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地理--人口与经济发展.ppt

上传人:gsy285395 文档编号:5318825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15.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理--人口与经济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中国地理--人口与经济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中国地理--人口与经济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中国地理--人口与经济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中国地理--人口与经济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第一节 人口及其问题第二节 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第三节 水利及其开发建设第四节 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第五节 工业建设与布局第六节 交通建设和运输、邮电业第七节 旅游业第八节 城乡建设,中国地理电子教案,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教学重点,阐明中国人口国情,认识中国人口密度地域差异。阐明中国的土地利用国情,认识中国农业开发的区域特征。阐明中国水利建设成就,特别是主要江河的整治与开发、南水北调工程等。阐明中国工矿业的基本特点,理解主要工业部门,如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化学工业、 机电工业、轻纺工业等的地理布局。认识中国交通的整体布局和旅游业、城乡建设的基本状况。,第四章 人口与

2、经济发展,关 键 词,中国人口 (Chinese population)中国农业区划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南水北调工程 (the project of transporting water from theYangtze River to North China)中国矿业布局 (distribution of mining industry in China)中国工业布局 (distribution of industry in China)“横六竖七”交通网 (“six row, seven line” transport net)中

3、国旅游业 (tourism in China),内容结构,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第一节 人口及其问题,一、基本概念,(一) 人口过程,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一样,是当代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计划生育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三项主要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变动结果是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改变。近百年来,人口城市化过程发展迅速。,机械 变动,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

4、构、文化结构、行业结构。,社会 变动,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二) 年龄结构,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将总人口按性别和5岁一组,由小到大,绘成年龄金字塔。,图4-1 年龄金字塔,高出生,高死亡,幼儿和青少年比重大,总人口具有不断增长趋势。,幼儿和青少年比重缩小,成年人和老人比重扩大,总人口有衰减趋势。,低出生低死亡,平均寿命延长,人口增长稳定。,二、中国人口的发展,(一)中国人口的增长概况,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具有继承性和惯性作用。公元前,大约在1 000万的水平。公元初至17世纪中期,中国人口约在5 000万6 000万,占当时世界人口

5、的110。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中国人口突破1亿。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中国人口突破2亿。从17601900年,经过140年由2亿增长到4亿。从19001954年,经过54年由4亿增长到6亿。从19541969年,经过15年由6亿增长到8亿。从19691982年,经过13年由8亿增长到10亿。2000年,全国人口12.95亿人。,表4-1 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二)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原因的分析,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第1次人口增长高潮是国民经济恢复和第1个五年计划时期(1949 1957年)。人口出生率在30以上,平均每年净增1 311万人。主要原因是解放后人民生

6、活温饱而安定,受“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影响。,人口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二高(高潮期)一低(低谷期)一下降四个阶段。,19581961年,是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低谷期,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政策的失误和自然灾害影响,人民生活困难,出生率18.02。而死亡率却开始回升,1960年高达25.43,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6。,19621973年在我国产生了长达12年之久的第2个生育高潮。人口从6.7亿增到8.9亿,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达到25.6,19621965年的出生高峰是对三年困难时期人口下降的补偿,而19661973年人口增长高潮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人口失控的必然恶果。,1973年以后

7、,明确计划生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进入下降时期,19741984年10年中,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69。,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具有强大的惯性。我国控制人口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所造成的惯性有关。其一,中国人口基数大,目前处于建国以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 其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不平衡。城市人口的总和生育率远低于农村。,(三)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三、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一)庞大的人口基数,1949年中国人口数量为5.4亿,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14。新中国人口是在相当庞大的基数上开始的,且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妇女的总和生

8、育率1995年为2.1个,比很多发达国家高出1倍以上。总和生育率居高不下,是我国人口总量增长迅速的直接原因。,(二)增长型的年龄结构,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并已出现局部地区向老年型变化的趋势。,年份 少年儿童比重/ 成年人口比重/ 老年人口比重/ 1953 36.3 59.3 4.4 1964 40.4 56.1 3.5 1982 33.6 61.5 4.9 1987 28.7 65.8 5.51990 27.7 63.71 8.592000 22.89 70.15 6.96,表4-2 新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1953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 196

