)预习课本 P40-41(二)导学:1立方根的定义及表示法: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 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 a 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即:如果 x3 = a,那么 x 叫做 a 的立方根。记作:x= , 读作“三次根号 a”注意:在 中,根指数 3 不能省略,当根指数省略时,它只表示算术平方根。2、求一个数的立方根?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方法:求一个数的立方根,应先找出所要求的数是哪个数的
3、立方;求带分数的立方根,应先化成假分数正如开平方与平方互为逆运算一样,开立方与立方也 我们可以根据这种关系求一个数的立方根二、合作探究探究一:根据立方根的意义填空.因为 =8,所以 8 的立方根是( )因为( ) =0.064,所以 0.064 的立方 根是( )因为( ) =0.064,所以 0.064 的立方 根是( )因为 ( ) 8,所以8 的立方根是( )结论: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 , 。注意:(1)任何数的立方根有且只有一个;(2)一个数 a 与 同号;(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立方根也互为相反数探究二:因为 = 所以因为 = 所以你能从上述问题中总结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 a 与-
4、a 的立方根的关系吗?独学1、先浏览导学案 2 分钟,明确本节教学目标,2、仔细阅读课本 P39-42 的内容,划出重点要点,红笔标记出看不懂或疑问处,并请教师傅.3、合上课本独立完成导学案(查学除外)。两人小对子对子交流,解决本节基础知识。互助组:4人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重点解决解题的思路、方法及注意点。方案预设 1主题: 类比平方根的概念给出立方根的概念。方案预设 2主题:根据立方根的意义归纳出立方根的性质。3a3a6.2 立方根(1)探究三:求下列各式的值: 364(1)3027.(2) 32165(3)应用探究求下列各式中的 x.(1)125x3=8 (2)(-2+x)3=-216共同体:
5、全组分工预展在行政大组长的主持下,根据本组的展示内容做好分工,完成版面设计,做好展示前的预展.方案预设 3主题:探究二结论运用。方案预设 4主题:根据立方根的意义解一元三次方程。梳理小结四、 【梳理小结】1、我组有学什么收获?(梳理一下)2、我组还有什么疑惑?查学1、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1)-216; (2)0.008; (3)-106; (4)(1) 2、 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提高题:327416)(A416)(327)(3C27)(D4362)1(x 05)1(32x评学(训练课) 日清三层级能力提升达标题 自评: 师评: 基础题11 的立方根是_ 20 的立方根是_ 3若 a 与
6、b 互为相反数,则它们的立方根的和是_ 4立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_5负数没有平方根和立方根;( )6 a 的三次方根是负数, a 必是负数;( )7 a 为任意数,式子 , , 都是非负数 ( )23836 的平方根是( ) A B6 C D不存在69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相等,则这个数是( ) A1 B C0 D1110如果 是 a 的立方根,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bA 也是 的立方根 B b 也是 a 的立方根C b 也是 的立方根 D 都是 a 的立方根12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是( ) A一个实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B一个实数的立方根不是正数就是负数C负数没有立方根D如果一个数的立方根是这个数本身,那么这个数一定是 或 0 或 113 x 取何值时,下面各式有意义?(1) (2) 3x(3) (4)x 214求下列各式中的 x(1) (2)70).0(3253x15化简 3)1(aa16、计算 4323 81)2()4()( 17、已知 ,其中 x, y 为实数,求 的值0134yx 3x198y18、如果球的半径是 r,则球的体积用公式 来计算当体积 立方厘米,半径 r 是多少厘米?( 取34rV50V3.14, r 精确到 0.01 厘米)培辅课:1、你需要培辅吗?(需要,不需要)2、效果描述学生签字:反思课(师生):收获: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