9、4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1982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 1990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图4-2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三)日趋平衡的性别比,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一向比世界其他国家高,各年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953年107.6、1964年105.5、1982年106.3、1990年106.6、2000年106.74,呈现一种逐渐平衡的趋势。中国当前不存在总体意义的婚龄人口性别比的失调问题,但由于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局部失调问题是存在的。,表4-3 中国人口、面积比例变化及东西差异,东部人口密度大(稠密),西部人口稀疏。东部人口相对稠密区扩展 ,动态变化大。西部人口稀疏区空间变化不大。,第四

10、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注:1935年的东、西部划分根据当时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图4-3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密度分布,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图4-4 中国各地区平均人口密度(1995),2000年各地区人口数量排名 (单位:万人) 河南省(9 256) 山东省(9 079) 广东省(8 642) 四川省(8 329) 江苏省(7 438) 河北省(6 744) 湖南省(6 440) 湖北省(6 028) 安徽省(5 986) 浙江省(4 677) 广西壮族自治区(4 489) 云南省(4 288) 辽宁省(4 238) 江西省(4 140) 黑龙江省(3 689)

11、陕西省(3 605) 贵州省(3 525) 福建省(3 471) 山西省(3 297) 重庆市(3 090) 吉林省(2 728) 甘肃省(2 562) 内蒙古自治区(2 376) 台湾省(2 22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 925) 30. 香港特别行政区(678) 上海市(1 674) 31. 宁夏回族自治区(562) 北京市(1 382) 32. 青海省(518) 天津市(1 001) 33. 西藏自治区(262) 海南省(787) 34. 澳门特别行政区(44),(五)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六)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1949年,我国城镇非农业人口为5 765万人

12、。进入20世纪80年代,1982年我国城镇人口2.15亿人,占总人口的21.13%,人口城镇化过程迅速发展。200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36.1,同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1949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迅速上升,人口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变化。1953年,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6.08,1982年为6.67,1990年为8.04,2000年为8.41。,(七)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我国新生儿中每年出生先天缺陷婴儿30多万。全国共有残疾人5 1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9。,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不足5年。19

13、90年全国人口文盲率为15.88,1990年降低为6.72,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西南和西北地区文盲率仍较高。,2000年普查显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3 611人,高中程度的11 146人,初中程度的33 961人,小学程度的35 701人。,(八)人口素质有待提高,图4-5 中国各地文盲半文盲率,图4-6 中国各地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四、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人口增长对衣食住行的巨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人口城镇化对城市住房和交通等产生巨大需求,对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产生巨大压力,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第二节 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一、有关概念,第

14、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LUCC,land use/cover change),地理学意义直接反映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人地关系及其变化直接反映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人类驱动力(活动)人地系统动力学过程研究的核心,如何理解?,LUCC,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图4-7 LUCC结构框图,二、中国土地利用基本特点,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图4-8 中国土地利用,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深受人为作用的影响,最能体现自然与人为因素相结合的是区域性分布规律。耕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400 mm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耕地中

15、的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旱耕地则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约占全国旱耕地总量的85,其中以东北平原与黄淮海平原最为集中,占全国旱耕地总面积的60左右。,林地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半部的山地地区,与耕地分布成交错互补状态,即耕地在平地,林地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半部内陆区,即大约年均降水量400mm等值线以西的半干旱、干旱地区。,裸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青海的西部,与荒漠区相一致;其次也有分布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及沿海一带的。,三、土地利用现状,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表4-4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与面积,(一) 已利用和可利用土地,第四章 人口与

16、经济发展,我国现有耕地约1.33108 hm2,加上已耕用的牧场约2.2108 hm2,人工营造和更新的林地约0.8108 hm2,经济林、竹林和果园地等约0.11108 hm2,包括水库在内的内陆水域约0.27108 hm2,城镇道路和工矿用地约0.67108 hm2,以及不合理开垦而引起的沙漠化土地和荒山草坡地约0.27108 hm2,共计约5.65108 hm2,占全国可利用土地面积的72.2,相当于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8.8。,我国土地利用人均占有量,土地类型 人均/亩 相当世界人均量的比例/%土地 12.0 1/3 (世界人均:45亩)耕地 1.72 1/3 (世界人均: 5.5亩)林

17、地 2.21 1/7 (世界人均:15.5亩)草地 4.75 2/5 (世界人均:11.4亩)注:人口数为1990年数据。,净耕地 1.39亿hm2 占土地的14.6% (美国25%) 一、二等地 占耕地的75% 后备耕地 0.34亿hm2 占土地的3.5%,林地 1.70亿hm2 占土地的17.9% (美国32%) 一、二等地 占林地的90%后备林地 1.13亿hm2 占土地的12.59%,草地 3.80亿hm2 占土地的40.1% (美国33%) 二、三等地 占草地的88%后备草地 0.27亿hm2 占土地的2.79%,耕地质量与后备资源量,目前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存量为0.34108 hm2

18、 ,其中质量好的一等后备耕地只占8.9,质量中等的二等后备耕地占22.5,质量差的三等后备耕地占68.6。,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耕地的障碍因素,部分地区耕地重用轻养,土壤有机质得不到应有的补充。土壤肥力下降,次生盐渍化有所发展。南方一些水田地区,土壤耕作层变浅,次生潜育化严重。在耕地的开发利用中复种指数增长不快。国家各项基本建设占用耕地的比重日趋扩大。,存在各种障碍因素的耕地约占13,其中涝洼地约0.07108 hm2,风沙干旱地约0.09108 hm2,水土流失耕地约0.07108 hm2,红黄壤低产田约为0.12108 hm2。,图4-9 中国耕地复种指数图,第

19、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二)目前尚难以利用的土地,目前难以利用的土地可分为沙漠、戈壁、石山、珊瑚礁等,沙化土地因要恢复过去的自然属性需要相当长的演替过程,目前也难以开发利用。,我国沙漠面积0.6108 hm2,戈壁面积0.56108 hm2,分别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3和5.8。,石山面积0.46108 h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8。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部和高寒的青藏高原的高山和极高山的冰川和永久积雪下缘冰碛石带。,珊瑚礁是其他土地类型中的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南海海域,总数量约200多个,虽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重要。岛上富有鸟粪,估计储量达200104 t以上,但多数珊瑚礁,由于面积小、礁石

20、多、积土薄,还难以利用。,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四、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一)农业开发的战略构想,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的组合。,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农业开发的区域差异及其开发的重点类型区,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根据农业的区间明显的差异性和区内的相对一致性所进行的农业区划,我国分为9个一级农业区和1个海洋水产区,38个二级农业区。,图4-10 中国农业区划图,1.东北区,第四章 人口与

21、经济发展,全国的粮食、大豆、甜菜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区。今后农业的发展,以深度开发为主,并开发宜农荒地资源,提高玉米、小麦、大豆、水稻为主的商品粮产出能力;强化农牧结合,建设以肉、奶为主的大型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成为永续利用的木材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治理的重点类型区为:松嫩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三江平原的开发与治理;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森林资源的培育与保护。,2.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农业以牧业为主,农牧交错;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牧矛盾尖锐;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坚持以牧为主

22、,加强草原和基本农田建设,强化农牧结合;在提高粮食自给率的同时,发展特种优质谷物和以甜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加快对土地沙化的综合整治,扩大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类型区是: 内蒙古北部草原牧区建设;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农牧业协调发展;内蒙古、陕西、宁夏接壤地区的治理与开发。,3.黄淮海区,4.黄土高原区,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农业以旱作灌溉农业为主,土地利用率高,农业生产总量大,是中国小麦、棉花、玉米、花生、暖温带水果等多种农产品的重要商品生产基地,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潜力较大。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黄淮平原麦豆为主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牧业综合开发; 冀鲁低山平原以棉花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基

23、地的巩固与提高;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商品粮基地的巩固提高和城郊副食品基地建设;胶东半岛果、渔、油生产和沿海开放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农业以旱作为主,夏粮比重高;坡耕地比重大,滥垦陡坡地使林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商品经济不发达。今后农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方针。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晋陕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与建设;渭北陇东旱塬的农业开发;汾渭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5.长江中下游区,6.西南区,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农业发展水平高,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以水稻为主。农业开发的重点是巩固提高两湖(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两江(江汉平原

24、和江淮地区)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加强对洪涝灾害和山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类型区是:太湖平原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建设;江淮地区的治理和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湘赣红壤丘陵盆地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南岭山地的用材林基地建设。,立体农业层次分明,多种多样;烤烟、油菜及桑茶果在全国居重要地位;生猪商品生产优势明显,林特产品丰富多样。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和治理生态环境相结合,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四川盆地综合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秦巴山区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川滇高原水土资源的开发与农业的综合发展;黔桂高原石灰岩

25、地区的综合治理与建设。,7.华南区,8.甘新区,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本区是中国适于热作的地区之一,以鲜活农产品为重点的创汇农业占较大比重。今后农业的发展,要巩固提高以橡胶、甘蔗为重点的热带作物和亚热带作物生产,稳定粮食单产,提高粮食自给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发展鲜活农产品的出口创汇。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闽粤沿海平原农村经济综合发展与创汇农业基地建设;海南热作基地建设;华南西部甘蔗区的建设。,农业以分散而封闭的绿洲农业为主,人均粮油占有量高,经济作物发展较快;牧业以山地放牧业为主,草原牧业与农区牧业并存。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农牧并举,以农为主,积极建立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建立优质

26、高产的棉、糖基地,区域性的商品粮基地,瓜果基地和以羊为主的畜牧业基地。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塔里木盆地棉花生产的发展;伊犁地区牧业基地的建设;天山北坡综合农业基地的建设;河西走廊商品粮食基地的巩固;引黄灌区的治理与开发。,9.青藏区,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本区地势高亢,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度大,而热量不足;土地资源以草地为主,林地次之,耕地数量极小但分布相对集中;水资源异常丰富,但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水的矿化度高,利用难度较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名贵中药材、珍稀动物繁多;地广人稀交通闭塞。本区农林牧业都具有高寒地区的共同特点,高产性也很突出;放牧业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极为落后;农业

27、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经营粗放,生产水平低。今后农业发展应以牧业为主,牧林农综合发展;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水平,发展商品性畜牧业;加强粮食和人工草料生产,逐步提高粮食自给水平;合理经营和开发天然森林,建设营林、砍伐、加工与综合利用的林区经济系统;改善交通、商品等农业发展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促进商品流通,发展民族经济;建设中国地毯毛羊、半细毛和肉乳兼用牦牛商品生产基地。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区是: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粮食基地的巩固与发展;青甘川边缘牧区的建设。,第三节 水利及其开发建设,一、中国水利开发的历程,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一)古代水利成就,中国河湖众多,水能资源丰富,水电、水运发展潜力大

28、。但人均、单位耕地平均占有水资源量偏低,加以降水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洪涝、干旱灾害频繁发生。一些河流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河床淤积,加剧了洪涝危害。我国在兴办水利、防治水害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业绩。,据考证,我国最早的水利设施大约始于公元前2000年或更早一些。河南、山西、浙江等地,都发现人类主动取水或排水的遗迹,河南登封的龙山文化,证明已有凿井技术和陶制排水管道。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最具代表性的工程为公元前256前251年由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在四川灌县兴建的都江堰。,自秦以后,我国经历了三次统一与和平时期,带来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水利大发展。如关中地区的

29、大型引水灌溉工程,连接南北的大运河,长江、珠江流域的水利工程。,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图4-11 四川都江堰渠首布局,图4-12 中国古代海塘位置示意,图4-13 灵渠渠首工程示意,(二)近代水利,这个时期,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退。水利事业不但无法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相反,已有的水利设施无力维修,效益退化。,在水利建设停滞而江河湖海不断演变的情况下,水旱灾害越来越严重。,(一)水利建设成就,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二、中国水利的现状,根据2000年统计资料,共建成水库85 118座,总库容5 086.8108 m3;建成20 000 hm2以上的灌区242处,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为

30、5 501.32104 hm2;建成各类水电站1万余座,装机容量为7 935.23104 kW,年发电量为2 431.35108 kWh;新建和整修堤防共27104 km,保护耕地面积3 959.5104 hm2,保护人口4.66 108人 。在历次洪水中,江河堤防有效地保护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主要江河得到初步治理,建设规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灌排工程取得明显效益,完成综合治理面积61104 km2,修建了一大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图4-14 1950年以来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变化,(二)当前水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防洪能力普遍偏低,洪灾仍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严

31、重威胁。,城市缺水,水污染日趋严重。,旱涝灾害频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内河航道通航能力低。,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图4-15 缺水城市比例,三、主要河流的治理开发,(一)长江的治理与开发,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长江年均径流量9 600 108 m3,干支流蕴藏2.68108 kW水能量,可能开发1.97 108 kW,占全国的53。长江的最大问题是洪水峰高量大,而河道泄洪能力不足。,1.都江堰灌区 2.乌江渡水利枢纽 3.葛洲坝水利枢纽 4.丹江口水利枢纽 5.荆江分洪工程 6.柘溪水利枢纽 7.韶山灌区 8.万安水利枢纽 9.江都水利枢纽图4-16 长江流域示意图

32、,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中下游筑堤防在分洪后可防御1954年级洪水约为40年一遇,不分洪可防1025年一遇的洪水。全流域建成大中小水库4.8万多座,总库容1 222108 m3。汉江可基本控制洪水威胁。中下游平原建成排水涵闸7 000多座,机电排灌容量510104 kW,大部分地区排涝标准达5年一遇以上。开发大中小水电约1 600104 kW,其中葛洲坝水电站装机容量271.5104 kW,年发电量157104 kWh。系统整治改善了中下游航道,川江航道有明显改善。开始建设上中游防护林。,长江治理开发的成就,目前正在兴建宏伟的三峡工程。最终蓄水位175 m,坝顶高程185 m,总库容3931

33、08 m3,其中防洪库容221108 m3,装机容量1 768108 kW,年发电量840108 kWh。,(二)黄河的治理开发,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黄河年均径流量563108 m3,水能蕴藏量4 054104 kW,可能开发2 800104 kW,年输沙量16108 t,平均含沙量35 kgm3。,图-17 黄河流域形势图,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在上游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等5个梯级 大坝,装机容量324104 kW,年发电量156108 kWh,开发程度30。 中游大规模水土保持治理,初步治理面积约10104 km2,入黄泥沙有 所减少。 三门峡工程经过两期改建,

34、主要用以控制特大洪水,平时尽量降低汛 期运行水位,蓄清排浑,控制凌汛,并利用径流低水头发电。 全流域灌溉面积从80104 hm2增加到510104 hm2。,黄河治理开发的成就,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泥沙得不到有效控制,下游河道继续淤高。凌汛威胁,龙羊峡和刘家峡冬季放水发电,增加下游凌汛的威胁。水资源不足,上中下游用水近270108 m3,汛期还需用200多亿立方米输沙入海。近年来春季干旱时下游经常发生断流现象。,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三)淮河的治理与开发,1949年后,对淮河治理成就包括: 已建成大中小水库5 308座,总库容298108 m3; 修建蓄洪行洪区20多处,滞蓄容量3201

35、08 m3; 开挖并扩大入江水道,修建160 km长渠; 灌溉面积从80104 hm2增加到730104 hm2。,淮河水系流域面积19104 km2,沂沭泗水系面积8104 km2,年均径流量611108 m3。由于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不稳定,又由于黄河泛滥的原因,下游洪水出路少,因而灾情严重。,图4-18 淮河流域水利工程示意图,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目前的主要问题:一是中游洪水通道未能根本解决,平原蓄洪区使用时困难大;二是河水污染严重,现在正在积极治理中。,图4-19 淮河治理规划图,(四)海滦河的治理与开发,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缺水严重。地下水的超采导致大范

36、围的“漏斗”,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为了弥补海河水系的水量不足,修建了引滦入津工程。近期引黄河水,远期引长江水。前者包括引黄入晋、引黄入淀(白洋淀),后者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图4-20 海河下游分洪减河位置,修建水库1 900多座,总库容265108 m3,在平原开辟分洪滞洪区32处,滞蓄容量191108 m3。骨干河道防洪标准达2050年一遇。治理平原原有易涝耕地面积的80。灌溉面积640104 hm2。,(五)珠江的治理开发,(六)内陆河的开发,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内陆河区总面积近340104 km2,占国土面积的35,年径流量大于1108 m3的内陆河90多条。内陆河流域的开发程

37、度有很大差别,其中新疆天山南北、甘肃河西走廊开发程度较高。内陆河区的主要问题: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发。要提高每立方米水的经济效益,保证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流域内兴建大中型水库370座,总库容394108 m3,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00104 kW,电力排灌站装机120104 kW,灌溉面积为65104 hm2,修筑江海围堤10 000多千米。西江上游红水河段水力资源丰富。拟建11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 160104 kW,年发电量628108 kWh。,四、跨流域调水,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我国各地水资源的利用开发有很大差异,长江、珠江、松花江水资源较丰富,而黄河、淮河、海河、辽

38、河的水资源却十分紧张,称为“三江水富、四河紧缺”。三江年均径流总量13 880108 m3,而四河为1 720108 m3。规划中的向缺水地区引水的主要工程有:华北区:南水北调中线与东线;引黄(河)入淀(白洋淀);万家寨引黄入晋;引黄济潍(潍坊与烟台);山东西水东调即由东平湖引黄至莱州。西北区:新疆北部引额尔齐斯河的北水南调;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东北区:北水南调(引松花江水至辽河);辽宁省的东水西调。东南区:浙江富春江引水到宁波。西南区:四川长征渠,引青衣江水至重庆;贵州乌江引水灌溉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我国水利部门对长江上、中、下游引水北调提出西线

39、、中线和东线引水方案。,图4-21 东、中、西三线南水北调方案,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解决淮河下游、沂沭河下游、海河流域东部、胶东半岛及天津用水问题。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沿京杭大运河输水到天津,全长约1 150 km。两期实施。第一期引水到黄河以南,引水88108 m3,增加改善灌溉面积160104 hm2。第二期工程引长江水192108 m3,其中过黄河的水量为80108 m3,可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280104 hm2。,解决海河平原、京津用水及黄河下游补水。先从丹江口每年引汉水100108 m3。设计输水总干渠长1 241 km,均采用全封闭式输水。一期工程完成后,可解决工业城市用

40、水,增加灌溉65104 hm2。二期工程,抽引汉江水230108 m3,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160104 hm2。,东线,中线,从通天河、金沙江引水到柴达木盆地和黄土高原,以解决西北干旱地区缺水问题。主要线路有3条:(1)从通天河引水70108 m3,线路长度不足100 km;(2)在青海玉树通天河上筑高坝,引水入黄河,引水渠长约500 km;(3)从金沙江的翁水河口引水,经祖厉河入黄河,全线长约3 000多千米。,西线,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调水对环境的影响,输入区,输出区,输 水 通 过 区,外水引入,水量增加,灌溉土地盐渍化,输水,渗水,阻水,蓄水,水量减少,化学元素迁移、传染病迁移,水

41、文网(水文过程)变化,补给地下水(中线),灌溉土地盐渍化,与东西河流交叉,影响排灌,地下水坝,影响排灌,新生水生生态系统,影响枯水年的枯水季节,泥沙淤积、污染加重、海水倒灌,第四节 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一、矿业开发的特点,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2.年龄结构,(1)矿业具有初级性。为重工业提供原料资源和动力资源。 (2)矿业具有明显的资源地指向性特征。各地区的原料资源、能源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分布及组合、埋藏状况等,在很大程度上影 响着地区矿业。 (3)矿业的分布较加工工业区域差异更为明显、更为集中。导致矿业的开发也具有集中性。 (4)矿业开发的初级性决定着矿产品具有运量大的特征,分布的集

42、中性特征又使矿产品的运输具有运距远的特征,使矿业开发对交通运输 业产生极强的依赖性。,矿业是开采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包括煤炭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采盐业、建材矿产开采及非金属矿产开采业等。,二、中国的矿业开发与总体布局,(一)重点矿业的布局形成三种类型,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依世界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总价值计算,中国占世界14.64,资源价值密度为114.46万美元,均居世界前列,其中15种居世界首位,9种居世界第2位。这表明了中国具有较高的矿产资源丰饶度,也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矿业发展,1996年矿业总产值达4 031.84亿元,20

43、00年全国矿业总产值3 928亿元,是世界矿业大国之一。,(1)分布广而相对集中型,如煤、铁、铜、磷等矿种的开采。其中煤炭产量的41.77集中在黄河中游地区,仅山西一省就占全国26.13;生铁相对集中在华北环渤海区、黄河中游区和东北区,三者合占全国的59.44。(2)分布较广而相对集中型,如铝土、钨、锑、石棉等。(3)分布范围小而高度集中型,如石油和天然气、钾盐、金刚石、菱镁矿、稀土、镍等。,受矿产资源结构、组合及地理分布影响,矿业布局呈现不平衡特征。,(二)根据矿业产值,矿业开发在空间分布上不平衡,(三) 矿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不平衡,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1)从地带看,中部地带是全国最主

44、要的矿业生产地,其人均矿业产值为110元,高于全国平均值,更高于东部的98元和西部的63元。,(2)从大区布局看,矿业开发主要集中在华东、东北、中南、华北,矿业产值分别占全国的24.31,19.78,17.87,17.19。,(3)从省、市、区看,矿业产值超亿元的省区依次为:山东、黑龙江、山西、河南、辽宁、河北、新疆、广东等。,矿业产值比重较高的地区偏集在中国的西部和中部地带,以矿业产值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计算,新疆、黑龙江、山西、青海、西藏、甘肃、内蒙古、宁夏、河南等位居前列。,三、能源工业的发展与布局,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中国1996年的能源产量为13.16108 t标准煤,需求量已达1

45、3.88108 t标准煤,分别为1978年6.28108 t、5.7108 t标准煤的2倍以上。2001年能源产量为12.1108 t标准煤。,表4-5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及比较,年份 生 产 消 费生产量 原煤 原油 天然气 水电 消费量 原煤 原油 天然气 水电1978 62 770 70.3 23.7 2.9 3.1 57 144 70.7 22.7 3.2 3.4 1980 63 735 69.4 23.8 3.0 3.8 60 275 72.2 20.7 3.1 4.0 1985 85 546 72.8 20.9 2.0 4.3 76 682 75.8 17.1 2.2 4.9

46、1990 103 942 74.2 19.0 2.0 4.8 98 703 76.2 16.6 2.1 5.1 1991 104 844 74.1 19.2 2.0 4.7 103 783 76.1 17.1 2.2 4.9 1996 131 557 74.8 17.1 1.9 6.2 138 811 75.0 17.5 1.6 5.9 2001 121 000 68.0 20.2 3.4 8.4 132 000 67.0 23.6 2.5 6.9世界 (1995年) 1 130 000 27.2 40.1 23 2.5,(单位:万吨标准煤,),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一)煤炭工业,我国19

47、95年的原煤产量已达13.61108 t,为解放前夕的43.9倍,原煤产量相当于世界原煤总产量的29.98,在世界上的位次已由1949年的第9位上升为现在的第1位。2001年原煤产量为11.61108 t。,我国煤炭资源具有藏量丰富、品种齐全、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征。黄河中游的山西、内蒙古、陕西3个省区的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23,而且开发条件也是北方煤田优于南方煤田。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煤炭工业的布局特点。,图4-22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图,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1.以山西为中心,集中布局的煤炭基地,3.大型、特大型矿区是煤炭生产基地的主体,2.煤种结构趋向于炼焦煤、动力煤、化工用煤并重,4.今后煤炭开发布局将呈3个区带分布(1)晋陕蒙(西)供煤区带:它具有靠近东部消费区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煤炭工业西移的战略落脚点。(2)东部煤炭调入区带:包括东北、长江三角洲、南方沿海和环渤海4个缺煤区。(3)西部煤炭后备区带:包括西北、西南的8个省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